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叔牙——白骨为笛,诉一腔喑哑.

  叔牙早年交了一个朋友,这个人和他一起做生意时,赚的钱要多分;一连找了三份工作,都被老板炒了鱿鱼;打仗时特别怕死,做过逃兵。其他人纷纷劝叔牙,这样的人,趁早绝交了吧。可叔牙说:“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而且,他是个天才。”叔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如你所料,叔牙,姒姓,鲍氏,名叔牙。出生于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之家。而他的这位朋友就是鼎鼎大名的,辅佐吕小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管仲。

  提到管仲,我们的反应多是一代名相。就连诸葛亮也与管仲自比,提到了管仲乐毅之才。但提起鲍叔牙,我们很多人可能仅仅会知道管鲍之交。这是历史的无奈。存在过太多太多人,要做过值得被人们记下来的事的人才能成为史书的宠儿。

  但这份值得记下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评判功过是非功过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公子小白早年间找到叔牙,想让叔牙辅佐他。叔牙出身与大夫之家,而且也已小有名气。但叔牙本来不想出仕,辅佐当时看起来继承国君无望的齐僖公第三子小白。这时好基友管仲劝说他,僖公长子无德,将来的国君,很可能诞生在公子纠或者公子小白上。

  于是叔牙同意辅佐小白,而管仲选择了辅佐公子纠。后来,果然小白的大哥齐襄公在位时导致国政混乱。襄公十二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从他国回来奔丧。想争得国君之位。在回去的路上两位好基友各司其主。管仲为了让公子纠能先进城,埋伏在一旁射了小白一箭。

  小白顺势装死,并且在叔牙的护送下快马加鞭的先回了国。得赖高傒等重臣的拥戴,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小白打败公子纠,稳定了政局,开始着手治理国家。小白对鲍叔牙非常信任,想任命他为齐国之宰。

  这时候,叔牙是怎么做的?

  叔牙当时走了一招险棋,不光自己拒绝了,还向小白推荐当时差点要了他命的管仲。

  并云:“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叔牙认为自己在“宽惠柔民”、“治国家不失其柄”、“忠信可结于百姓”、“制礼义可法于四方”、“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加勇”五个方面材均能不及管仲。叔牙说:“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如此评价不可谓不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更何况叔牙自己也是一个贤士。而后,叔牙到鲁国以委婉的外交辞令将正囚于鲁国的管仲迎接回齐国。

  叔牙对于管仲回到齐国后制定的政策和方针非常赞同。当桓公不听取管仲的谏议时,叔牙劝谏桓公参照管仲的看法来做。但叔牙并非一味赞同管仲,他实际上经常提出谏议。叔牙对桓公也敢于直言,根据《说苑·正谏》记载:齐桓公欲铸大钟以昭其名,自列众多伟绩,叔牙认为不可,他说:”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袵,非文也。”按鲍叔牙的观点,桓公早年与年长的公子纠争夺王位是不仁;违背太公的话,侵占鲁地是不义;在柯之盟的时候,被鲁国国君武力所迫,不武;个人生活不检点,不文。桓公被叔牙说的打消了铸大钟的打算。

  在使齐国强盛这一点上,鲍叔牙具有法家权术和实用主义的色彩。叔牙帮桓公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均是以齐国取得的实际利益为基础。

  鲍叔牙的卒年应当与管仲接近。管仲死后不到一年叔牙也辞世。在管仲晚年生病时,桓公希望鲍叔牙接任管仲的职位,管仲认为不可,原因是叔牙的性格太刚烈。

  根据《管子·戒》,管仲对鲍叔牙的评价是:“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鲍叔牙为人好直,而不能以国诎。”在管仲的眼中,鲍叔牙是善恶分明的人,见别人之恶而终身不忘。

  鲍叔牙此生是非善恶分明,嫉恶如仇,廉洁正直。齐国的强盛不能没有尊王攘夷的管夷吾,同样也不能没有一腔赤诚的鲍叔牙。

  在管仲与叔牙相继去世后,小白由于任用奸臣,在内乱中饿死,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齐国的霸业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了,并在百年后被田氏取代,丢了从太公传下的江山。

  可是,这些鲍叔牙都看不到了,大齐早已是他一生的信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