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之四十七

  天然的美景一般都很容易博得人们的赞赏,而人工的景致人们一般都会诸多挑剔。词也是一样。自然天成的词让人一见倾心,而带有修饰之痕的词除非有极特别的新巧精致才能得到人们的青睐。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正是这一类的词。

  先看看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玉楼春春景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玉楼春》写得极为轻快明朗,这在词中是不多见的。正如前面所言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要写好这一类的词是不太容易的。这也是这一类词佳作较少的原因之一。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旖旎春光正好,水面涟漪泛起,正是客船到临。縠,有皱纹的纱,用来形容水波。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此句上联迷蒙清冽,下联热烈生动,越发突出在漠漠春寒中挡不住的浓浓春意。一个闹字好似画龙点睛,把盎然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闹本为耳闻,然而却把枝头红杏烂漫缤纷之态写得极为传神。其他字句均可改,唯独这个闹字却无可更替。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千金又为何物?远不及佳人一笑,让人心感世间美好。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是杯中的美酒,还是眼前的春色使人醉了呢?词人都要举酒劝斜阳,劝说它留下晚照,映衬这花间极美的春色了。在大好春光中,原来斜阳也可以变得如此可爱。全词清新流畅,如画之景似在眼前。闹字点睛之笔,为此词增辉不少,三分春色,自此变成十分。

  再看看张先的《天仙子》。

  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luo红应满径。

  此词名为伤春,实乃伤己。词人仕途不得志,序中已言明托病不愿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水调歌传为隋炀帝开凿运河时所制。午醉醒来愁思依旧,悲声不忍听闻,只能再持杯浇心中块垒。送春春去几时回?此句承首句,直解为何而愁。春逝去其实亦有重来之时,但年华老去却无从挽回。此句别有深意。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意接上句,更深一层。晚镜独照,却见青丝早成白发,往事可堪回首?流年似水而逝,对此敢不伤怀?下阙轻轻一转,似词人不堪再望镜中人而转向窗外。沙上水鸟双双,池中暮色深沉,忽而云破月开,却见风过花影,婉转婀娜。此句佳处在于昏暝之中,月光忽明,花的娇柔之态乍现于眼前。前为铺叙,后为**,极好的突出了花顾影自怜的仪态。弄字传神之笔,顿生一种自怜之态。重重帘幕密遮灯,孤灯相对,帘幕重重,似写不愿再睹春伤情。风不定,人初静,明日luo红应满径。而这伤春的愁绪却似永难拂去,人欲静而风不止,想来明日又是luo红满径吧。luo红满径与首句伤春之愁正相应。全词意韵连绵,意境深切动人。词中一弄字笔有让人有豁然间境界全开之感,诚为妙笔,。

  说起这两首词的作者,还有一则趣事。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载:张子野(张先)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宋祁)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乎?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邪?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两人正是所谓的惺惺相惜了。不知道老王是不是恰好看到这一段轶事后有所感触,才写下这一条呢?<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