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历史的选择(4)

  风水轮流转,建业城转眼间又该刘裕做大了。刘裕打仗生猛,在政治上也毫不逊色,他第一时间废除了先前的弊政陋习,并以身作则,朝廷上下为之一新。司马德文被桓玄强行带走了,刘裕就拉出武陵王司马遵总理朝政。</p>

  这头再说桓玄。桓玄拉着司马德文,被何无忌、刘道规一路撵到寻阳。眼看就要火烧屁股了,桓玄留下何澹之、郭铨殿后,自己则继续跑路。在逃命之余,桓玄还不忘写起居注,详细总结了这次失败的教训。(起居注记录皇帝的日常生活,历来都是宦官近侍记录,像桓玄这种亲自操刀的皇帝真是不多)</p>

  在起居注里,桓玄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责怪将军们不听号令,为了写这本书,甚至没工夫吃饭睡觉。书成后,桓玄还自费出版了数百本,供大臣们传阅。这下,将军们终于hold不住了,大骂桓玄狗屁不懂信口雌黄。桓玄集团分裂得更加厉害。</p>

  在桓玄写日记的同时,寻阳江头也在发生着一场血战,何澹之刚留下就被何无忌堵在寻阳,因为战场发生在江面上,双方都以水军为主。何澹之为了迷惑对方,在“旗舰”上插了好多帅旗,司令部却设在一条小船上。</p>

  帅旗迎风飘扬,很是惹眼,简直是在示威。何无忌两眼喷火,立即指挥部下攻击这条卖战旗的破船,部将们都说何澹之不在船上,打下来也没用。何无忌却说:“你们知道,不代表敌军士兵们知道,一旦打下这条‘冒牌’旗舰,敌军肯定士气大跌。我们伺机进攻,必然大获全胜!”</p>

  因为是假旗舰,何澹之并没有在附近部署多少兵力,何无忌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船开了回来,何无忌在上面又差了好多旗,命士兵们大呼小叫:“我们抓到何澹之啦!贵军赶紧投降吧!”</p>

  这一招果然奏效,荆州兵都吓得四散逃命,何无忌一举攻克湓口,进占寻阳,风卷残云般结束了战斗。前线接连惨败,坐镇江陵的桓玄又急又气,赶紧率主力东行。其实,这个“主力”只是相对前线而言,如今的荆州兵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前几次战斗,荆州兵几乎损失殆尽,而桓玄新募的兵士穿上盔甲还不足一月,其战斗力可想而知。</p>

  桓玄任命苻宏(还没死?)为梁州刺史,作为前锋先行出发;派散骑常侍徐放为使,去招降刘裕。(真是病急乱投医啊!刘裕不招降你就不错了)</p>

  刘裕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徐放的态度,那就是向江陵进军。不久后,两军相遇与峥嵘洲(在今湖北黄冈西北长江中的沙洲),刘道规手下只有一万人,而各路楚军则有数万人之众,众将都建议死守寻阳。刘道规怒吼道:“不行!现在敌众我寡,如果我们逡巡不前,必会为敌军所乘,退守寻阳?守得住吗?!楚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人心尽失,士气不高,不如放手一搏,兵在精而不在多,只要我们一鼓作气,胜利必定属于我们!”</p>

  </p>

  桓玄打仗有个习惯:把旗舰停泊在大的战船旁边,以方便随时逃命,这次也不例外。有这样的主帅,楚军士气能高得了吗?刘道规一面放火,一面进攻,士兵们奋勇争先,大破楚军,桓玄狼狈逃回江陵,狗头军师殷仲文见桓玄靠不住了,以集合溃散士兵为由投向了刘裕的怀抱。</p>

  经过这次惨败,桓玄再也不干了,收拾铺盖准备向西逃到汉中,结果当天夜里城内发生了动乱,桓玄只带着一百多骑兵出城。就这可怜兮兮的一百多人还遭到了灭顶之灾。路过城门时,守军想要拿桓玄脑袋换酒钱,桓玄跑得快,侥幸逃脱,但侍卫们全部丧命。</p>

  桓玄带着一大家子,向汉中进发,同时命令蜀地官员迎接。为摆脱刘道规的追击,桓玄精心挑选了一条逃亡路,从贵州一带入云南,北上入蜀。正是这条路,断送了桓玄的小命。</p>

  第一站,宁州(今云南宁县)。宁州现由毛璩(毛穆之之子)主事,此人是一位忠臣,对乱臣贼子桓玄很不待见,还曾起兵反对他。因此,毛璩对桓玄下了必杀令。而且桓玄来的很不是时候,正赶上前宁州刺史毛璠去世。</p>

  人要是倒霉,喝口水都塞牙缝。桓玄一大家子正好遇到了毛璠的送葬队伍。这下没的说了,开打吧!可不要小瞧这支送葬队伍,他们个个都是身穿盔甲、手持利刃的士兵,一次齐射就“箭如雨下”。(送殡还搞这么大排场,真心搞不懂)</p>

  桓玄手头没兵,大呼事情不妙,宠妃丁仙期和万盖以身遮蔽桓玄,双双香消玉殒。桓玄来不及悲痛,赶紧寻求突围。正在此时,益州都护冯迁气势汹汹地赶到,举刀便砍,桓玄怒喝道:“你是什么人,居然敢杀天子!”冯迁回敬道:“我杀的是天子的贼人!”</p>

  随着冯迁手起刀落,一代权臣桓玄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但桓家的故事还没完,桓氏家族久居荆州,已经根深蒂固,快刀斩乱麻显然不适用。桓玄一死,侄子桓振掌握荆州大权,继续同刘裕对抗。恭帝司马德文更是时刻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好在桓谦苦苦支撑,才保住天子一命。(桓谦忠于天子,却也支持桓玄作乱,真是一个矛盾的人)</p>

  后来,刘裕调兵遣将,把刘毅等一干亲信全派往荆州,经过数次拉锯战,桓振最终兵败被杀,恭帝被迎往建业,这才为桓玄之乱画上了句点。</p>

  随着桓氏集团的覆灭,刘裕终于走到了前台,得以施展抱负。刘裕接管的可不是什么秀美山河,而是千疮百孔的东晋土地,浩大的孙恩之乱尚未完全平息,紧接着又出来个“大楚皇帝”,经过十数年的动乱,东晋政权早已摇摇欲坠。</p>

  这都是明摆着的,暗地里的波澜更是大得惊人,经过这次叛乱,东晋分裂为若干股势力:以刘敬宣为首的残余北府军;蜀地的毛氏家族;“水仙”的接班人卢循。这三股势力各自为战,都不归刘裕管辖。毛氏还好些,毕竟名义上忠于晋政府,盘踞广州的卢循则是彻彻底底的“反革命”,时刻准备着为五斗米事业献身。</p>

  除此之外,刘裕内部也不团结,之前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反桓玄),矛盾并不突出,自从桓玄死后,各种矛盾纷纷浮出水面,比如刘毅。这小子总瞧不起刘裕,做梦都想着踢开老大单干。刘敬宣曾预言:“刘毅此人只可同贫贱,不可共富贵!”</p>

  不过,刘裕对这一切都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同时警告他们:不听话可以,找麻烦就得拍屁股!四分八裂的东晋这才稍稍安定下来。</p>

  经过数年的努力,东晋元气得以恢复。为了检验一下成果,同时也为警告内外诸敌,刘裕决定拿经常扎刺的南燕开刀。于是,刘裕第一次大规模北伐拉开了序幕。</p>

  这一年,定格在公元409。刘裕亲率水陆两军,自建业出发,从淮水进入泗水,一路来到琅琊,众将都劝谏道:“万一燕国坚守沂蒙山等战略要地,抑或坚壁清野该怎么办?”刘裕信心满满地说:“鲜卑人贪婪成性,进则贪图俘虏战利品,退则爱惜禾苗,所以绝不会固守战略要地或者坚壁清野,我猜他们会进军临朐(今山东潍坊西南)或者退守广固。”</p>

  然后,刘裕带着将士们出征南燕。</p>

  南燕什么国情,我们之前提到过。当战报传来时,慕容超正在看美女跳舞,大煞风景的战报把慕容超旌德不轻,于是赶紧召开军事会议。</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