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和如何去传承弘扬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载体,是对宇宙、生命、人体学问的“天人合一”不同表达,本质上都在讲“天道人伦”,是一以贯之的。就是说他们都是关于天道观、宇宙观、生命观、人生观、生死观、荣辱观、人际观、得失观等根本观念系统及贯穿于其中的价值观的系统论述。释道着眼于离世修善成真,对世间讲因果以济世。儒家则从孝入手,通过“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修养工夫,逐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因为大成儒家不离世而修真,中国文化在主线上一直都是以儒为基础,儒释道三家相融相助的圆容文化体系,这是从文化的角度上论说。

  试看看古代圣贤著书,从未想过要将书拿来赚多少钱的,目地一旦指向钱,动机就是不正的,甚至是邪的。时至今日,虽然说社会已进到商品经济的状态,真正的以复兴传统文化为旨的有志之士,当然首先是注重自己的修养,以修德自持为本,才谈得到弘扬经典的。传统文化指向的乃是实实在在的修为与境界,而不是象今天某些文化痞子以为书读得多,读得杂,弄个“万金油”般的错解,除了以此为业取得合理的收入,他们的心中绝无敢以传统文化“发财”之念。古德云,“人有善念,天必从之。”其念是否纯净而不杂,乃是做文化的人要深刻反思的。传统,不止于拿来学,传统的经典,不是止于拿来装璜,首先是拿来行的,拿来做的。本着内圣的功夫,才能达外王的功效。

  传统文化的根本目地是认识宇宙、生命的真理,返本归真。而不是去收罗古人的旧衣服、旧鞋子、旧帽子、旧行止,只是把它们洗净、缝补、上色、强调。文化,以天之道化导生命之谓也。主线是生命的支持系统和心智程序,5000年以来,哪一朝哪一代的衣服、装饰是一样的呢?食古不化者如王莽改制,只在名念上下功夫,而真正爱惜传统文化乃是寻到根处,从根处复兴精神本质,而不是寻章摘句,装填古人字句。

  学习,世俗的方法是把生命变成口袋。智慧的学习是把自己清纯。老子曰:“为学者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其实就是讲的不同的学习之道。如先达于无为,则一切有为法尽在囊中矣。根本上看,要得着传统文化的真正好处,就要明白宇宙大道真理,则一切如庖丁解牛一样。斯人云:”一个人能守住多少天德,他就有多少文化”。否则,一万顶博帽,一千行解说,本质不过是假皮。有志于生命大成的人,一定不要为眼见的表象所忽悠了去诗曰:

  华夏风骨钟声里,棱严天书结悬空

  岁月悠悠弹指换,恰是新乾正坤融

  谜底一言揭出来,多少惑谈锁神雄?

  安得身同最高处,庐山真面岂一峰!

  为往圣继绝学,就是找到真理并实践真理,如果是食其牙惠,迂古不化,就绝对是一个错误的方向,也是为古圣所不屑的。本乎同化真理,才可以为万世开太平。因为,只有通达根本的真理,才谈得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吕氏春秋察今》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那些古代的文章字名,不是当时之‘表’乎?有志于传统文化者不可不识形式内容、本体与衣裳之区别。对于喜爱传统文化者,要知道传统文化的实质和文化的目地,就象农夫喜爱锄头,却万无必要将锄头镂空雕成一块艺术品,也不会因为一柄锄头用坏了,就守着这柄破锄,他会再造一柄新的更好的。迂腐者误人自误,百年过去,发现自己干的事不过水中捞月,工夫费了不少,一事而无成,一功而无就。至于那些打着传统文化的名目实则谋财害理者,文贼也,又何足论。所以要理性,不可被情绪带动,“忽悠”了去。

  无论世界的那一个角落,人都分着大致三层,以欲望物质生活满足者,以智慧事业为宗旨者,以追求生命解脱证悟者。可惜的是,正如世间好东西也必多赝品,因为人对佛道与灵魂自由的向往,那些骰子里重名重利者也借用修行的名义在世间大行其是,历史以来伙矣。不明就里者听之信之,宝之怀之而不觉,何哉?迷惑于言辞与表面,不遑见真也。刊此节选,善智之人亦可鉴而悟焉。

  传统文化不是“过去”文化,它是生命科学、技术科学和艺术科学在道的层面一以贯通之至简至大存在表述,以及表述后面连带的宇宙力量、秩序与结构。以天人合一为本体论,以格物致知为方法论,以知行合一为要求,求的是内圣外王的生命大成功。

  学习真正的传统文化,你就要身体力行,要使自己的努力促进这个世道往回返。当然艰难啊,别人在随波逐流,你在逆流而上,可是你们已经有这个智慧,只是看你付出不付出的问题。一个民族兴盛的过程,不是等来的靠来的,而是要这个民族的每一份子努力挣来,尤其刚开始的时候,总是要有一批先驱的,今天更是要有一批君子贤者做出先声的,一定是这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