三《大学》

  这世上有一种钥匙,不管锁的千奇百怪,都可打开它;这世上有一种药方,不管病的千变万化,都可医治它,这世上有一种治乱,不管社会治乱,都能够完美的管理它,大学就是这样一把万能的钥匙,一种起底阴阳平衡的大药,一个令治世更美乱世趋治的治道。

  人生以知道为难,道明而术器自得;勤恒即证彼岸。

  生命以化道为贵,得道而万法圆明;大中总为心。

  在英国泰晤士河畔,国会大厦西南侧,耸立着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长眠着从享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20多位国王,憩息着牛顿、哈代、狄更斯、吉卜林这些享誉世界的巨人,还有二战“不列颠之战”中牺牲的皇家空军将士。在教堂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树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段广为传诵的碑文:

  年轻时浮想联翩,立志要把世界改变,如今长大明理,现实把理想破灭。

  于是我缩小目标,改变国家就很好,但是看来,国家也难撼动分毫。

  当我步入暮年,改变家庭是我愿,可亲人却不肯,听从我任何意见。

  现在走向坟墓,我方初次领悟,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带动家庭进步。

  有了他们的帮助,兴许能让国家走改革之路。谁知道,这改革之风,不会吹遍世界各个国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一段话,概括了古今中外一切大成功之原理,它可以很好的解决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人怎么才算是“对了”。如果那位长眠于地下的牧师,能够生于中国,他一定不会陌生于这篇文献,我们人虽然渺小,我们生命内里内涵连接着整个宇宙的力量,能闻正道,思正理,修正自己,可以为我们开辟宏大而壮观的生命之旅。

  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是一个极有智慧的皇帝,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暴而致天下之和,不怒而群臣自以劝,根本点在于他遇到问题想方法而不是动情绪。初,群臣上朝,每遇事,则倾耳交语,如不改变,不仅有损威仪,且极易助长群臣私相谋议而乱国,庙堂的严肃、庄雅荡然不存。赵匡胤没有象一般管理者那样动以言教和喝斥,而是下朝后即令人用铁片、竹蔑做骨架,将一尺长以后越来越长的铁条贯穿幞头,做成新的官帽,正式定为朝服礼帽,这样一来,群臣之间要说话,必须面对面正言,再要“咬耳朵”,那铁翅一下扎到对方的脖子,自己就知道去避免了。

  “他没有作众生的墙,而是作众生的路”-------这个评价,亦以足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