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之十七

  羔雁,原指卿大夫相见时所带的礼物。《礼记》有云: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羔雁之具在这里是指礼聘应酬之物。

  老王对哲学研究颇深。大凡哲思之人,总是喜欢探索事物的普遍规律,老王也正是如此。

  老王说唐诗和宋词在发展成熟之后成为上流社会士大夫们的应酬,从而导致了被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体裁所取代。这话看上去有他的道理,但其实这话我认为不对。改变文学体裁影响力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文学所处的时代,而不是时代中的文人。

  文学很多时候都像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倒影。唐朝国力鼎盛,其强大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东亚、东南亚、中东甚至欧洲,万国来朝的盛景让当时的国人胸怀宽广,乐天向上。唐诗大多气象宏大,想象绚丽,即使忧国忧民之作亦可见其宽阔胸怀。反观宋朝,强敌环伺,边疆战事不断,而朝廷又重文轻武,国人虽则富足安乐,却时常忧心不已。因此宋诗显得有些小,更多的侧重于表达内心的思索与感受。所以说唐诗中的气象和风骨是宋人学不来的,这不是人的原因,而是时代使然。

  诗词的更替最主要的原因是时代和人民思潮的变迁,而并非是因为文学体裁变成文人雅士的应酬。诗庄词媚,从结构上来看,诗句式对称,格式严谨,如北京故宫,恢宏大气,自有一种庄严之相;而词长短不一,韵律流转,如苏州园林,清新婉约,自有一种隽秀之态。当然诗也可以写得清新可喜,词也可以写得气势恢宏,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即使最婉转的诗亦不及词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流动深婉的神韵,最恢宏的词亦不及诗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大气磅礴的气象。这是体裁所决定了的。而为什么词会极盛于宋呢?因为词最符合那个时代的特性。宋代人民富足安乐,精神上却积弱不振,因此连诗也变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和内心感悟的抒发和思索,没有了唐代的气魄与风骨。而词则于此时应运而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另一枝奇葩。

  历数在各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从最初的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古诗,再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和明清小说,中国的古典文学史就是一个从雅到俗的过程。语言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元曲取代宋词,是由于它更加通俗,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再到半白话和白话的古典小说,这个趋势也越发明显。显然,大时代下人民大众的喜好在文学体裁更替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时代思潮变更导致旧的文学体裁不再盛行。

  可以说,老王在这里刚好说反了。是因为那些前代的文学体裁不受欢迎所以才沦落到成为文人们的应酬之物,而并非成为应酬之物才导致文学体裁的衰落。<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