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权奸”之死

  弘治十八年的龙头节,拖着病体的祝佑樘在御书房召见了内阁首辅李东阳,当时,他和李东阳商定了吏部尚书无人就任的问题。

  最终,二人决定让原兵部尚书马文升任吏部尚书,空缺出来的兵部尚书的位置,则由马文升推举一个叫刘大夏的人接替。

  马文升看人的眼光很准,刘大夏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国防部长,他在任期间,大明帝国的边界稳固祥和,不起战事。

  当时,兵部奏报,因为疏于管理,军中马匹不足,军队里骑兵的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急需找人负责此事。

  刘大夏很快找到了能够处理好这件事情的人——杨一清。

  杨一清,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使,一个快五十岁的老头子,为人比较严肃,还有一个特点:长得比较丑。

  管理军马确实不太需要长得好看,君不见当年管理天上御马的孙大圣也是“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面容赢瘦,尖嘴缩腮”,可他管理御马的水平真不是盖的。

  杨一清管马的水平大概和孙大圣有得一拼,但是他的职位可比大圣高级多了。

  相比那个把大圣气得够呛的官职“弼马温”,杨一清的养马差使却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道理非常简单,天兵天将会飞,可是没有军马,大明军队怎么跟冠绝天下的蒙古骑兵打仗?

  杨一清把军马的事情管理得很好,后来,朝廷给他升了官,由原来的都察院左副都御使(三品)升到右都御史(二品)。

  后来,朝廷还给了他一个新的官职:三边总制。

  这个官实在是个了不得的大官,它当时管理的是甘肃、宁夏、延绥三个地方,真可谓是位高权重。

  一个驻守边境的大官,有权有势,又能力突出。要知道,这样的人物,不仅好人尊重敬仰,坏人们,也是想要拉拢讨好,为自己谋福利的。

  刘瑾正是想要拉拢杨一清的坏人中间最大的坏人。他颇为友善地跟杨一清单方面交流了几次,希望杨一清能和他成为朋友,两个人互惠互利。

  杨一清却根本瞧不上这个太监,几次三番下来,把刘瑾理也没理。

  刘瑾很愤怒,不同意也就罢了,你连个信儿也不回,太不尊重我刘某人了。我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不久之后,杨一清负责修长城的时候,刘瑾就找了个由头,狠狠告了他一状,搞得杨一清主动提出辞职。

  就这,刘瑾还是不打算放过他,这位记仇的性子从来没改过。

  第二年,他借口杨一清贪污军饷,把他抓了回来,关押在监狱,指不定哪一天月黑风高,就准备下手黑死杨一清。

  关键时刻,默默关注这件事情的李东阳出面了。

  他和杨一清其实是师兄弟,不过进入官场后并没有公开交往,而是私底下保持着秘密联系。

  这次杨一清入狱,他又和以往无数次搭救被刘瑾坑害的官员一样,最终保下了杨一清。

  刘瑾在李东阳的劝说中释放了杨一清,他并不知道,这位第二次从京城回家的老头儿,最后会送他上路。

  正德五年四月,只持续了十九天的安化王叛乱被平定后,朝廷仍不知道消息,紧急筹划该派谁去解决这场混乱。

  皇帝在李东阳的人的推荐下,决定重新起用在老家等待的杨一清。此时刘瑾也顾不上什么恩恩怨怨了,满口答应:

  “现在能用谁就用谁,赶紧把叛乱解决了吧。”

  杨一清官复原职,带兵前往宁夏平叛。按照军中惯例,武将带兵,是需要一个监军的。军情紧急,杨一清先带兵前往,监军张永则紧随其后。

  张永,也是宫中的太监。他也不是什么好人,也是宫里那些讨好皇帝的“奸贼”中的一员。

  但是他这个人是有些良心的,加上和刘瑾十分不对付,原来还曾经和刘瑾在祝厚照面前公开对打过,相当于已然与刘瑾公开决裂。

  这次出兵平叛,不知道是哪位大臣天才的建议,竟然让这位公公做了监军,真乃是,给刘瑾的坟墓挖好了最后一锹土,只等搬棺入住了。

  杨一清火急火燎地赶到宁夏,却惊奇地发现:叛乱已经被平定了!

  搞清事情原委之后,他也对这位心里没点事儿的安化王同志表达了同情,然后就接管了一些主要犯人,找了个地方安顿下来,等待着监军张永的到来。

  他是不喜欢张永这个人的,他觉得这个人和刘瑾都是一路货色,没什么好交流的。可他又是自己的监军,不见是不行的。

  大不了应付几句,犯人交给他,再打道回府便是。

  张永领着部分军队如期到达。和张永见了第一面之后,杨一清就发现,这个人和自己想得并不一样,他没有什么骄纵之气,反而很是谦逊客气。

  多次会面交谈下来,他开始萌生和这个人合作,一起对付刘瑾的心思。没想到还没等他说出口,张永就给他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张永虽然是个太监,但还是比较有男子气概的,当年他都能在皇上面前抡起拳头向着刘瑾脸上招呼。现在,看到了解决刘瑾的希望,更是迫不及待,几次三番跟杨一清说起自己的计划。

  如此数次下来,杨一清感受到了张永的诚意,他决定和这个人合作,一起扳倒权势滔天的刘瑾。

  正德五年七月,平叛的后续事宜已经全部处理完毕,杨一清把犯人全部交给了张永,不日后,他也将返回驻地。

  在晚上的宴会上,两个人终于袒露了互相的想法和计划,并商定了非常细致的行动计划,一定要让刘瑾永世不能翻身。

  八月十五日,满身风尘的张永回到了京城。他顾不得休息,要抓紧时间去跟皇帝禀报平叛之事,最重要的是,他要去实施那个计划。

  刘瑾此时正在为他死去的哥哥办隆重的葬礼,接到张永回来的消息,莫名觉得有点不对劲。

  得知张永晚上就要去拜见皇帝,心里更是不安,只好按时搁置了哥哥的葬礼,晚上不请自来,和张永一起去面见皇帝。

  娘的,和老子在一起见皇帝,我看你张永还能玩儿出个什么花样。迟早有一天,老子要把你也给收拾了。

  祝厚照在宫里摆了酒席,请这二位一直和自己玩儿得很好的太监吃饭。酒席上三人推背换盏,一直到深夜,都有些醉了。

  张永很是焦急,眼看着皇上要就寝,要是今晚不能跟皇上告发刘瑾,刘瑾耳目众多,计划迟早败露,到时自己可就人头不保了!

  刘瑾一直注意着张永的一举一动,他看着张永一杯又一杯酒下肚,最终烂醉如泥瘫在桌上,不省人事,才放下心来,

  “我,我也不能喝了,我还要回去主办丧事呢。”

  想到这里,他跟皇上告罪离开,最后瞥了一眼趴在桌上的张永,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张永眼见刘瑾离去,瞬间醉态全无,他立马完成了下跪、递交文书、痛哭这一系列复杂的动作。

  只是,哭了一会儿,咦,怎么没有动静?

  抹了一把泪眼,他悄悄抬头,发现皇上已经放下了那封文书,正在自斟自饮。

  那封文书,正是杨一清亲笔写下的告发刘瑾罪状的奏折,包括刘瑾的所作所为引起叛乱在内,有一桩算一桩,详尽无比。

  他相信祝厚照一定会有反应,一定不会再容忍下去,可是,他完全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反应。

  祝厚照看着抬起头的张永,笑着,说了一句话。

  这是一句载入史册的答复:

  “这些事情不去管它了,改天再说,接着喝酒吧!”

  张永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现如今话已经说出口,宫里到处都是刘瑾的耳目,今晚大事不成,明日,自己就将被迫害致死。

  他知晓了事情的严重性,往前跪了几步,再次痛哭起来,一边大哭,一边跟皇帝苦口婆心地陈说:“皇上,刘瑾,他,他有罪啊!”

  “哦?有什么罪?”祝厚照端着酒杯,笑看着他。

  “他,他筹划谋取大明天下,夺取您的天下!”

  “那,这天下就由他去夺好了。”祝厚照又斟了一杯酒,满不在乎地说道。

  这天底下,竟然还有这样的人!张永一时无言,不知如何是好。

  有了,有了,我就不信,你还能对这件事无动于衷。

  “陛下,您想想,要是刘瑾当了这天下的主,他会把您怎么样呢?陛下!”

  祝厚照缓缓放下酒杯,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是了,要是他夺了我的天下,我往何处去,我会怎么样?

  他打了个寒颤,然后突然暴怒,

  “快,去给我把刘瑾抓起来。快去!”

  当晚,刘瑾就被抓获下狱。第二日,前去抄家的官员在他家里抄出了白银五百多万两,其他古董字画、珍奇异宝不计其数。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瑾这次死定了。

  可是仅仅一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祝厚照想起了这位太监陪自己玩儿的时候的尽心尽力,觉得不该这么让他去死。

  这时,李东阳出马了。

  作为内阁首辅,他鼓动六部六科、全国十三道御史一起上书弹劾刘瑾,让皇帝再次坚定了杀心。

  更为重要的是,有关部门第二次抄家时,在刘瑾经常使用的一把扇子后面发现了两把匕首,是何用意,不言自明。

  祝厚照彻底放弃了刘瑾,最后,经过会审,统一意见:刘瑾谋反罪名成立,其罪当诛。

  祝厚照给了批示:凌迟。

  刘瑾身上生生挨了三千多刀才走向死亡,无数被他害得家破人亡的人们,得到了最终的正义。

  很快,刘瑾的同党被一一清算,朝中风气变得清明。

  一个月后,杨一清调任中央任户部尚书,后又任吏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新的内阁也被组建。

  经过艰苦的斗争,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大明帝国,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之上。

  独自在内阁中苦苦支撑的李东阳,终于解脱了。

  他找了个时间秘密入宫,向祝厚照禀报了先帝的遗训,并跟皇上分析了这件事的重要程度。他还列举了一些近几年来各地出现的异状,让皇上增强警惕之心,不敢疏忽。

  祝厚照经过刘瑾的事情之后,还算是长了心眼,这次好好听取了意见,酌令锦衣卫密切关注门派旧址,一有异常,即刻上报。

  只是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李东阳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些年来他卑躬屈膝,受尽了屈辱和指责,但一刻也不曾放弃。

  他为无数人伸张了正义,恢复了朝政的清明,完成了先帝的嘱托。他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对得起先帝,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天地良心。

  正德七年,李东阳上书请求致仕,得到批准。

  四年后,他在家乡安然去世,年七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