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之四十六

  气质、格调、神韵都是古人所倡的诗词创作主张。

  所谓气质,是一种注重诗文精神的提法。关于气的提法,久已有之。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成为建安风骨的标志性特征。清黄叔琳在《文心雕龙》批语说:气是风骨之本。《隋书》中说北朝文学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清健有力的诗文是气质说所提倡的。事实上,气质是指精神上的一种美态。联系到上文对境界的解释,气质比较接近于境界的界,类于一种精神的追求。同时也不难看出精神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境界,也会具有气质之美。

  格调之论始于于明代七子提倡的格调高古,要求发乎情性,意境浑成,声调宛亮,气势雄浑。清代沈德潜提出格调说,但他的学说提倡以唐格调为尊,兼以温柔敦厚的诗风,其实已经有别于明七子之说。有境界之作,意蕴流动,变化自如。雄浑之作如朔北悲风,自有铿锵之响;深婉之作如山间清泉,自有幽咽之声。此是格调当随境界高下而出之由。

  神韵之说由来已久,最早是对于画的评论,南朝齐代谢赫《古画品录》中有神韵气力的说法。宋代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而后明代胡应麟、王夫之等人诗评中多引用神韵的概念。至清代王士祯提出神韵说作为写诗的标杆。其实王士祯的神韵说有失偏颇,他以无香火气为标准来评判有无神韵。在唐诗中他排斥李白、杜甫、白居易,而推崇山水田园派诗人。唐代三位最富有才华和影响力的诗人都被他排斥,可见其偏。神韵说并非不可取,而是王士祯的评诗标准不可取。其实任何诗词都有神韵,而并非那些冲淡超逸的诗作才有。神韵意思近于意境中那种独特的神髓和韵致。意境优美之作,宛如有悠远之致的国画,神韵俱在其内。

  境界是一个可以于诗词中具体感知具体分析的概念,而气质、格调、神韵都是附于诗词的描述性概念,因而有内质和外表的区别。正如前文所说,意境可以说触到了古典诗词之美最深刻的部分,这应当就是老王说气质等三者随境界而出的依据。<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