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南子——世人妄自贪嗔过,聚散离合.

  南子,春秋时期宋国公主。宋国,子姓、宋氏、商代后裔,是帝辛庶兄微子启的后代。

  南子生的美艳俏丽,后嫁与卫灵公。本是郎才女貌,但我们傲娇的史书大人向来对漂亮女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所以漂亮的南子也就有了“淫行”。

  史书上有鼻子有眼地记录着南子在宋国时与一个叫朝的贵族公子相好。公子朝容貌俊美。《论语》中有云:“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世矣”,即没有祝鮀的口才,光有宋朝的美貌,在现今也是难免要出事的。

  南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时期,当时还没有宋明理学这种东西。在那个情窦初开的年华,俏公主与美貌动天下的贵族公子有过一段爱恋,又有何不可。

  即使是后来嫁给了卫灵公,南子也不悔、不怨。痴嗔的是以己度人的世人罢了。

  《礼篇》记载:“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南子有识人之明,并且能够对贤臣深信不疑,不能不说是她的聪慧,这也是她倍受灵公宠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灵公和南子开玩笑说,来的根本不是伯玉,南子赶忙斟酒双手捧着酒杯,恭恭敬敬地拜贺灵公:“妾因卫国有贤臣伯玉而拜,国多贤臣,国之福也,因以贺公。”南子聪明乖巧,讲话更有技巧,让灵公“欣然称善”。

  蘧伯玉,是卫国一个贤士。上一章有记载卫灵公辞退弥子暇后任用伯玉。怀才不遇之人比比皆是,并不是每个怀璧之人都能得到明主的垂青,而南子,一个被后世之人,用道德礼教定位在的女子,却能慧眼识才,尊重贤德之人,不是比那些貌似强大,实则有眼无珠的男人更具有才干和胆识?

  卫灵公有幸,有贤臣伯玉;卫灵公有幸,有弥子暇;卫灵公更有幸,拥有南子。

  子见南子,一个被后代史学家总提及的花边新闻。主要原因是,孔子已经是神了。被历代帝王拜了又拜的圣人,怎么可以有一点点污点。

  《史记》对子见南子的过程写得绘声绘色,至今读来还让我们如见其字如见人。司马迁很爱孔子,孔子的一生坎坷与自己的一生坎坷,让他产生惺惺相惜的错觉。不过司马迁到底还是有着知识分子的一种傲气,所记场景应当是基本符合事实的吧。

  司马迁是这样说的:“孔子推辞谢绝了一番,最后不得已才去见她。南子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面朝北叩头行礼。南子在帷帐中回拜了两拜。她回拜时,所披戴的环佩玉器首饰发出了叮当撞击的清脆声响。事后孔子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就得还她以礼。”

  子见南子之后,首先表示不满的是子路。他是有根据的,因为西周礼法,有着“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看着满脸不高兴的子路,孔子只得郑重地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台湾南怀瑾先生对此话理解的很有新意,也似乎更贴近事实。孔子的意思是在说你们对南子的看法不对。我所否定的人、认为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的,不但人讨厌他,天也讨厌他,那么这种人我是不会与他来往的。可是南子不是这样的人,南子也不是你们议论的那种人。

  南子本来没多想,孔子和世人却多想了,这就尴尬了。

  “小孔你是觉得自己比公子朝或弥子暇更美,还是比卫灵公更雄才大略有权势。”

  ”我就是要见孔子,你孔子不是天下最知礼的吗?好吧,我就看看你怎样跪拜,我就看看你敢不敢正眼看我。“

  尽管事后孔子好似“后悔”得不轻,又赌咒又发誓,但是南子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象是肯定的。他的学生中没有女性,他也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后世人们为了把孔子“护守”得又神又圣,甚至把孔子上面的这句话解释为见了南子之后才说的,以示孔子的“清白”。但我倒宁可相信,与南子的相见或许会是对于小孔别扭的妇女观的一次矫正。

  查查卫国的历史,南子也没有什么劣迹。当时卫国的政治,在列国间还是好的,不然孔子也就不会让自己十四年流亡岁月中的将近十年都在卫国度过。卫灵公敬重孔子,南子也敬重孔子。

  难道一个国君敬重一位贤者是美德,而一位女性敬重一位贤者就成了一桩罪状?

  后人对南子的批评,还由于这次相见一个月以后的又一件事情。即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坐了一辆车,宦官雍渠陪侍车右。出宫后,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上跟从,并大摇大摆地从街市上走过。而且还有孔子对此事的一句评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并说孔子对此感到厌恶,就此离开卫国,往曹国去了。

  但其实,孔子也是个普通人,他也会生气就随便说,还会骂人。小孔的离卫,是与南子没有多大关系的,主要还是卫灵公的不能重用孔子,孔子又有了在鲁国时的那种无望感、失意感。灵公不重用孔子也是正常,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是落后与时代的,恢复周礼的政治主张怎么能适应称霸的需求。

  卫灵公的世子蒯隤后为卫庄公,但与前面提到的庄姜的夫君卫庄公姬扬不是同一人,庄姜嫁的是前卫庄公,蒯隤是后卫庄公。据说他反对母亲南子所谓的行为想杀死她而未成功,出奔晋国,投靠了赵鞅。等到卫灵公去世,卫立蒯隤的儿子辄登上了君位,即为卫出公、亦称卫孝公。

  也正因为如此,卫国君位的继承问题成了一个“国际”问题,引起了大国齐、晋的介入。晋国赵鞅支持蒯隤回国向儿子争夺君位,帮助他在晋、卫边境一个叫戚的地方住了下来,而齐国则协助新君辄把戚地包围了起来。

  “淫行”这种理由就和造反时说国君无道或者清君侧一样。再说了,你老子还活着呢,他都没生气,轮着着你什么事了。其实,蒯隤的企图杀母,只是以“淫行”为幌子罢了。实质还是权力的争夺,只是具体细节我们已无从知晓了。

  后世的道学先生们为了道德礼教,把南子描绘的水性杨花,让南子恶名昭著。南子人性中闪光的一面,聪慧、胆识、识人、尊贤,知识渊博,却无人知晓。春秋时期,既没有贞节的是非观,也没有诸多桎梏人性的教条,还有着抢婚、陪嫁等远古陋习。

  南子,她只是真实地活着,爱其所爱,恨其所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