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臣愿捐出全部家产!

  翌日,早朝。</p>

  朝会之上,众臣云集。</p>

  今天端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精神了许多。</p>

  昨日他写下遗诏之后,便前往皇宫内库中让值守太监清点了银两。</p>

  虽然这么多年来入不敷出,存银日少,但是削减支出之后,现在倒也还有十来万两银子。</p>

  太祖法宝充能一次,需要耗银三十万两,可用三次。</p>

  此行御驾亲征,肯定要备上至少六十万两白银。</p>

  保险起间,最好还是九十万两白银更为妥当。</p>

  危急时刻,保城九次,这样一来,守住攻势肯定能够做到。</p>

  内库只能拿出十万两银子,这样一来,需要向百官们筹集的银两数额,就是八十万两了。</p>

  ‘国丈应该能够拿出十万两,其余阁臣尚书等重臣借三万两,这就够大半了;剩下的朝臣每人出一千两到五千两便绰绰有余,还能多一点出来带去犒赏三军!’</p>

  崇祯心中盘算着。</p>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p>

  朝中的大臣尽管俸禄都不高,但是碳敬冰敬、年节礼奉样样不少,府中的浮财就能大大超出所需了。</p>

  闯贼又如何,有朕太祖法宝在,只要朝臣用心,任尔势大,一样拿下!</p>

  也就是攻伐法宝已经没了,不然便是皇太极这贼酋也休想活命。</p>

  上朝前的基本流程走完,问过奏折和需要商议的事情,崇祯便期待地开口说道。</p>

  “闯贼将至,国难关头。然而御驾亲征,尚有所缺。国库内库,双双亏空,不知诸位大臣可有良策?”</p>

  国库亏空?</p>

  听见这句话,百官们的脸色都有些微妙。</p>

  “陛下,曾以为当加征剿饷。国难当头,应当万众团结一心,况且征饷以抗敌军,也是在为民平乱。”</p>

  “敌军都要打进宣府了,哪里还来得及征饷?”</p>

  “那不如在京城之中紧急加派?”</p>

  “陛下万万不可,当下正是敌军攻城之时,若强征军饷,伤了民心士气,坚守必然更难。”</p>

  “是否可以轮休军队,让休息的军队不领饷银?”</p>

  “孙大人此言荒谬,战时岂可如此玩笑?如若这般苛待军队,怕不是有哗变之忧!”</p>

  ......</p>

  文武百官提出来的建议,要么是缩减开支,要么是在百姓的头上扣钱出来,这显然都不合时宜。</p>

  乱糟糟讨论了好一会儿,没有结果之后,争论的声音也慢慢停下。</p>

  崇祯倒也没指望他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等所有人都不再说话,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p>

  “当下的时机已经不适宜于这些手段,不过筹集饷银,朕倒是有一个想法,卿等可愿听听朕的主意?”</p>

  这话一出,殿下的大臣们自然都是纷纷做出恭敬应许的样子。</p>

  都是人精,他们自然看出皇上这是早有注意。</p>

  不过,当下的财务困境在他们这群朝政精英看来都难解,区区一个久居深宫的皇帝,又能够有什么解决办法?</p>

  崇祯已然开口:</p>

  “当下虽然国库空虚,然而挺过此关之后,无需多久,国库便能再次充盈。卿等可认同?”</p>

  “唯。”</p>

  “陛下所言甚是。”</p>

  群臣应和,崇祯脸上的笑意浓了:</p>

  “既然如此,朕便以大明的名义,向诸位大臣借些银两,等到来年税银收上之后,便立即归还,如何?”</p>

  虽然现在闯贼已经打到了宣府,但是目前闯贼的势力也就是在河南一片而已。</p>

  江南等税收重地,仍然在官府的掌控之下。</p>

  只要能够打退敌人,那么来年税收是一定能够还得上的。</p>

  但是太和殿下,群臣却一片死寂。</p>

  听了这番话,昨天特地关心了遗诏内容的那些臣子,心中瞬间有恍然大悟之感。</p>

  原来,皇上特地搬出太祖就是为了从他们身上捞钱?</p>

  想到这里,不少臣子心中都满满的不可思议。</p>

  从来都是他们从国家从朝廷里面捞钱,现在崇祯居然想让他们填补银粮空缺,未免太过分了!</p>

  “借款金额以三万两为上等,官阶四品以下者,每人千两即可。”</p>

  见没人说话,崇祯又补充了一句。</p>

  这次崇祯话音刚落,就见首辅立刻上前一步,拱手示意自己有话要讲。</p>

  正想着让谁来带头的崇祯眼前一亮。</p>

  “首辅这是准备当先相借,以为群臣表率?”</p>

  “正是!臣愿将家产全部上交,以助国家!”</p>

  首辅魏藻德朗声开口。</p>

  一听此言,不止是崇祯,连周围的其他大臣都满眼惊愕的看着首辅,端坐龙椅的崇祯当下就要称好!</p>

  但好字还未出口,却听魏藻德接着说道:“臣这么多年以来,积攒的全部家当约有五百余两,臣愿领借五百两!”</p>

  “你说多少?!”</p>

  崇祯闻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地质问。</p>

  “臣之清名有口皆知,为官几十年所积攒的,也不过此五百两而已。若陛下还需更多,也可稍等些许时日。老臣在京城中还有一处府邸,加以急售,可以将卖房的钱也借给皇上!”</p>

  这不要脸的话刚刚说完,还不待崇祯反应,周围的朝臣便如同找到了法门一般,一窝蜂开口了。</p>

  “魏大人当真清廉啊!”</p>

  “我辈表率!”</p>

  “臣愿捐出全副家当三百两以助国安!”</p>

  赞叹清廉的,言语激昂表示同样要捐出全部家当的,应有尽有。</p>

  不少人身上明明穿着绫罗绸缎,一身衣裳便近百两,口中却说着全家的家当,都只有三百两银子。</p>

  要是按照他们这样来,那他崇祯抹下面子开口向臣子们借钱,岂不是总共都不一定能借到万两?</p>

  想到这里,崇祯整张脸都气得涨红。</p>

  “平日里你们收授的碳敬冰敬,节礼火耗呢?怎么可能全部家当只有数百两?!”</p>

  “陛下冤枉啊!臣等平时最多也就是收那么一车炭或者一筐冰,以供日常消耗。节礼更只是日常往来,哪里来的结余?俸禄本来便不多,居京城大不易,几百两银子已是多年以来的积蓄了!”</p>

  崇祯这话一说立马便有前排的大臣予以反驳。</p>

  有明一朝,俸禄本就出了名的低。哪怕是官至一品,纯靠俸禄也不过养活一家十几口人而已。</p>

  銆愯瘽璇达紝鐩墠鏈楄鍚功鏈€濂界敤鐨刟pp锛屽挭鍜槄璇伙紝www.mimiread.com 瀹夎鏈€鏂扮増銆傘€?/p>

  正一品的俸禄一月也不过八十七石,正二品便只有六十一石,正三品更是只有三十五石。</p>

  一石等同于一担大米,万历年间,两担大米也就一两银子。</p>

  户部尚书这样一回怼,崇祯一时竟说不出话来。</p>

  殿下的群臣们全都一服清廉刚正,只有俸禄这一个收入来源的样子,他要是硬说他们有其他收入来源,岂不就是在说他们贪污受贿?</p>

  但是让这群明明都不知道有多少钱财的朝臣,只出三五百两,甚至更少,这他怎么可能甘心!</p>

  这些大臣咬死了没钱,他该怎么办?</p>

  必须找个人带头多出银子,立起标杆来,否则,不止借不到多少银子,他崇祯都可能成为笑话。</p>

  崇祯的目光赶紧在位列朝班的人群中打量。</p>

  看向一旁一言不发的国丈,他突然眼前一亮。</p>

  对啊,国丈可是京城中知名的豪富之家,积累之下家财必然不少,甚至当下皇宫里的侍女都是他找国丈府上借的。</p>

  既然群臣不愿出力,让国丈带头领借,不就好了吗?</p>

  一旦有国丈打开困局,家中田粮广的官员,他哪怕撕破脸皮,都得硬生生强行借一波。</p>

  只要太祖法宝能用,这次敌寇入侵绝对可以守下来!</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