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之九

  中国古代的文人向来都有典故痴迷症,所谓不学诗,无以言,经史子集是很多人的命根子,恨不得能倒背如流。但是典故也要用的是地方,用得太多太滥就完全失去了诗的本真。老王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清醒和正确的,过多的用典故来代替原字,难免会流于雕琢堆砌,甚至晦涩难明。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看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词句,或随意挥洒,或直抒胸臆,所用字词浅近易懂,近似白话。但这样的句子,流传千古,至今颂之依然满口余香。反观那些堆砌典故之词,不仅读来拗口生涩,而且失去了诗词原应有的审美价值。老王在这里点名批评吴文英,但其实他的词也并非一味零乱堆砌,而是有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后面我们会讲到。

  看看老王所举的周邦彦的《解语花》和秦观的《水龙吟》。

  解语花上元周邦彦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水龙吟秦观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22岁中进士。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反对对变法的全面反拨,为新、旧两党所排挤,屡遭贬谪。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其词挥洒自如,热情澎湃,想象奇伟,妙语天成。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秀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指的是秦观入京见苏轼,苏轼问他近作何词,他举了这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轼就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这句写的是当夜街市灯烛通明的绚丽景象。绛烛即红烛,红莲是指当时流行的莲花灯。

  上元即元宵。正如词中所说,宋代的元宵金吾放夜,警卫解除宵禁,人们可以彻夜游玩。这个晚上不仅仅官家放夜,也是城里人家在一年之中唯一一个允许女孩儿们步出闺门、去红衢紫陌中尽兴游玩的夜晚。在当时城中少年的心目中,可想而知这一晚该是何等的绚丽繁华。对女孩儿而言,想必也会暗暗期望能遇上一位翩翩少年吧。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看来看美女的愿望,从古至今就没什么多大的改变。再回想辛弃疾那首同样写尽元夜绚烂光华的《青玉案元夕》,也更容易理解小辛同学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种焦急,因为今晚找不到,也许永生都再没机会见面。但是美成兄就没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幸运了,只能回想起从前的同一个晚上,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只剩得旧情衰谢,一任他人鼓舞狂欢,从舞休歌罢。

  桂华流瓦写月光在屋瓦上盈盈流动,境界确是极佳。老王说这里代用是个小小的技术缺陷,但桂华配合后面的耿耿素娥欲下,倒也自成机杼,容易理解。改了之后反而会失去其中的照应和韵味。只是秦观的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想想苏轼的话,倒也真的让人解颐。这等繁复华丽之句,也真就是一人骑马楼前而过,雕琢之痕过于明显了。<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