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史纲-大唐篇章

  大汉分鼎,魏晋沦丧,五胡乱华,神州陆沉,华冠南渡,仓皇不及西顾。西域成为先后涌来的游牧民族拉锯战的战场,匈奴、铁勒、鲜卑、柔然、高车、嚈哒、突厥先后控制西域。其中短暂统一黄河流域的北朝都曾一度恢复西域都护,但是政权的不稳定,导致西域的控制极其脆弱。其中后秦皇帝苻坚派大将吕光一举收复西域,但吕光回师之时,苻坚已经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其后亡命覆国,大将吕光就地在凉州割据并统领西域。

  汉武帝时代张骞凿通的西域只有三十六国,西汉末年的西域已经有五十余国,其中楼兰(后为鄯善)、车师(后为高昌)、焉耆、龟兹、疏勒、莎车、于阗七个强国。经过五百年的大漠尘烟,隋唐时代的西域只剩下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五个强国。而传说中的楼兰,即是南迁后的鄯善,早在南北朝时代被拓跋北魏军队灭国,设置为鄯善郡,按照中夏的郡县治理。

  糅合鲜卑血统的隋唐帝国锐意进取。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消灭了东(敏感瓷)突厥,其后集中精力消弭控制西域的西突厥之患。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灭高昌,其地设置为西州,纳入中夏的州郡治理;同年,设立安西都护府,标志着唐代经营西域的肇始。其后唐太宗逐步取得西域剩下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四国,这便是大唐安西都护府最初的“安西四镇”。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的大将苏定方灭亡了西突厥,在西突厥地区设置蒙池都护府(汉代康居故地)、昆陵都护府(汉代乌孙故地),隶属于安西都护府。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西突厥藩属的吐火罗诸族(汉代大宛和月氏故地)归附,唐朝以其十六国设置为十六个都督府,也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调露元年(679年),唐高宗将“安西四镇”更易为龟兹、疏勒、于阗、碎叶(楚河河谷口)。

  唐代安西大都护府的辖境:东至沙洲(汉代楼兰故地)、西州(汉代车师故地),西至咸海(汉代康居故地),北至夷播海(巴尔喀什湖,汉代乌孙故地)、沙陀碛(库尔班通古特沙漠),南至昆仑山、河中地区,灭亡西突厥得到其疆域的同时,几乎囊括了汉代乌孙、康居、大宛、月氏、罽宾的区域。

  此时,唐代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今日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其中,一个仅仅维持了三年的波斯都督府颇值得一提。阿拉伯帝国的强势崛起,很快就侵入伊朗高原,延续汉代安息帝国的萨珊王朝灭亡,一个波斯王子逃到唐朝请求援助复国。唐军护送波斯王子至安西都护府的最南端阿富汗南部地区,成立波斯都督府收聚遗民,不久便被阿拉伯军队覆灭。阿拉伯军队带来了回教,月氏故地兴盛一时的佛教文明从此衰落,回教此后开始逐渐深深影响整个中亚地区,也波及到西域地区(新疆南部地区)。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新增设北庭大都护府,从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下划出蒙池都护府(汉代康居故地)、昆陵都护府(汉代乌孙故地)归北庭大都护府,还管辖轮台州等十三个都督府。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大唐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地区(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和西突厥故地,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

  女皇帝的新增并不是心血来潮,北庭和安西二个都护府代表了西域二个泾渭分明的文明,天山以北的草原游牧文明,天山以南的城邦农耕文明。天山作为西域农牧二种文明的分界线,从二千年前的汉武帝时代,直到二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天山北面的奶香和天山以南的蚕桑依旧,改变的只是天山南北纷纭混杂的人种,天山以南的城塞居民已经融合了许许多多西迁的族群,而天山以北的游牧民族则在二千年里来来去去,从未停下马蹄。

  大唐时代已经和汉代的西域地缘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不仅仅是西域撮尔小国的消亡,更有强大的敌人环伺在西域三面。汉代的西域威胁来自北面,只是天山以北的匈奴威胁;天山西北的乌孙是大汉的盟友,而昆仑山以南的羌塞之族还不成气候,构不成大威胁。唐代的西域面对的威胁远比汉代险恶,天山以北是叛服无常的沙陀、铁勒诸部,天山西北的乌孙故地是新近收服的西突厥部族:突骑施、葛逻禄,而昆仑山以南强大的吐蕃帝国已经崛起,大唐的西域三面受敌。

  大唐的西域英雄和大汉的西域英雄相比,少了孤胆英雄的传奇故事,多了柱国良将的骄人战绩;少了行刺国王、废立君主的杀伐决断,多了笼络羁縻、合纵连横的运筹帷幄。而且不同于西域的汉军在于稳固和同化三十六国,西域的唐军更将视野延展广袤的天际,大部分的战事都发生在塔里木盆地之外,跨越了葱岭和白山。整个汉代,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二部兵士约为三千人,多为步卒。而唐代的北庭都护和安西都护二部兵马超过四万人,富强的唐军士兵除了军马,还有私马从军;除此之外,还可征调数万铁勒、突骑施、葛逻禄等游牧民族的雇佣军。

  大唐的西域更是一场浩浩荡荡数万大军厮杀的大规模战争,大唐的西域英雄也多是著名的将领:侯君集、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苏定方、程知节、薛仁贵、王孝杰、郭元振、裴行俭、王方翼、程务挺、夫蒙灵察、盖嘉运、高仙芝、封常清、李嗣业、段秀实。

  其中出身高句丽的大将高仙芝以小勃律之战和怛逻斯之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穿越葱岭的小勃律之战,因其行军极为艰险,被后世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赞叹道:“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

  天宝十年(751年)爆发的怛逻斯之战,因为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大唐帝国的激烈碰撞,引发了史学家无尽的兴趣。这次战役以唐军大败告终,但却是由于唐军的盟友葛逻禄雇佣军临阵倒戈,所以高仙芝并未损及良将之名,战后也未被皇帝惩处,反而征调到长安做大将。很多评论认为,怛逻斯之战使得西域的唐军元气大伤,从此都未能再回到中亚。但是,高仙芝离任不久,继任的大将封常清仍然在怛逻斯之战两年后的天宝十二年(753年)大破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说明当时西域唐军的实力未受重大损害。

  整个唐代的西域英雄中唯一类似汉代外交官的军事行动,只有王玄策的一人灭一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出使北印度地区的戒日王朝,但是这个国家不巧发生政变,唐朝使团都被杀,王玄策只身逃亡。王玄策逃到尼泊尔,以当时与大唐和亲的吐蕃赞普名义向尼泊尔国王借兵七千。王玄策率领七千异国骑兵反攻叛军,叛军被杀一万三千人,被俘一万二千人,据此推算,叛军总兵力当有三万人。大唐使者王玄策身在异国,率领异国之寡少之兵,居然能大破叛军,只能慨叹大唐威武!

  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地多次易手,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沦入吐蕃。大唐经营西域150年,终于再一次失去了西域。

  大唐的西域被迫放弃,不是西域将士不奋勇杀敌,而是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军十五万叛乱,西域北庭和安西二都护府的精兵强将大批内调平叛,开拓西域的将士湮灭在中夏内战的战场。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三十五年之久,自公元70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到公元791年都护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安西都护府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有学者推论,安西都护府的最后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已经坚持了五十三年。

  坚守无援的西域汉军断绝了大唐的消息,恍然不觉皇帝的年代变更。在西域的考古中,不断发现那些已经超过当时唐朝皇帝改元的年号数字。仍然奉唐正朔的汉军,坚守西域的年代记录有广德四年。实际上广德只有两年(763-764年),765年唐代宗改元永泰(765-766年)。汉军的墓志仍然沿用广德年号,说明在765年以前就己失去联系,不知长安改元永泰。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看着那些简易的数字,已然是唏嘘感伤。不论大汉和大唐,最忠勇的将士用他们的信念和赤诚捍卫着华夏每一寸国土。东汉耿恭在西域困守一年,东汉皇帝不愿放弃每一名忠贞的将士,不惜调集大军也要救援出最后的几十名忠贞将士。大汉的将士尚能得到皇帝垂怜,大唐的将士在西域蛮荒苦苦支撑了三十五年-五十三年,那是父子相继的守望,那是祖孙期盼的坚守,大唐的旗幡在大军东去五十年后依然在西域大漠飘扬。

  突然想起新疆六十多年前的一个故事,一队新王朝的士兵赶赴中夏西陲葱岭的山中守卫国境,惊奇地发现那里居然还留守着一队旧王朝的士兵。长驻深山中浑然不知今夕是何年的他们,还在抱怨换防的中夏袍泽来得太慢太晚。他们音讯全无,毫无补给,苦苦地捍卫着中夏疆土,却恍然不知山外已经换了人间。他们都是中夏的军队,无论他们代表的王朝是否存在,那一刻,他们只有一个中夏,捍卫的只是中夏的疆土。

  唐朝皇帝放弃了西域五十年之后,孤独的大唐西域英雄们渐渐湮灭在朔风呼啸的西域风沙中,但是大唐的西域故事仍然没有结束。

  大唐元和四年(809年),原属于北庭都护府的沙陀部落首领朱邪尽忠,率领部众三万人辗转投奔唐朝,一路被吐蕃军队追杀,最终抵达唐朝灵州仅剩二千余人,首领朱邪尽忠战死,他的曾孙就是唐朝灭亡之后建立后唐王朝的李克用。这个只有二千多人的沙陀部族,后来在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中建立起沙陀三王朝:后唐、后晋、后汉。

  大唐大中二年(848年)沙州(敦煌)汉人英雄张议潮率众起义,驱逐占据凉州的吐蕃军队。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终于一举攻克了凉州,重新恢复了大唐的凉州全境。在没有朝廷一兵一卒的支援下,凉州的汉人恢复了沦陷百余年的中夏故土。

  在恢复凉州故土的过程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为了求得祖国唐朝的支持,沙州起义的汉军派出信使和祖国联络。沙州和长安之间相隔四千多里,中间当道的凉州等地仍然被吐蕃控制,可以说,通往唐朝的道路根本就不通,信使们需要辗转绕行千余里,全程超过六千里。为了确保消息送到长安,张议潮一共派出了十队信使,每队信使都带着相同的文书。信使们将经由不同方向的沙漠,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后,再向长安进发。

  这是一个相当悲壮的故事,其曲折动人之处不亚于任何一部传奇。十队信使们与张议潮等沙州军民道别后,英勇地踏上了向祖国送信的艰难行程。他们非常清楚,他们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到达目的地,而绝大部分人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没有一个人回头。两年之后,其中一支满身尘土的信使队伍抵达长安,全城的长安人都被感动了,长安官民争相涌上大街,用真诚的欢呼来迎接这些来自远方的大唐英雄子弟。

  公元907年,大唐帝国正式灭亡。万里之外的西域于阗王-尉迟婆跋仍然以唐之宗属自居,他就是倾慕中夏的李圣天,于阗王国由此也被称为李氏王朝。于阗不断向中土派出使团,先后接触了凉州的归义军、后晋、宋朝。此时的李圣天成为西域唯一忠诚于中夏的王国,也是西域唯一的佛教国家。宋建隆三年(962年),唐末葛逻禄后裔,信奉回教的喀喇汗王朝向于阗发动宗教圣战,此时的中亚游牧民族已经信奉回教,西域西陲各国也都改奉回教。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攻占于阗,西域的回教化进程自此不可逆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