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弥子瑕与卫灵公——世人妄自痴缠过,喜悲苦乐

  弥子瑕,晋国人,其祖为晋灵公之弟,封于弥。曾在卫国做将军,名牟,字子瑕;现在俗称弥子瑕。

  子瑕在后人眼中的亮点就是在卫国做将军期间,与卫灵公的“男宠”绯闻。后人对弥子瑕的这种印象最早见于《韩非子·说难》,小韩以绝妙的讲故事能力,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开始被灵公宠到腻,但到了年老色衰后又失宠获罪的形象。小韩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他的思想和理论,不能被看做历史,他还编过守株待兔、鲁人搬迁、曾子杀猪、宋人疑邻、三虱相讼等小故事。小韩来到现代,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寓言故事作家。

  其实,真实的弥子瑕与卫灵公早已湮没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了。

  鲁昭公二十三年,子瑕在晋国被封为景伯。晋国当正在囚禁鲁国的外交部长,叔孙婼,并准备把他交给与鲁国有仇的邾国人。子暇为此劝谏当时晋国的执政者韩宣子,韩宣子听从了他的建议,子瑕也因此受到韩宣子的赏识。二十八年,韩宣子卒,魏献子开始执政,弥子瑕官为邬大夫。三十二年,子瑕为周王城的总规划师和监工。后出仕卫国,或者可以说成:为晋守卫。

  卫国实际上是晋国的附国,当时有上国的公卿为附国守土的传统。史书上这零星数笔,显示了子瑕其实是个晋国的贵族,帮晋国监视卫国所以在卫国任职。与男宠之说毫无瓜葛。

  子瑕在卫国做了什么?私驾卫王马车、把吃剩的桃子给卫灵公的断袖传奇?如果我们能去了解卫灵公是怎样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被传成是子瑕好基友的卫灵公,也是被历史黑化了的一个可怜人。孔子因不见用于灵公,故一时激愤曰“卫灵公之无道”,后人不察其义,妄加注解,于是卫灵公就背了这个黑锅。成为权威的好处就在于此:你的胡说八道也会被认为是真理。这是卫灵公之悲,更是孔子之悲。

  按《左传》所载,卫灵公不失为一代君侯之佼佼者。姬姓,名元。寿47岁。在位42年。卫灵公虽限于国势未能称霸,但其所作所为丝毫不逊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那些霸主们。在卫灵公18虚岁的那年,卫国发生了内乱,灵公在极短的时间里平息了内乱,并且其后29年卫国再无此类内乱。

  他有着卓越的政治智慧、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而且从谏如流,有主见、有性格。

  鲁昭公被赶出国后灵公表示以祖传的三件宝物悬赏,有送昭公归国者三件宝物任选其一,并以自己和大臣的儿子为质。定公八年,因会盟时受到晋国的羞辱,灵公就对大臣们说“我让国家蒙羞,请改选君主吧”。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如是而已。

  真实的弥子瑕在卫国更像一个招牌,卫灵公需要他来证明自己还是认晋国做大哥的。

  《春秋左传·定公六年》记载:鲁国为晋国伐郑国,去的时候不向卫国借道,回来的时候又从卫国都城穿过,因为当时卫国也是晋国的附属之国,鲁国为晋国伐郑国,去时不借道,卫灵公尚可隐忍,但回来的时候大摇大摆地经过人家的国都而不吱一声就太欺负人了。灵公大怒,就派弥子瑕率兵追之。“弥子瑕”这个招牌这时不用何时用,鲁国虽不怕卫国却惧晋,灵公此举,恐吓之意大于行动本身。

  还有一个使弥子瑕成为“反派”的重要事件。就是史鰌(qiu)的尸谏。史鰌到了弥留之际。告诉他儿子说:“我既不能使蘧伯玉被提拔,也不能使弥子瑕被辞。我活着不能纠正国君的错误,死了就不能按正规的礼节安葬,把我的尸体放在北堂就足够了。”史鰌死后,卫灵公来吊丧,史鰌的儿子把史鰌的这些话转告卫灵公。卫灵公说:“夫子活着的时候推荐贤人,弹劾不肖之人,死了还要用尸体来进谏,可以称得上是‘忠’了。”于是卫灵公召见蘧伯玉,封他为卿,辞退了弥子瑕,把尸体迁移到正堂,按正规的礼仪安葬后返回。

  能接受你建议的人,你或者或者死去,他都会遵守。不能接受你建议的人,你活着尚且不行,何况死了。尸谏,是个悖论。这只不过是给卫灵公一个契机,一个名正言顺辞退弥子暇的契机。

  其时如果我们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就不会认为史鰌的尸谏是因为弥子瑕不贤导致的了。卫国当时已叛晋而附齐,灵公还在让弥子瑕掌兵权,倘若弥子瑕与晋国里应外合,卫国的境遇可想而知。灵公进遽伯玉而退弥子瑕乃是为了稳定内部,与贤或不肖无关。

  弥子瑕生卒年不详,正史对这个美男将军的记载寥寥数笔。支撑着卫国的卫灵公,后人最关心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的“男宠”和妻子。弥子瑕与卫灵公,在那个乱世相识,可是注定成不了朋友,因为他们的目标都是毁掉对方。但或许,他们又是最懂对方的,因为他们是一类人。

  真相已经不重要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被传出绯闻,如果对象是你,我倒是可以接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