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语》

  被列为“四书”之首是因为宋朝时的大学问家朱熹

  他的老师是北宋的程頣程灏二夫子

  这两位先生很厉害的,是承前启后的人物,直接开启了程朱理学。

  朱熹因为得着最纯正的学习和指导,所以悟道很好很高。

  他的很多诗文都表现了这一点。他是一个伟大的圣者。

  当然包括后来的王阳明,也是很了不起的。

  实际上这个儒家既不放弃人事经营又讲究内圣的修养非常的好

  为了后来的文化作了很好的工作,所以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以儒为正统

  要讲内圣外王,至为圆容之学,首推儒家。

  今天要的是在提纯和更新的基础上再造心魂、创新文典

  但我们也还是要解释一下古典的,因为大家都要有一个认识过程。

  程老师又告诉朱熹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

  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

  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哇噻,这个读书之道,程老师讲得真的透彻哦。

  用心不用心,悟不悟的问题

  其实就是诚不诚意,正不正心的问题。

  人的腐败物质多了,障碍了本性,一天到晚想的就是玩、吃、愚乐

  那当然静不下来,静不下来那里得得到圣人的指点呢!

  孔子就在书里么。不是说“他思故他在吗?”

  千年以来他都在啊。现在还越活越年轻了。

  因为明道的喜悦乃是无以言喻的欢欣啊,什么都比不了,

  什么也形容不了。

  人的腐败物质多了,障碍了本性,一天到晚想的就是玩、吃、愚乐那当然静不下来,静不下来那里得得到圣人的指点呢!

  程老师又对朱熹讲过说:“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这句乃千古不磨的警言哦!读圣书却不按圣者教导的去思去对照着做,

  不断做得更好,那读书有什么用呢?背了有什么用呢?

  读书与体己是一件事,不能割裂的嘛。

  读书是明理,修身就按明白之理严格去做,这才是读书嘛。

  所以说要选圣者之书,因为他很圆满圆容嘛。

  就象最好的电脑系统程序一样,你如果靠你自己开发

  一辈子可能都做不好。人家通过一生的艰苦修造的完美程序

  给你一份,你这是莫大的福分和幸运么。

  然后你再结合自己的情况,或文或武或工或农或商。。

  都是可以的,都可以成圣者,关键是不要违反这个圣智的基本程序

  不要让他染上病毒。

  通过“正心修身齐家”的修养,实实在在的精纯自己,

  自然就能够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而这个国家又可以指自己的生命,就是立体的个体生命集合吧

  这个天下又可指群体的生命,就是整体的不同层面的生命集体吧

  完整的独立性与和谐的独立性的完美统一就是针对这个事来说的。

  程老师还对朱熹老师用自己学习的经验体会讲: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看来好书不厌千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嘛!

  不同时期,不同的认识层次理解的不同么。

  而圣者的书那里只是表面的文义呢?

  但忽略表面的文义那又读什么呢?

  所以要理智清醒地读书么。

  读书不要买椟还珠,不要按图索骥,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执于言诠

  还有一些告诫,大家用心去体会么。

  看书不要被言诠执著住。就象那个“讲”,为什么要用这个

  执于言,抠字眼,不就进了井底之蛙,你看的是什么哦?

  常将插头一端连上,却忘记连上另一端,末了感到没电了是什么原因呢?一查找才知道。这事虽然看来可以简单的归于粗心,其实正是可以用来说明生命为何常常感到自己无力或不济事的绝妙例子。所以有时并不是念正一头的问题。而是要正确地接上生命之本源,并将这力量恰当地转化为内在的能量。

  子曰:“色难”。言仁之修也,止于至善。

  《大学》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就是说“德”于生命,在人的身上人却感受不到重量。诗经上说“德輶如毛”,是用羽毛来比喻德在生命感受中的觉感,《大学》说,其实这还不准确,因为羽毛毕竟还有重量有形状,而作为上天所载的德,没有声音没有味道,却是生命根本的东西。

  因为人在世间,不管过去还是今天,其实所作之事不过是“待人处事”四字。正是在“待人处事”中展现生命的心性、品位,因为社会的结构而构作的关系中定义自己。每个人皆本有佛性,皆本具空性,关键是在迷中在自己生命中种下什么“种子”,并如何照管以臻收获的。

  最纯的颜色是没有颜色。这也是空境的一个描述。可是没有颜色却是化生一切颜色之源。

  赤、橙、黄、绿、青、蓝、紫、有色、无色的层次状态,有很深的玄妙在其中。

  一个真正的颜色专家一定会超脱情绪中的颜色而升华到关于调谐理性的颜色。

  生命的颜色最难妆点调谐,以此子曰色难,启嘉春秋作色难二字以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