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香凝的歪理邪说

  第二天早上,香成代替香凝,领头带着孩子们奔竹林去了,香凝则按着图纸指导大院改造工程。

  金有福喊了苏鲲兄弟四个,还有当初帮忙救过香凝的刘家老大刘鸣山来帮忙,六个庄家汉子配合默契,干起活来那叫一个麻溜。

  按香凝的意思把原来的篱笆墙通通拔掉,向东扩大,西面属下风口是小型养殖场,所以只能往东扩,面积生生增加一倍有余。然后垒起三尺左右的土墙重新围成院落,起了新的院门倒座,也就是门房。围着院子开挖水渠,宽度和深度二尺左右,水渠环饶整个院子向后延伸出百米距离到达指定的池塘位置。

  开挖池塘就不是一天半天的活计了,还要开江渠引水入塘,粗略估计也要十天八天的。

  香凝也就是按着图纸动动嘴,交代清楚就去了厨房,乡邻都来帮忙,伙食就不能太差,张氏蒸了二米饭,煮了几个菜都用大盆盛了。

  香凝把镇在井里的猪下水(唐朝把猪叫豕发shi音)拿了出来,张氏捏着鼻子道:“文娘,这东西怎么好拿给客人吃?周十四家那么穷都不吃这东西。”

  “福婶,放心吧,我来做包准好吃。”香凝只好端了下水去江边清洗,再不走怕是要把张氏恶心吐了。

  香凝把下水一一清理干净,把猪心切成薄薄的大片做了爆炒心片、又做了笋干肺片、盐水肝尖、蒜烧肥肠,炒菜的香味飘出厨房

  张氏知道香凝摆弄下水原本躲的远远的,闻了香味忍不住探进头来:“文娘,这真的是你拿那没人要的下水做的?”

  “福婶,这就是下水做的啊,不信你来尝尝”

  张氏皱着眉头颇为嫌弃的夹了一块轻轻咬了一口,一脸惊喜道:“哎呦,怎么会这么好吃,文娘啊,怎么做的?快教教婶子”

  唐朝时期肉类比较贵,有钱人多数吃羊肉,普通百姓才吃猪肉,猪下水因为不好处理,基本没人吃,这块市场自然就留给了穿越人士。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一顿饭吃的众人是满嘴流油,干起活来自是事半功倍。

  刘家老大刘鸣山擦着嘴大大咧咧的说:“文娘子小小年纪,做得一手好菜,改明儿也教教你婶子,好叫叔也祭祭这肚里的搀虫。”

  “若是没有鸣山叔帮衬,还谈什么手艺,早不知道顺水流到哪里去了,得空就叫婶子来串门,包教包会!”香凝的一番话,说的是清楚明白,这是看在搭救之恩,否则哪能把挣钱的本事教了外人。

  刘鸣山是个心思简单的,哪里会想到这孩子小小年纪如此城府。苏家三郎状似随意的插嘴道:“以后想吃下水还是来有福兄弟家里混吧,我家娘子手脚粗笨,学不来。”

  香凝听懂了,这话看似随意,这却是个明白人,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这话便揭过不提。

  金家大院的改造工程干的是热火朝天,香凝插不上手,索性拿了剪刀站在葡萄架下修剪藤蔓。葡萄经过合理的修剪,当年产量就会提高,果实会比没剪的大些,主枝粗壮的葡萄就能安全过冬,以后每年的产量也会逐年递加,口感也会更好些。

  香凝拿着剪刀剪掉一枝儿,叮当就伸出舌头卷起来吃掉一枝儿,香凝心中奇怪,正好四处无人,便小声问叮当:“狗不是喜欢吃肉的吗?你怎么还吃这个?”

  叮当翻翻白眼道:“兔子肉不舍得给我吃,芒果车厘子又没有,不吃这个吃什么?”不能怪叮当嘴搀,其实犬类也是需要补充维生素的,大家都把叮当当成普通的土狗,伙食的确是差了点

  金家大院的改造工程要十几天,金有福就没了时间进山打猎。

  苏鲲苏大郎知道金家想大量繁殖野鸡和兔子,主动帮忙,起大早上了山,挖了些陷阱,又放了几个捕兽夹子。每隔一两日总会有些收获,有时是一只兔子,有时是一只刺猬,刺猬都祭了大家的五脏庙,兔子就被送进了养殖场。

  庄户人家淳朴,邻里之间互相帮忙干点活都是不收银子的,也就是混个吃喝或者拿点剩饭剩菜分了。

  香凝提醒张氏道:“福婶,咱家活计多,邻里来帮忙,一天两天倒还罢了,这日子长了白使唤人家不是办法。我和弟弟们挖的竹笋多的很,劳烦福婶得了空挨家送些,多少是个意思。以后鸡和兔子多了,咱也送些。”

  香凝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张氏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忙点头道:“文娘想的周到,以后活计多了,确实不好白使唤人,送东西的事就交给我。”

  “福婶,当初我和弟弟被救,好些乡亲都来帮忙,劳烦福婶也帮我送些,多少是个心意。”面面俱到,好心思。

  “知道你是个有良心的好孩子,放心吧,婶子一准帮你办的妥妥的。”张氏说着拍了拍香凝的手,让她放心。

  有钱有物,谁不会做人?

  每日晚上,香凝都趴在案上写写画画,攒了些图样,有发簪、花钿、步摇、眉心坠、梳子等等,整个设计以月亮为题,可以拆分也可以配套,还有完善以后的项圈。

  香凝画的是立体多面图,很细心的在旁边标注了尺寸还有说明,详细的说明可以使用哪种材质、镶嵌哪类宝石和备注的效果图。立体多面图非常清晰明了,唐朝可没有这么详尽的图纸。

  香成练字手乏了,放下毛笔揉了揉了泛酸的手腕子,看姐姐整理图样,探头凑过去看,嬉笑着说:“长姐,画的真漂亮,山寨现代货吧?”

  气的香凝抬手照着香成脑门儿来了一下:“小样,还知道山寨呐,多嘴。”香成挨了打,摸摸脑门赶紧闪人。

  张氏也伸手拿了图样来看,惊叹道:“哎呦,真是漂亮,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坠子。”

  说着转头拿给伊氏看:“阿娘,快看,文娘画这眉心坠是个弯弯的月亮,还带着穗子呐。”

  伊氏拿起图纸微眯双眸,仔细观看,半晌才道:“恩,确实贵气,就这个样式比县城官家夫人带的还要漂亮。”

  听到这番评论,孩子们撂下东西齐齐挤了上来,伸着脖子你一言我一语的道:“哇,真漂亮!”

  “这一定很贵吧?”

  “文娘姐姐,我也想要!”

  金有福微带疑问的插嘴问香凝:“文娘这是要打造首饰?”

  “不,我是要把图样卖掉,一张十贯钱。”

  “啊”全家惊掉下巴,一张纸十贯钱是什么概念?

  “福婶,苍蝇飞进嘴里拉。”香凝笑着打趣张氏。

  惊的张氏慌忙整理图纸,赶着孩子们离远着点,生怕弄破了图纸,小心翼翼的把图纸放在案上道:“这么精贵的东西,赶紧收好,这比金子还精贵,可别被猴儿们弄坏了。”

  金有福手上编了一半的竹筐子,滴溜溜的滚出了堂屋,半晌才回过神来,弯腰拣了筐子严肃的对张氏道:“孩子他娘,以后盯着孩子们好好念书,跟着文娘好好的学,以后咱也送孩子去城里读书,这识文断字的就是不一样,随便画张图出来都值十贯钱,必须好好念,谁要不好好念,仔细打断他的腿!”

  说罢还严肃的扫了孩子们一圈又加了一句:“玉兰也跟着学。”

  难得严肃的金有福吓的三个孩子齐齐缩了脖子,乖乖回案上坐好,继续埋头练字。

  香成胆大抬头对香凝道:“长姐,我也好好念书,将来当大官,挣好多好多银子。”说着还用双手画了一个好大的圈。

  香凝闻言,神色微变,心里暗道:这好好的孩子可不能给养歪了。

  香凝整理桌案,端端正正坐好,扫了一眼孩子们语重心长道:“我们为什么读书?难道就是为了考取科举?当大官?发大财?官员如果拥有收入以外的金银珠宝,必然是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如此一来就是祸害百姓的国之蛀虫。如果读书只为谋取进身之阶,那书不读也罢。我让你们读书是因为书能使人明礼仪、知廉耻、陶冶性情。

  当朝宰辅魏征曾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多读书是对的。

  当然,如果学富五车,情操高尚且又肯为民请命,我自然不会拦着你们科举出仕。”

  香凝别有深义的望了香成一眼继续道:“以前有一句民间俗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不管你们现在听不听的懂一定要记住我今天说的话,大了以后自然会慢慢理解。”唐朝没有红薯,但是香成知道啊!

  唐朝是阶级等级分明的社会,按‘士农工商’划分人的出身,普通百姓想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出仕,狄仁杰和姚崇就是寒门学子这一类成功的典范。

  文香凝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是极为罕见的,普通人家急与提高社会地位,但凡条件允许都会支持孩子念书参加科举考试,以期有朝一日权在手,光宗耀祖发家致富,并未考虑过当官与发家的必然联系。

  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一种误解,衍变成了读好书、当大官、发大财的观念。

  许多读书人出仕之前家境贫寒,出仕以后金银满仓,自动忽略了鱼跃龙门不过是朝廷招纳人才管理百姓的初衷。

  自古至今,盲目的读书都是社会通病,空有诗书满腹,却无经世治国之才的读书人成了国家的囊虫。多少穷酸秀才一味闭门苦读不事生产,依靠老人与女子度日,朝廷还要按月发放俸禄供养他们。如果现代的大学生也由国家发工资,恐怕老百姓会更加疯狂。

  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立体养殖、生态农场包括农业嫁接技术早就出现在现代中学课本上,连小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文香凝只不过想利用这些知识改变现状,做个逍遥自在的人,真正的逍遥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