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去杭州?

  (感谢蝼蚁贪生的PK粉红票,^_^)

  周欢原来住的也是江湖客栈,不过科举结束,他就准备搬出客栈,于是也在永泰街租了所房子,与江天暮三人做起了邻居。

  两个邻居和三个邻居差别不大,赵剑秋也不反对,何况她反对也没用,而且这些日子以来,她也习惯上下班有人同行了。

  唯一遗憾的是周欢搬家那天,柳易生和赵剑秋都要正常上下班,搬家的忙只有江天暮一个帮了。

  不过凭周欢的力气着实不用人担心,所有活他一个人就几乎全包了,江天暮只剩下在旁看着的份。

  江天暮手闲着嘴可不闲着:“周兄很习惯做家务?”这周欢也是世家子弟,干活这么利索反而是件奇怪事。

  周欢倒是坦然:“周家早就走了下坡路,我们回故乡后,家里的丫环佣人都减了不少,所以很多事不自己干也不行。”

  周家的事江天暮早知道不少,听得周欢只这么解释一句,但背后分明藏着无限的心酸,不由得叹息一声:“其实周老元帅未必非辞职不可,陛下对老元帅向来记着的。”如果周家还住在京城,怎么也不会过得那么辛苦。

  “我知道,逢年过节陛下都会派人送东西给爷爷。”这点周欢是领情的,也幸亏陛下还记得周家,当地才没人敢落井下石。而且记得周家的除了宣和帝,也就只有宇文康和江家了,这也是他与江天暮亲近的原因。

  “对了,”江天暮从袖中拿出一本册子给周欢,“这是我哥托我给你的。”

  “城暮兄?”周欢狐疑的接过,“他让你给我的?是什么?”他翻了翻,忽然面色大变,“这东西你是怎么到手的?”

  江天暮仍和平常一样表情从容:“就是你考武状元那天,我从禁苑拿出来的。我是为你办事,所以你不能怪我没到演武场给你助威。”他还不忘强调这个。

  周欢可急了:“你…宫里没发现?!”这册子是他最需要的,但他原本准备自己进宫去找的,这种可能会掉脑袋的大事,他怎可连累旁人?!

  “没有。”江天暮完全处之泰然,“那柜子的锁都要生锈了,可见根本没人去翻它,至于宫里的暗桩我也不怕,我在宫里有内应的。”

  有内应的事可以这么随便说吗?周欢一时无话,半晌才吞吞吐吐道:“替我谢谢你哥。”

  “为什么不谢我?”江天暮有点埋怨了。

  “谢你。”周欢笑笑,本来压抑的气氛顿时轻松点了。

  “你快点看,看完我得还回去。”江天暮叮嘱他,宫里的东西都是有数的,再说谁知道哪天宣和帝会不会心血来潮。

  “我知道,不过还就不用麻烦你了。”周欢既然都知道这事了,再劳驾他人可说不过去了,再说,他实在不放心江天暮的能力。

  “那你知道这册子放在哪间屋子的哪个柜子?你知道怎么开锁后再完好无损的锁上?”江天暮反问道,自己可是侦察了两个月,才选择最好的时机下手的。

  “……”周欢无法回答,宫里的守卫他自信能对付,但对付锁他可不行。“那我和你一起去。”他想个折中的办法。

  “不行,你目标太大。”江天暮还不放心他的能力呢。

  “……”

  今天赵剑秋当值,将文卷送到御书房去。

  她这也不是第一次面见宣和帝了,但告状的事已经被她压在心里,这天佑王朝水太深了,不三思而后动,只怕死都不知怎么死的。

  “陛下。”赵剑秋行礼,送上文卷。

  “好了,明儿你回去吧,朕和赵修撰还有事要说。”宣和帝温声说道。

  “是,父皇。”一个声音恭敬的答道。

  明儿?父皇?赵剑秋这才发现屋里还有个穿灰色绣银线蟠龙袍的少年。

  “见过平王殿下。”从少年的穿着和名字赵剑秋下了判断。

  少年点点头,脸上居然带着一丝怯意:“免礼。”这证明赵剑秋判断无误。

  赵剑秋却忍不住在心里叹息,起先她听江天暮形容平王平凡,还以为他语言刻薄了些,毕竟凭宣和帝和应天宏的相貌,身为他们的血缘亲人,平王应该不会差到哪去。

  而现在亲眼看到,才知道江天暮是口中留情了的,平王,真的太平凡了。

  有父兄的好相貌做底子,平王应天明也是个眉清目秀的少年,可问题就出在气质上了,无论宣和帝的贵气或是应天宏的傲气,那就是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可平王没有,他不但属于让人过目即忘那种,而且就是面对面也极容易忽视他。

  难怪那么多人都是太子派的,因为选择太一目了然了。

  “前几日,朕接到一封奏折,说的正是赵修撰的家乡杭州府的事。”宣和帝开口,唤回赵剑秋的注意力。

  “是。”赵剑秋做出洗耳恭听的样子,事实上,在这个精明的皇帝面前是丝毫不能松懈的。

  “奏折上说,去年杭州府的税收和今年朕加拨的治河款不翼而飞了,朕还不敢信,毕竟那是匿名的折子,可朕还是派人下去查,结果,整整三百万两雪花银真的没了,而且银库大门完好无损,杭州府上下官员谁都不知道这钱是什么时候不见的。”宣和帝说起这件事,仍是平心静气的。

  赵剑秋也觉着这事透着古怪,可宣和帝为什么会跟她说,这事应该归刑部而不是翰林院管吧?

  “朕想把这件事交给你办,以钦差身份去杭州。”宣和帝语气温和的扔下炸弹。

  “咦?!”赵剑秋吃惊了。

  得中状元,就能当上八府巡按、钦差大臣,外加御赐尚方宝剑,这都是戏文里面的,其实哪朝哪代中了状元几乎都要进翰林院,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才是状元的正规仕途,至于钦差和尚方宝剑,谁敢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书呆子?

  不过,眼前就有一个。

  “历代以来的状元,都不会终老于翰林院,这事就算朕给你们的机会,办成之后六部九卿也能有你们的位子了。”宣和帝说得体贴。

  你们?“陛下打算派谁和微臣办这事?”赵剑秋探问。

  “当然是今科的榜眼和探花了,朕派他们给你当副使。”宣和帝笑吟吟,“反正你们之间处得不错,也不用怕上下级之间不和。”

  自从三人成了邻居,共同上下班后,好像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是一块的,赵剑秋也无法否认这个,但她也要为三人争取最大的利益:“陛下,微臣三人最大的也不过是从六品,可杭州知府是正四品的,微臣不敢越俎代庖。”最重要的是杭州知府莫忘尘是宣和帝小女儿长乐公主的未婚夫,谁又敢管他?

  宣和帝如何不知道这意思,“说起来这事也是家丑,长乐公主年幼不懂事,她居然趁朕不在皇宫的时候,私自去了杭州,你们这回务必把她带回来。”女儿这样倒追人家,哪个当父亲的能高兴,何况还是皇家公主。

  长乐公主也在杭州?那莫忘尘的保护伞可大着呢,赵剑秋她们哪里惹得起。

  好在宣和帝还有下文:“朕赐你一面金牌,功用同于代天巡授,杭州府上下官员可以任你处置,必要时先斩后奏也无妨。”

  先斩后奏?!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赵剑秋忍不住确定:“真可以先斩后奏?对任何人吗?”

  “除了长乐公主。”宣和帝毕竟还是位父亲,“不过公主她也无权干涉你的决定,你们只要把她平安带回来就行。”

  先斩后奏,这诱惑太大了,就算是鱼饵赵剑秋也心甘情愿吞下,她的确有需要处置的人,只是,宣和帝为什么会把这事交给她,尤其是金牌,他就不怕自己乱用职权?

  “是丞相向朕推荐你们的,看来丞相很看中他的得意门生啊。”宣和帝看出她在猜测什么,直言相告。

  原来皇帝信任的不是她们而是丞相杨博,这反而倒是正常的,“臣领旨。”这件事她接下了,杭州府上下官员,那也就包括卫、解、理三县。

  看着年轻的臣子出去,宣和帝颇为感慨的叹口气,年轻人的事就让年轻人去解决吧,只是朕的乖儿子,你会交上什么样的答卷呢?<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