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新一页的开始

  只从何伯伯带來那伙S县广播电视安装队,给安上天线铁架杆,架好天线。一台十九吋HA电视,成了英山的新物件。天天傍晚家里大客厅,就成了孩子们天地。把妈妈乐的不得了,妈妈最喜欢孩子,这大概和她做了十几年教师有关吧!

  我和爸爸书房合并在一起,晚上爸爸要写稿到十二点,我是十点就哈欠连天!爸爸总是催我回房睡觉。我的那位石华剑,躱在卧室看古典小说,妈妈又充当起孩子王来,组织几十名中小学生的秩序,围着看电视。

  我的一家在英山百姓眼睛中,是离休高干家庭。其实,我和石华剑都想回城。没办法,只好依照老爸意愿,享受大自然恩赐,呼吸新鲜空气、看田野绿草蓝天。

  我没事做,只好又去汪晴大姐家,倾听这位善良、温柔农村超前型妇女诉说:

  李云鹤回村第三个夜晚,在晚上属于他自己那两个小时,又开始写几页稿子,大发感慨。这是他回村后第一次为自己写的激文:

  东方见一束白光,星光在闪动,下弦月俯视英山村庄。

  雄鸡才报晓,炊烟未飘飘,马达隆隆阵阵声,惊去鸦雀离巢。

  满怀春华盼秋实,挥汗今朝。将热血化春雨,收获苍桑世道。

  自从李云鹤回村,他一闲下来,手不离笔,桌上总是有写不完的几页纸。不像在公社,乡里时,专写一些日记,工作计划等和单位相关事宜。现在每天的几页纸,多是记一些村中奇闻轶事。

  当然不忘日记,但多的随感而发的感兴趣的都记录下来。这是他唯一的消遣。有时写的更多的还是在外漂浮九年中的苦辣酸甜。只有他自己知道里面的苦楚。

  有时一人卧床不眠时候,一张张脸谱,一句句指导词,让他想起来心寒,都过去了!三千多个日出落,每当这些念头闪现时候,刹时自己调整过来。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人和事去比对,那股消极因素淡了许多,但难以消失!

  李云鹤回村第二天,开始了他的田园计划。先开荒,没分给耕地,好在荒地甚多,已经答应焦月乔和单文年的事,也就不能更改。他只好把时间定在凌晨三点至上午八点为自己劳动时间。

  早起的太大了,乡亲们还在沉睡时,他已经开始翻地了,好在二十年前夜班常做,也觉得习惯,他尽量把转数降低些出屯,发动机的轰鸣声小而再小,但它是拖拉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拖拉机,消音差,噪音大。每天出去作业还是把乡亲们惊醒,当人们被李云鹤机鸣声惊醒时候,总是说:“李云鹤又起来了!”

  已是日上三竿。他开着小拖拉机回家,此刻乡亲们也是才吃早饭。李云鹤也回家吃饭,可是他已经翻了四亩荒地。

  刚刚吃过早饭,支书、村长也到他家。看样子月乔姑娘心情不错,进屋面带笑容,笑话也连着没头。

  以前两年汪晴和李云鹤没太注意这位,也是不常见着,这几天,天天看见,这姑娘二十岁,再加上笑容满面,让四十岁的汪晴也心动。

  屯中论着叫大姐,又叫嫂子,后来叫舅妈汪晴不允,唉!月乔更干脆,就叫她名字。汪晴平时村里些老娘们学的,说笑话。今天她把这些用到月乔身上了。

  焦月乔还没坐下呢,汪晴说道:“哎!这么漂亮才女姑娘,往咱庄稼院土房里放,这不屈才吗?有文化,才貌双全,明天嫂子陪你去北京和那些明星大腕比试比试,非把她们都盖了不可!”

  焦月乔不用思考说道:“那些明星大腕要有我这么粗,那制片厂有多少摄影机还不都得撑两半了!在咱这英山像嫂子这腰枝,咋叫日月换新天。像我这样,放在咱庄稼院里,正合适。”

  汪晴说道:“二十多年前你云鹤哥,南挑北选的,偏偏看中我这位细腰女人,虽然啥事不耽搁,瞅着不顺眼,那阵儿就他看上了。”焦月乔一声长叹地说道:“唉,无论哪朝哪代,到啥时候,女人也是纤秀讨人喜欢,五大三粗的像老爷们似的谁要?”

  汪晴咯咯地笑着说道:“哎呀!呀!,你别说!我要是男人,想啥法也把你焦月乔弄到手,实诚!关上门过日子心里踏实!”

  说笑了好一阵子,单文华主任一股急火上来了,粗声大气的说道:“唉!唉!唉!我说还有头没头!斗嘴!斗嘴!还有心扯六楞呢!一大堆正事,也不说快点商量一下怎么办!没正事儿!

  云鹤不解地问道:“大村长!谁批评了,是孙书记?王书记?还是刘乡长?”

  单文华怒气冲沖地说道:“你也严肃点,一看见姑娘就笑涕咧的,没个正形!传出去,咱这班子还咋搭?”<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