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 文化与自由恋爱

  1660年9月11日

  上海学院的建筑风格与特区内其他大多数房子一样,是一座典型结合了东西方文化上建筑风格的代表建筑,这种房子被大明人称为华美宋房,听起来似乎有些别扭,但华美人自己可不这么叫,他们称之为洋房或是楼房,一些和华美人经常有生意往来的商人,和一些与华美有交往的官员,渐渐的将这个两个词传了开来,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大明的老百姓也渐渐的称这种用水泥钢筋混泥土的建筑为洋房或是楼房,反而没有多少在说华美宋房这一词。

  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在穿越众那个时空叫文化影响,说的难听点就叫文化入侵,这种入侵有些是穿越众们设计好的,有些则是两国人民长期交流受到的影响,学习华美知识,学习华美的简体汉字,学习华美普通话这在南方各省的商贾当中成为一种潮流,毕竟江南之地的百姓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要想和华美商人做生意不会说普通话,不了解一些华美的文化是行不通的。

  特区建立之初,当时的议会议长苏子宁就提出,建立一套像大明输入现代华美文化的初高级学校体系的必要性,试想一群从小接受过华美文化的小孩长大后,肯定会对这个国家的现有政治体系感到不满,对大多人民生活在贫困当中,而大多数官员却腐败成性感到失望和不满,当他们将不满化为动力时,在为官或革命当中他们就会不断传播华美的这种先进化文化制度和政治体系。

  有时不得不说苏子宁这家伙够腹黑的,他的这种文化入侵对于大明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南方的商贾和华美商人基本都有生意往来,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长期伙伴关系,这些商贾将家中的儿子或是女儿送入上海特区和自己有生意往来的华美商人孩子一所学校学习。

  于素秋就是这些孩子当中的之一,虽说她家中不算是最富贵的,但也算中等,作为家里唯一的掌上明珠,从小就被家人宠在手心里,含在嘴里怕化了,其父于于铠菘也是为比较开明之人,见和自己合作的华美商人家的女子都送入学府读书,便将六岁的于素秋也送入了上海特区新世纪小学学习,15年来她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路下来,成绩一直都很是优异,并且还在高考时考上了华美全奖学金的常春藤联盟高校。

  但她为了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家仆余大郎在一起,选择了放弃留学华美的机会。留在了上海学院,和她比起来,余大郎虽说是一家仆,但于老爷对他似乎很不错,从小就让他陪着于素秋在一个学校读书,算是一个陪读加保镖,可他的确不是读书的料和于素秋优异的成绩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和地下,但高考时也让他考上了上海学院,这得感谢上海学院的入取分数线,只要是个人不交白卷,能答对几题基本都能被入取,这也被那些成绩优异相对不富裕考起华美本土大学的学生称为贵族学院,之所以这么称呼,那是因为相对来说上海学院的学费要比华美本土的大学的贵的多,而且留在这就读的基本是大明的有钱人或是改革派权贵,其中就以永王朱慈照为代表的一群大明改革派子弟为代表。

  于素秋自进入上海学院以来,就被那些无聊的学长们评为该届最清纯学妹,人送外号秋妹妹,还没正式上课,学院里的单身男生们就已经是情书漫天的送到了她宿舍,让其他女孩都有点嫉妒起她的美貌来,对于这些情书她向来都是自知不理的,在她心里,只有那个胖胖的,有时有点儿傻的,为了自己明明打不过人家也要和别人打的余大朗才是他的白马王子。

  一株枫叶树下,“大朗你像我爹提亲吧,你知道我的心里只有你的,根本容不下他人,就是永王也一样,我不想做什么王妃,我也不想将来有可能母仪天下,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素秋,我”余大朗欲言又止,过了片刻还是说出了那句他不想说的话,我配不上你,我只是一个仆人,我成绩又差,又没永悼王长的英俊,你跟着我是没有将来的,这次你别再任性了,听你爹的话嫁给永悼王吧,只有他才能给你幸福。

  ”呜呜呜,难道你真的能忘记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吗,于素秋哭道:你能忘记那次你那冒着大雨,从男生宿舍跑来给我送红糖水,还有我18岁生日时,我说想吃狗不理包子,你就立马跑去给我买,难道你忘记我们18岁时的共同誓言了吗?我说过这辈子只嫁给你一人,不管你将来富贵贫穷与否我都不在乎,你也说过只娶我一人,难道这些你都忘记了吗?”

  余大朗听着于素秋泪雨带花的说着这些话,心里特别难受,可是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回想自己从小父母双亡,被人贩拐带到杭州,因为水土不服生了病眼看就要不行了,被人贩丢弃在路边,是经过的于老爷将自己捡了回去,找大夫给自己看病,给自己穿的吃的,还让自己成了小姐的书童,能够识字段文,自己也不能,不知恩图报啊,老爷想让小姐嫁给永王,成为王妃,求自己放弃小姐,老爷是对的,自己是谁,就像老师说的,丝,没钱没势没本事,我怎么配的上小姐,小姐是那么的优秀。

  我真的配不上你,素秋,我对你好,只是一直把你当成我妹妹,说完这些,余大郎头也不回的朝寝室走去,只留下哭泣的于素秋在那看着的背影。

  杭州城中,丝绸商人于铠菘府中热闹非凡,虽说没有张灯结彩,但庭院各落都被一扫而空,不留一层灰质,为的是迎接永王殿下的到来,自从知道永王殿下在追求自己的女儿后,于铠菘的心情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从几何时,自己怎会想到于家也有成为皇亲国戚的一天,这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虽说女儿不喜欢永王,可为了家族的未来,自己还是要做回恶人,相信女儿以后也会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于伯伯,永王朱慈照一下车就称呼在大门口迎接自己的于铠菘为伯伯,按照大明的律法来,朱慈照这样称呼是不对的,于铠菘一介平民,一个王爷这样称呼他等同于把自己的身份也放低了,但从小就学习华美文化的他,早就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了,在华美老师从小的教育下,他只知道,对和自己父亲差不多年纪的要称为叔叔或者伯伯,这是对,对方的一种尊敬,也是对自身修养的一种体现,如果因为自身是贵族,因为对方只是一介平民就有所轻视或者不敬吗,这种人根本不算什么贵族只能算是一个让人讨厌的暴发户。

  “永王多礼了,你这样可是折煞于某了”。

  于伯伯无需多礼,我从小就学习华美之礼仪,他们讲究人人平等,不能因为自身是贵族或是官员就高人一等,而不尊长幼,您与我父皇差不多年纪,礼当称您为伯伯啊,您要是不习惯就把我当成您一个普通子侄好了,怎么不见素秋妹妹,她身子可好些了?

  “好些了,这几天进食也更多了,自从素秋从上海回来之后身体就有所不适,这会还在房中歇息还请永王见谅啊。”于铠菘这话说的到不假,自从余大朗拒绝了于素秋之后,她伤心的回到家中,每日进食都很少,思念成疾,终于病倒了,于铠菘看到女儿这般喜欢余大朗,甚至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心恨了,可理智告诉他,一时之痛总比将来女儿一世之痛好,自己也不是没有给那余大朗机会,供他读书识字,可他到目前为止除了有身蛮力别无他绝啊,女儿跟了他将来必定是要受苦。

  朱慈照在于铠菘带领下,来到于素秋房间,虽说在古代,未出嫁的女子闺房是不能有男子进入的,但朱慈照不同,他是永王,在得知于素秋病了特意从京城赶来看她,于铠菘怎好拒绝,在说自己本来就不怎么在乎这些,永王和自己都是深受华美文化影响的大明人,这种传统的礼数的确太有过于束帛。

  于素秋头靠床头,面色萎黄,唇无光泽,面无气色,显然一副大病初愈的表情,见朱慈照来了,用柔弱的声音说道:“恕素秋有病在身,不能下床请安”。

  没事的,素秋妹妹,你多礼了,你这样说就是不把慈照哥哥当自己人了,你要快快好起来,你可是我们上海学院的校花,听说你病倒了,我这些天也跟着睡不好吃不好,你可不能在这样下去了,饭还是要吃的,你放心吧,慈照哥哥已经派人去上海找余大朗了,你也不想你的大朗哥哥回来看到你现在这样的样子吧。

  “谢谢慈照哥哥对我的关心,你对素秋的好,素秋不是不知,只是这生素秋心里只有大朗哥一人,如有来生在让素秋好好报答慈照哥哥吧”。

  多年后,华美出品了一部真人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寻你到天涯,故事的主要情节讲的就是一个痴情女子寻找自己爱的那个男人找了十年,在第十年即将过的那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相见,这个故事就是根据于素秋和余大朗的爱情故事改编而来。当时这部电影上映后,票房一度达到了一千八百万美元,被称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而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也在世界各地年轻恋人当中流行开来。

  即使你漂泊到了天涯,但我矢志不渝的追寻着你,哪怕是十载春秋!即便双鬓斑白,老眼昏花,甚至卧榻而不能起;但只要能依偎在你怀里,这些又算得上什么,因为我只想把这颗热忱的心交与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