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之前事,之后事

  大明立国之初,太祖皇帝仿照千年以前的大一统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各地册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诸藩王。

  太祖皇帝有此意旨,当是受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他怀有“法古建邦”、“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的理想。

  他认为,以藩王辅佐正统帝室,可以巩固国家,让地方边境安享太平,不生叛乱。

  一句话,自家人,总不至于造自家人的反吧。

  另一方面,太祖皇帝起兵之后,在无数场惨烈的战争当中,发现各地那些所谓的“名门正派”、“世家大族”,在战乱迭起时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丝毫不关注普通百姓的死活。

  他们坐拥当时天下灵气最充沛的山河洞府,享用天下间最为珍贵的资源,遇到战争时,却不想着庇护那些一直供养自己的万千民众,而是弃之如敝屣。

  甚至,在被拥兵自重的军阀们派大军围住山门时,那些一向自诩高高在上的所谓“仙人”,竟然会让普通人挡在前面,即使血流成河,颅骨遍地,仍毫不动容。

  太祖皇帝的父亲母亲就是被一地方门派搜罗走了家中余粮,最终被活生生地饿死。

  他们把家里藏下的唯一一口粮食留给了儿子,太祖每每想起父母凄惨的死状,就对那些修真门派多一分恨意。

  在破灭天下几乎所有宗门之后,他担心日后这些人会再次兴起,就打算册封诸藩。

  除了让他们拱卫边境地方,也安排他们密切注意各地的门派旧址,一有春风吹又生的苗头,就以雷霆力量灭度之。

  大明的册立藩王制度就这样一直保留了下来,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仍遵循祖制承袭有序。

  不过,藩王制度还是产生了一些变化,一些不太明显,却本质上是为了抑制藩王势力的变化。

  而这一切,就得从自家人造自家人的反说起。

  太祖皇帝还在位时,当时的太子祝标就先他而去,这说起来又是一桩惨事,我们且先按下不表。

  太祖皇帝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在祝标死后非常悲痛,于是就把皇位留给了年仅十五岁的皇太孙,祝允炆。

  太祖皇帝告诉他可爱的孙儿,等你继承皇位后,我分封在各地的你的这些叔叔们,一定会鼎力扶持,帮助你坐稳皇位。到时叔侄合力共襄盛世,又是一番佳话。

  佳话可能算不上,但是绝对是个“动人”又曲折的故事。

  太祖的第四子,封地在北燕之地的燕王祝棣,当时正值而立之年,他为人心思深沉,做事不拘小节,又是一位善于领兵的军事将领。

  追随太祖皇帝起兵的从龙之臣们大都说,燕王是最像太祖皇帝的皇子。

  太子祝标在时,祝棣不敢生出其他心思,然而太子去了,老爹竟然让那个乳臭未干的小娃娃坐皇位,这是活脱脱的,不尊重人啊!

  祝允炆继位后,感受到这位叔叔日益生起的野心,就动了削藩的念头。只是他毕竟没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一来二去,把叔叔没削倒,却逼他直接造反了。

  祝棣先是占据北平,然后准备妥当,以尊祖训、诛“奸臣”、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造了自家的反。

  这场“靖难之役”结束后,叔叔祝棣如愿以偿登上了皇位。当了皇帝,这时他再看各地的那些自己的兄弟藩王,就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虽然迫于祖制,不能把他们全部削职为民,祝棣还是狠狠扒掉了几层地方藩王的皮。

  藩王的护卫被削减,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而且平时总有锦衣卫在处处监视,也就能当个富家佬,一辈子搁封地宅着。

  自打祝棣造反成功之后,各地的藩王,再也没有能威风一把的。

  不过,正德五年,驻守宁夏的安化王祝寘鐇再也宅不下去了。

  他也要学自己的祖宗,造一造自家的反。

  佛说万事皆因果循环,今日之果皆往事之因,要循一循这造自家反的安化王爷的因,还得往前推两年。

  正德三年,大太监刘瑾做了一件自以为正确的事,颇为自得。

  明孝宗时,商人为赴边地做生意要向朝廷缴纳课银,这些银两统交户部,分送各边境地区,以助军需,称为年例银两。

  刘瑾认为,这是户部与边地官员“共盗国帑”,于是下令停止,留朝廷支用。

  其实,他心里也有自己的算盘。

  “如今这天下都是我刘公公说了算,国库的钱就是我的钱,怎么能分送给地方呢,这不是割我的肉嘛。”

  刘公公保住了自己的肉,边地的军需储备却因此变得空虚,领工资的大头兵们很是不满。

  正德四年八月,刘瑾又想做一件“正确”的事。他奏请皇帝,要求派御史去各军区清查屯田。

  简单来说,他是要让各地的军区头子们把侵占的土地吐出来,按时按量地缴纳土地税。

  这于国于民,于自己,可都是天大的好事嘛。

  奉命的御史等官得了命令,觉得是个巴结刘瑾的好机会,到了地方,根本不实地清查,装模作样一番之后,直接虚报田亩。

  这样一番整理屯田下来,各边伪增屯田数百顷,刘瑾大喜,看到钱了,要求各地负责人如实地缴纳这些田亩的税租。

  其中派往宁夏的大理寺少卿周东尤为可恶,他清查军屯时竟然以五十亩土地为一顷,多征亩银向刘瑾行贿(当时一百亩为一顷。)

  除此之外,周东此人颇为歹毒,他经常打骂当地的士兵,甚至还打骂士兵们的老婆,这让当地戍将卫卒愤怨到了极点,军中暗生哗变之心。

  当时主管宁夏军区的都指挥使何锦义愤填膺,准备为受了委屈的兄弟们讨个公道。正好,安化王祝寘鐇也受够了委屈,想离开西北边陲这要了命的地方,到繁华的京城里走一遭。

  君有情我有意,两个人合作,发动了夺取皇位的叛乱。

  因为这件事情的起因归于刘瑾,加上刘瑾本来就是以“权奸”之名闻名天下,这两人就传布檄文历数刘瑾的种种罪状,宣告“今举义兵,清除君侧”。

  ……

  三国时的曹魏将领,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创造了一个造反的最短历史:三天。这次安化王叛乱,也能进入这个“造反时间最短”的榜单,他比钟会长不了多少:

  从仓促起事,到兵败被捕,统共十九天。

  安化王的叛乱说到底,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他被捕后,一同起兵的将领也悉数被抓的抓,杀的杀,本来就心里没底的部众相继溃散——造反失败了。

  叛乱被成功平定,按道理来说就没什么事儿了,刘瑾闯了祸,但也没酿成特别严重的后果,想来给皇帝掉几滴眼泪,就能平安无事,继续享福。

  但是刘瑾终究没能平安无事,他的悲剧,原因之一,大概就在于信息传播速度的不发达。

  在突发的公共事件当中,客观、准确、实时的有效信息往往非常影响事件的后续发展。而在安化王叛乱被平定之后,朝廷里的人们,仍然不知道这一消息。

  前一时段的有效信息仍然占据了人们的脑袋:藩王造反啦,快打到京城来啦,大家快逃吧……

  皇帝听说这个消息急了,大臣们也急了,君臣之间心急如焚想着对策,考虑该派谁去解决这场叛乱。

  紧张的筹划安排之中,刘瑾依然没什么想法,他读书少,脑子也不灵光,确实没能想得更远。

  他并没有注意到,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个人的眼睛,一直死死地盯着他,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这个人,正是李东阳。

  “权奸”刘瑾的末日,终于要到来了。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