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养生 2、心平气和,才是养生之道

  2心平气和,才是养生之道

  《内经》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肺,怒胜恐。

  现代人养生要做到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但是不可过度,过度就会有损健康。

  适当的喜,能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可以消除因忧思所造成的气机结滞。但狂喜过度,就会暴喜伤阳,乐极生悲。常常有人因为大喜若狂,冲昏头脑,酿成不良后果,甚至导致猝死。

  再如悲,有悲伤之事,如果大哭一场,就会发泄出来。但要是悲伤过度,就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心跳不规则,严重者同样可以致病或昏厥。

  所以人的情绪只有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才能稳定下来,保持平和,情绪过了头,心理会失衡,阴阳会失调,疾病便上身了。

  中医认为,消极的情绪如抑郁、焦虑、忧愁、悲伤、惊恐、怨恨、恐惧、愤怒、委屈、嫉妒等都是不良的情绪,生活中应尽量避免。

  ★怎么才能做到心平气和呢?可以学学古人是怎么控制七情的。

  (1)养生要控怒

  《黄帝内经素问》说:怒伤肝、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古往今来,很多长寿之人情绪养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宽容大度,遇事不怒。

  (2)养生要戒躁

  急躁可以导致愤怒、忧愁、悲哀。中医理论认为,一个人思想上安定祥和、没有贪欲,体内的真气就和顺,精神也内守而不耗散,外界的邪气不能侵犯人体。

  当一个人焦躁时,心理失控,削弱了人体的免疫功能,疾病便乘虚而入。所以,身体弱、抵抗力差的人更应戒躁。

  心情不好的时候,可用淋浴,因为人在淋浴时会产生一种阴离子,好似炎夏在山泉边沐浴一样心旷神怡。

  (3)养生要克悲

  春秋时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发眉皆白,悲伤过度真能导致如此大的变化吗?中医的情绪养生告诉我们,若不懂得克悲和节哀,过度伤痛果真会使人早衰或者早逝。悲伤时,不要独自咽泪,应当学会寻求安慰来避免对身体的影响。

  (4)养生要消愁

  古人曰:衣食足则形乐而外实,思虑多则志苦而内虚。告诫人们遇到令人忧愁之事时,应当保持情绪的稳定,不要杞人忧天、操心过度,心胸要开阔。一笑失百忧,经常看看喜剧片,听听轻音乐,逛逛公园,转移思虑,忘却愁事;用开朗、乐观的态度消解哪怕积累了万古的愁怀。何以解忧,唯宽心也。

  ★日常宽心小贴士

  ①运用渲泄法,一吐为快,讲出来,会觉得轻松一些。

  ②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可将烦恼丢开,去做想做的事。

  ③到风景宜人的地方散步,或到知心朋友家作客,或参加自己喜爱的文娱体育活动。

  ④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新的生活目标,分散注意力,使生活有新的意义。

  ⑤帮助别人,可使你忘却烦恼。

  ⑥效仿古圣先贤言行,提高个人修养。退一步海阔天空,豁达人生,眼光看远一些,小事不必计较。<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