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尉头之战-筹谋

  盘橐塞的主舍内灯火通明,堂中的案台上布置着一副砂盘,尉史赵昴和主记鱼服正用砂砾碎石排列山势地形,那是依据尉头国的图舆布置的山川路径。尉头国的图舆是鱼服所绘制,尉史赵昴对于尉头国的图舆更是了若指掌。前次收复涅盘城之后,尉头俘虏尽归尉史赵昴掌管,在他残酷的拷掠毒治之下,尉头俘虏招供出尉头国内所有情势,事无巨细,尽吐无遗。也许那时候,丁军候已有突袭尉头国的王帐之意。

  汉军众吏能辨识图舆的人不多,疏勒军吏更是茫然不识图舆为何物,所以丁军候让尉史赵昴和主记鱼服依据尉头国的图舆布置沙盘。丁军候指点尉头国山势地形,在堂中侃侃而谈,筹画进击尉头国的王帐之策。环绕沙盘四周的众吏众说纷纭,但是支持丁军候之策的军吏寥寥无几,众吏中仅有士史鲁奎和骑长曹室二人附和其谋,就连丁军候属下的其他军吏也疑惧不言。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进军计划。尉头国位于盘橐山北面,尉头国的王帐距离盘橐塞约有三百六十里。大军突袭需要越过二百四十里的丘陵地和山陵,其中一百六十里的山峦五彩斑驳,称为斑驳谷,其地蛮荒粗砺,水草稀疏,其后八十里的尉头山更是山势险峻,陡峭难行,尉头国的王帐更在尉头山之后,突袭的大军翻越斑驳谷和尉头山殊为不易。

  尉头国虽为姑墨盟属三国中最小,但尉头为弓马游牧之族,毡帐之民遍布山峦内外,突袭的大军三百多里行军难以藏匿踪迹;而且尉头国虽仅一千胜兵,但游牧之族的三千人众,不分丁壮老弱,即使妇女童子亦可挟弓操刃,举国三千族人均可策马应战。军行机事不秘,敌寇人多势众,区区一千疏勒兵士突袭尉头王帐难有胜算。况且,涅盘城和盘橐塞还要留军驻守,能征发突袭尉头的兵力尚不足一千人。

  尉头国的王帐距离东面的温宿只有二百余里,两国唇齿相依,守望相助,盘橐塞东面三百多里即是姑墨。突袭的疏勒军队一旦身陷尉头之地纠缠苦战,倾巢而出的尉头军民和温宿军队二千人联兵,两国五千军民封锁于前,姑墨军队五千人堵截于后,一千疏勒军队不能安全退入盘橐塞,将死无葬身之地。

  千人卫壁沉吟片刻,徐徐说道:“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如今军形山势难行,军谋机事不密,军势敌众我寡,军略敌寇环峙,突袭尉头王帐的胜算微乎其微。”

  丁军候慨然说道:“如今我等新近收复涅盘城和盘橐塞,士气如虹;尉头去年围城至今接连不胜,锐气销磨,此时又值新败,士气沮丧,正是我等乘胜进击之时。而且尉头王依恃斑驳谷和尉头山为屏障,姑墨三国为唇齿,必然无所戒备,不防奇袭。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我军突袭正可收“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奇效,必然大获全胜。”

  虽然丁军候解析士气和奇效鼓舞众吏的斗志,颇能提振一时之间的战意,但是仍不足以消弭敌众我寡的危局。千人卫壁丝毫不为一时之气盛所动,众吏也觉得奇效不足以抵消孤军涉险的危势。

  千人卫壁正色说道:“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千人卫壁继续解析丁军候之策的危险,他说道:“如若我等行军三百六十里奔袭尉头王帐,敌逸我劳,敌军从容以待,我等师老疲敝;而且我等弃守城塞,轻军涉险,前有强敌,后无援军,实非必胜之策。莫若坚守城塞,依倚坚壁深壕,即可卫护疏勒和南道列国,亦可销磨北道叛军锐气。”

  他看了看丁军候,平静地说道:“我意已决,进击尉头王帐之策不必再议。”

  丁军候站起身来,环顾众军吏,冷冷地说道:“诸君愿意继续困守城塞,坐等贼寇来袭吗?孙子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敌寇既然毫无防备我等突袭,何不乘此良机大杀贼寇?!既减去敌寇之势,又让姑墨三国叛军胆寒。难道要等到敌军养精蓄锐,数月后再大举围攻城塞吗?”众吏渐露不豫之色,多有人转而附和丁军候之议。

  丁军候叹息着说道:“此次突袭实乃不得已而为之。涅盘城、盘橐塞二地城小舍狭,不便大军驻屯,仅能容纳三四百兵卒;而且涅盘城距离疏勒王城尚有六百余里,粮秣转输殊为不易,大部疏勒兵士即将撤归疏勒王城。数月后,北道叛军必将卷土重来,我等也必将重蹈覆辙,区区数百人坚守城塞,苦苦等待疏勒和南道列国联军救援。形势一如既往,南道列国军队千里驰援,车马劳顿,不绝于道,此所谓‘晋三驾而楚不能争’。如今北道十四国已听命于匈奴,仆僮都尉不过出动姑墨三国叛军,而南道七国和疏勒却已疲于奔命。”

  ‘晋三驾而楚不能争’是前日里鱼服给丁军候讲读《左传》中的一个典故,也是春秋时代晋楚争霸最成功的一个战略。晋悼公依照中军元帅荀罃的建议,将晋军的上军、中军、下军、新军分作三军,轮番南下中原作战,不争一时之胜,只求速进速退,旨在疲惫楚军。结果每有战事,晋国一军之力牵制楚国全军,前后三次战事,晋国始终掌握着战局的主动权,楚军疲于奔命。最后,师老疲敝的楚军无可奈何,无力角逐中原霸主。如今西域南北道的战局确实如此,匈奴仆僮都尉掌握着战势的主动权,仅仅姑墨三国联军一出,应援汉军的南道列国军队都将疲于奔命。

  丁军候忽然厉声喝道:“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先发制人!孙子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既能料敌重来,何不独占先机。我等趁疏勒大军尚未撤归王城,先以大军突袭尉头谷中的尉头王帐,大杀蓄谋已久的敌寇。此战先教尉头二十年内不敢入寇盘橐山!”

  鱼服有些惊异地看着这个刚狠恣意的丁军候,困守盘橐塞之后九死一生的丁军候,已经完全和先前判若两人。他先在于阗王城抗命,后又首倡奇袭尉头王帐,横暴强梁,胆大妄为,视君命、军令为无物,也觑敌寇万军如浮云。遥想当日丁军候率领一千疏勒军队救援轮台之时,孤军涉险,一夕三惊,丁军候的心虚胆颤、窘迫狼狈至今仍历历在目;此刻河川变色,山岳崩塌,西域叛乱势不可遏,大汉的西域岌岌可危,他已经完全没有了当日的胆怯和犹疑。或许在退无可退的绝境死地,反倒激发了这个粗鄙男儿的热血豪情。鱼服不觉想起二个前代英雄人物,破釜沉舟的楚霸王项羽,背水一战的淮阴侯韩信,大抵身陷绝境的豪杰都是如此,绝境反击,死中求生,这也是孙子所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征和五年(公元前88年)二月,汉军吏士和疏勒军队准备一鼓作气惩罚敢于孤军侵犯疏勒的尉头国。千人卫壁和丁军候留下二百名疏勒兵士留守盘橐塞和涅盘城,干小史徐女守卫盘橐塞,循行邹娄守卫涅盘城。

  千人卫壁和丁军候率领八百多名汉军吏士和疏勒兵士奔袭尉头王帐,全军轻装行进,裹十日之粮,准备因敌而食。收复涅盘城、盘橐塞两战中掳获了四百多匹尉头良马,加上疏勒军队的战马,八百多吏士足可一人一骑。千人卫壁在行军路途四周远远派出一百多骑斥候,这些斥候探骑都精于骑射,全部换上尉头人的战袍装饰,远远警戒旷野上的尉头人。千人卫壁还严词下令,斥候探骑一经发现敌踪远远避开,不到万不得已不得接触尉头人;但如若尉头人追逐探问,务必一发必中,斩草除根,以防打草惊蛇、泄漏军机。

  鱼服仍然不善驾驭骏马,勉强伏在马背上颠簸前行,所幸大军踯躅潜行,并未纵马驰骋。全军行军缓慢,谨慎小心,四周的斥候探骑一旦示警,全军立即下马掩蔽在荒漠和山峦之中隐藏身形。

  北行不过二日,约百余里。前方斥候的骑长曹室回报,前方十余里有一股尉头人的毡帐,足有二十余帐,约有一百多人,马畜牛羊马等有一千多头。疏勒军吏喜形于色,纷纷摩肩擦掌,跃跃欲试;如今此地的敌寇弱小,不勾八百名疏勒和汉军吏士一扫而空,此地距离盘橐塞尚近,大军回师便利,杀败了敌寇,抢掠的牲畜也足以犒赏大军。

  丁军候和千人卫壁简单商议之后,命令全军绕过这一小股尉头人的营地,继续前行,进袭更大股的尉头营地。因为身后尚有一千多头牲畜俨然已是囊中之物,疏勒兵士兴高采烈,士气遽然旺盛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