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无中生有

  顶着别人送的成州童生名头,却是奉旨跨专业参加了一场武举考试,最终更是以武举人的身份谋了个文官差事出任喻口县令,要说这事闹的都能把人给绕晕。()更能让人犯晕的是鱼寒这次要去赴任的地方不仅处在黄泛区内,还因为曾经遭受了外敌的入侵而变得一穷二白,治下就连百姓都没几个。

  五六百平方公里的辖区内,除了那座破破烂烂没被当年南侵金兵给拆掉的城池之外,可谓是要什么没什么,既有条件比当年的罗殿都还不如。唯一可堪利用的是,洪适已经透露出朝廷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喻口作为南下归正人的安置点,所以鱼寒上任之后不仅可以肆无忌惮地招收流民,还不用担心有人就此大做文章找麻烦。前提是他既要解决那些人的温饱问题以免闹事,又还不能把喻口治理得太好从而招来同僚们或者金人的觊觎。

  有点自相矛盾的任务,特别是要站在抗金第一线给人充当炮灰的情况下,想要完成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好在不管是当年从事的那个特殊行业,还是在罗殿胡闹的那些日子,都让鱼寒习惯了闷声发大财顺便没脸没皮地成天哭穷喊冤。

  “贤弟,这可是咱招收的第五批义军兄弟了!”站在破败的城楼处,看着那些趁夜避开金人耳目逃回大宋境内却被朝廷称之为流寇的北方百姓缓缓进入城内,凌文佑既有高兴也有担忧。

  高兴的是他们一行人来到喻口还不足三个月,治下民众已经从最初的不足千人扩大到了五千有余,而且这些新增的人口当中绝大部分都还是青壮。毕竟想要在金人的眼皮底下渡过黄河逃回大宋境内,缺少了充沛的体力想要活着完成这个任务的可能性极低。很残酷却是必须接受的现实,凌文佑很清楚自家兄弟不是神仙没有无边的法力去普渡众生,他们现在能够做的也就是在朝廷指定区域内尽可能稳妥地安置好这些同胞。

  而让凌文佑担忧的事也很简单,说穿了也就只有一个字,钱!还是跟在罗殿的时候差不多,大宋朝廷倒是按时足额支付了获得正式任命的鱼寒等三人俸禄,却没有为喻口地区安置那些被成为流寇的大宋弃民以及重建城池提供资金帮助。当然了,这并非是孝宗皇帝小气或者说朝堂之上有人故意刁难,而是在鱼寒上任之前喻口欠下了太多应缴的税赋,如今这破地方好不容易有了正式的官员,朝廷拨下来的那点救济款那还不得被盐城的顶头上司们赶紧给用来填上这个大窟窿?

  没有外部的资金支持,本身的发展条件又极为有限,辖区内就那么点贫瘠的土地,矿产方面除了在大宋根本卖不上价钱的泥炭、粘土矿之外基本上还是一无所有。仅凭鱼寒攒下的那点家当,别说是要在任期内还上欠大宋朝廷的近八十万贯税赋,就是重建城池安置百姓的工作也无法维持太久。

  “嗯,还是按老规矩,把他们送到元晦先生哪里去!”让凌文佑头疼的问题同样困扰着鱼寒,但这个混蛋来到喻口之后首先做的却并非发展经济,而是干了一件听起来不错却能让天下人都觉得是在犯傻的蠢事!

  所有进入喻口县城的流民都必须先到县学去报道,若是无法在一个月后通过最基本的文化考试将被驱离,听起来到有些像是文人们惯用的甩包袱手段。可让人傻眼的是,鱼寒在颁布这上任后第一条政令的同时还宣布,百姓们不仅可以享受一个月的免费教育还能在这期间获得官府无偿提供的食宿!

  这是要干嘛?自掏腰包来混个教化百姓的名头?北地可是有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的弃民正在想办法偷渡回大宋境内,即便只有一成的人会涌向喻口,别说是一个凭空里冒出来的四无混蛋,就算是大宋朝廷也无法支撑如此巨大的开销。能做出这么个荒唐决定的,哪是傻啊,简直是愚蠢至极!可鱼寒偏偏就做了,不但在喻口县重开三无书院,更是将地点选在了破烂的县衙旁,负责人当然还是贵为县丞的朱熹那榆木脑袋。

  已经在罗殿证明了这一套掩人耳目的手段切实可行,鱼寒当然不会去在意旁人的看法,而且正是因为做出了这个让旁人无法理解的决定,他的另一个任务也完成得非常顺利。有了朱熹在文化培训班里宣扬的那些个愚忠理论,被迫进入县学的归正人们已经开始渐渐地将喻口当成了他们在大宋的第一个家。既然是在动手修建自己的家园,工钱什么的自然也就不会太过计较,而且还会自觉地修建得既漂亮又扎实让人抡着大铁锤也砸不出窟窿来。

  只花一份钱,就能在对青壮们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进行城市的高标准建设,在鱼寒看来他不这么做才是真的犯了傻。当然了,因为高强度的文化学习和体力劳动,青壮们吃得也要比平时多,但不管怎么算还是省下了不少花费。而更加重要的是,鱼寒通过这种另辟蹊径的方式已经开始获得了前来投靠的归正人们认可,若是将来真出现了某些特殊情况,绝对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先天优势。

  “送他们过去没问题,”审查归正人身份并强制送往培训班的事有辛弃疾在负责,倒也不用凌文佑去参合什么,可一想到越来越庞大的开支他又不得不显得急躁。“只是照眼下这情形发展下去,怕是等不到来年开春就得有好几万人涌入城内,咱若是再不解决这钱银的问题可真就没法继续撑下去。”

  “凌兄你急啥?待会俺带你去个地方,等看完你就知道挣钱这种小事还真没啥好担心的!”抬头看看天色也快到午时了,根据这几个月的观察,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就不会再有新的流民过来,鱼寒也决定让身边这个财迷看看什么叫做赚钱的门道。

  “混小子,你可算是来了,你要的东西咱都给制出来了,赶紧去看看?”琴心兑现了她的承诺,虽说还是付出了一定的伤亡,但包括韶南天在内当初执意不肯归宋的近两百人还是安全抵达了喻口。由于这其中有一大半都是不太适合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老弱妇孺,鱼寒也就把另一件差使交给了他们。

  “都忙了这么些天,韶老头你也累坏了吧?咋不好好呆着,还跑这么大老远地来迎俺?”因为资金问题将决定喻口的未来发展,表面上悠然自得的鱼寒在把这个任务交给韶南天等人的时候也说得比较严重,现在想起来让他们在没有获得充分休息的情况下就立即展开新的生产劳动,确实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累啥啊?咱整天就在这海边呆着,吹着风钓着鱼偶尔才去动弹一下,可比当年种地要轻松多了!”一边健步如飞地在前面带着路证明自己并没有睁眼说瞎话,韶南天却一边嘀咕道:“你这混小子做事可真不地道,若是当年把这法子告诉俺,俺还用得着傻愣愣地拧着脑袋去金人地盘上瞎晃悠?”

  没错,韶南天最近就是在吹海风。毕竟大宋乾道五年还没有出现黄河夺淮入海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喻口城外十来里处就是的海岸线。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资源贫瘠的喻口想要发展经济当然就得打大海的主意。

  “告诉你也不行,就你那破地方可真弄不出这东西来!”对于来到这个时代最先碰上且受过极大帮助的老者,鱼寒从来就没把他当过外人,说话时自然也就更加随意。

  “贤弟,韶老头,你们在这里到底弄了啥值钱的宝贝?”衙门里就那么几个自己人,凌文佑也是成天忙的个头晕脑胀的,再加上又还得为资金问题发愁,根本抽不出闲工夫跑到这个被鱼寒划为禁区并派了几十名青壮前来驻守的地方瞎遛达。此时听到两人的对话,又联想到刚才鱼寒说的,突然有了些许领悟自然也就更加心急想知道答案。

  “自己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说话间就已经来到了地头,指了指前面几间临时搭建的茅草棚,鱼寒也懒得去解释什么却没忘补充道:“东西就在这里面,至于值不值钱那可就得看凌兄你的手段了!”

  “盐?”怀着好奇心掀开了一间茅草棚的门帘,入眼处的东西着实把凌文佑给吓了一跳,不敢置信地走进去却很快又抓着一把晶莹剔透的东西跑了出来,连续重复数次之后,这财迷忍不住惊呼道:“这么多盐!贤弟你们从哪给弄来的?”

  “俺说你这混小子,眼瞎了是把?没瞅见那么多的盐池?这可都是咱们忙活了一个月给晒出来的!”以前在临洮的时候只知道食盐很精贵,却并不知道这东西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但现在的韶南天却能指着不远处盛满海水还有人正手持犁耙在边上忙碌的大坑教训别人。

  ,我们的地址(重庆书厂)《赝品帝国》仅代表作者老傻蛋的观点,如发现其内容有违国家法律相抵触的内容,请作删除处理,的立场仅致力于提供健康绿色的阅读平台。

  【】,谢谢大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