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几抹寒云,笑我半生休

  前面讲了那么多高富帅,这次我们谈谈一个一生困苦、身虚体弱,二十九岁发尽白,三十二早逝的穷小子。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少孔子30岁,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谈政治时不谈性格,只看功绩。但谈哲学家,艺术家,作家……值得了解下他是为什么如此说,如此做。如果“床前明月光”我来第一个说,肯定没人评价是名篇;李白第一个说就是千古佳作。“lifeisreal,lifeisearnest!”光看这句话就是鸡汤,如果我们知道了朗费罗经历过亲眼看着妻子自燃而死,他还会经常求助于身旁的朋友“如果那天我疯了,请不要把我送进精神病院”。这样再看这句话,是不是有什么东西不同了?人文与人本身是分不开的,西方文学鉴赏界有一种观念是:作者已死。是指作品一旦创造出来与作者本身就无关了。但中华文化我们则更喜欢去探寻作者本身。

  那么就让我们横向的来看看子渊其人。

  《论语》中的颜回,寡言笃行,精进不已。寡言就是不爱说话,不喜说喜欢做出来;精进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

  鲁哀公曾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

  颜回好学并且善学。孔子的许多教学方式比现在做的都要好,例如孔子注重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颜回在这一方面做得不错。用子贡的话说,“回也,闻一以知十”。孔子还擅长因才施教,同样一个“仁”的解释。攀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颜回去问仁,孔子却解释:克己复礼为仁”,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爱人的简单定义到如何,执事敬、与人忠的具体做事方式,再到克己复礼的政治思想层面,孔子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子渊无疑是孔子心中最能懂他的学生。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极少以“仁”赞人,尤其对自己的学生往往,评价往往是“不知其仁”,却称赞颜回“仁”。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子渊是老师的思想的积极践行者,称得上是儒家学说的献身者。而且从孔子与其他学生对颜回的对比评价来看,颜回对老师所讲的“仁”的践行从一而终。儒家思想的仁德可能与现代人们心中的普遍理解有所不同。仁德者,一是自发,二是自醒,“恕”也。如此才称得上真仁德。

  孔子曾对颜回极力赞许“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渊生活十分清苦,但他不会因为外在的环境改变自己的本心。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并且颜回的这种俭朴并不是只因为家中破败,贫困潦倒。还由于“不愿仕”。他在回答孔子“胡不仕乎”时可以为证。但从“将之卫”“颜渊东之齐”“颜回将西游”“颜渊将西游于宋”来看,颜是回有意出仕为官。有意出世而不愿仕,“礼崩乐坏”的春秋,承载不住他的梦想。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不过,颜回的不可爱就不可爱在太完美了。《论语·子罕篇第九》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随意猜测;不主观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这四点孔子都没做到,子渊却做的不错。在孔夫子的眼中,这样的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颜回把“四绝”做得太好,把“毋我”做的太好,“克己复礼”的“克”也做得太过好。这样的子渊好的让人心痛。

  关于颜回的具体政治思想在《孔子家语》中记载的比较详细:“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孔子家语》由此可以看出,颜回的政治追求是,“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其政治思想是“仁爱”,主张礼乐治国,反对暴力、战争,他的最终政治目标是:“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以遵循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治理天下。“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在这里,君要践行“与民同乐,以德治国,以理服人”的施政纲领,谨记“民老有所养,壮得其所,幼有所学,宽政济民”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见,礼治是道德教育,它优于法治。

  “以礼治国的仁政”思想基本与后世儒家的政治思想相符。这也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君权统治时所宣扬的思想,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之所在。只可惜子渊不是孔子,没人给他记录言行;子渊也不是孟子,擅长自己著书立说。

  志在治国无贤君,则退而归仁;愿民被泽无圣主,则自行其道;德无穷通,古难其人,惟公能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子渊无疑是把修身做到了极致。如果抱负一直得不到实现,又有几人能如颜回一样坚守本心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