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之祸 下

  巫蛊之祸中钩弋夫人的角色,在诸多史书中从未被提及。

  一种可能是“为尊者讳”。有汉一代,汉昭帝和汉宣帝都被视为正统。汉昭帝刘弗陵无子,昌邑王刘贺被废黜皇位,继位的汉宣帝刘病已在皇室宗牒中纳为汉昭帝的孙子,而他们母亲和祖辈的血腥厮杀,对于汉代皇室是一件极为尴尬的事情。这种血海深仇被有意识地清除淡化掉,史书中的记载也被大量地删节和篡改。所以整个西汉时代,有关汉武帝的宫闱内幕都是在混淆视听。

  另一种可能是后世的皇帝禁止此说流传。后世的帝王精通于宫闱争斗,肯定有皇帝已经洞悉汉武帝巫蛊之祸的情由;但是此说一旦公诸于世,对于帝王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只要坚持不懈,哪怕是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在世,也能在皇帝临终之前废黜毫无过错的太子。这将给后世的嫔妃和皇子莫大的鼓舞,有勇气和斗志争储不息,哪怕在皇帝临终前最后一刻仍有最后一线机会。哪个皇帝不悚然心惊?他们还想安枕无忧地溘然瞑目呢!所以后世的帝王即使猜到巫蛊之祸的内情,也都秘而不宣。

  还有一种可能是后世的儒家推崇奸佞祸国论。儒家总是不辞劳苦地为帝王粉饰,红颜祸水论就是儒家推崇的一个著名政治理论,把一代帝王的昏聩和过失极力推到宠妃和奸佞身上,可以减轻帝王的罪恶感,维护皇权的神圣和尊严。汉武帝的宫闱已经被汉代人演绎成亦真亦幻的神仙乐土,不大可能从中挑出狐媚惑主之人;所以巫蛊之祸前期冲锋陷阵的江充被儒家拎出来背黑锅,于是成为被唾骂了二千多年的奸佞。可是儒家独独忽略了,江充被卫太子斩杀之后,巫蛊之祸并没有戛然而止,汉武帝主动派出联络太子的通道仍然被截断,汉武帝父子依然在挑拨离间之下自相残杀。儒家大力宣扬奸佞江充为巫蛊之祸的罪魁祸首,不过是彰显皇室尊严无可指摘,也借机警诫皇帝远离奸佞小人。

  钩弋夫人的儿子汉昭帝之后的历代皇帝,基于以上三种原因,有意无意地将汉武帝的宫廷描述成了一个浪漫多情的伊甸园。涂脂抹粉,混淆视听,让后世的人在汉武帝的宫闱中找不出一支参与过巫蛊之祸的势力。每一个汉武帝宠爱的妃子都在史书中仙乐飘飘,虚幻缥缈,宛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似乎卫皇后执掌下的汉武帝宫闱从未出现任何风吹草动、血雨腥风。但是我们从史书记载的蛛丝马迹中,仍然可以看出几个汉武帝后妃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工于心计。

  陈皇后以“金屋藏娇”和“千金买赋”闻名于世,从其后续来看,这不过是一桩极其鲜明的政治联姻。汉武帝的母亲王美人和陈皇后的母亲馆陶长公主成功结盟,在位的太子刘荣被废黜,太子的母亲栗姬幽居冷宫。

  汉武帝登基之后,不再需要母辈的政治盟友,陈皇后恃宠娇纵,自然而然地失宠。暴怒的馆陶长公主意图谋害当时正受宠的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如此鲁莽的暴力反而激发了汉武帝的强烈反弹,一举将卫氏家族擢升为贵族。陈皇后此后的垂死挣扎毫无意义,最终幽居长门宫。她的皇后之位被废黜也莫名其妙,《史记》记载是因巫蛊被废黜,却也记载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说她是因为无子而被废黜(此处前后矛盾,隐约可见后世的汉朝皇帝在篡改《史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任何罪名都不再重要了,汉武帝只是厌弃了这个骄纵的表妹而已,她和她的家族也失去了政治利用的价值。

  陈皇后颇似甄嬛传里的年妃,骄横跋扈,完全不明白自己只是政治牺牲品。

  王夫人的“少翁招魂”后来被移花接木到李夫人的身上,她的史书记载事迹很少;但她一度是卫子夫早期最大的对手,她还有一个儿子齐怀王刘闳,连卫青都听从门客宁乘的建议赠送重金缓和宫闱关系。但她也是无可奈何,她受宠的时候正是卫青、霍去病军功最盛的时期。

  卫青赠金的六年后,汉武帝最宠信的大将霍去病领衔上疏,请将那些年长的皇子封王就国,卫氏戚族的目的就是要把卫太子的潜在竞争对手全部赶出长安。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卫氏戚族政治智慧非常高;而且同样一件事,卫青出面领衔可能会是反效果,但霍去病最得汉武帝宠信,由小霍出面事半功倍,反正卫青和小霍都是卫氏戚族,最终目的达到了就行了。

  汉武帝和王夫人商量她儿子的封地,透过二千多年的岁月,字里行间中仍能看到王夫人隐藏着的深深怨言和挫败感,那些怨气十足却又无可奈何的话语,详情可见《三王世家·褚少孙补记》。从王夫人为儿子讨要雒阳(洛阳)做封地来看,她并非是一个没有野心的女子。

  古代政治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以长安为京师,号称西京,那么洛阳就是东都。洛阳控制着整个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地区),地缘政治和战略意义十分重大,洛阳当时还有关东地区最大的武库(武器库),如果洛阳封王成功将会对后来的皇帝构成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汉武帝没有同意王夫人的最后请求,她的儿子后来被封在最富庶的齐地,很早就死在齐地;被卫氏戚族重压无法出头的王夫人在儿子封王之后不久去世。

  王夫人颇有野心,也具有一定的实力;只是生不逢时,盛宠之时却也是卫氏戚族的极盛时期。

  李姬在汉武帝的有子妃嫔中真正默默无闻,《史记》说她不得宠,忧郁而死。不得宠的李姬却有二个皇子: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得宠的妃嫔却没有儿子,这也太不合逻辑了吧!留下“尹邢避面”典故的尹婕妤与邢泾娥,二人盛宠居然都没有皇子,不知道卫皇后是不是得到了窦漪房的真传。

  燕王刘旦在汉昭帝时代自杀,广陵王刘胥在汉宣帝时代自杀。因为二个皇子都是觊觎皇位而被迫自杀,封国废除,所以李姬在官修史书中被删减记载情有可原。

  李夫人以“倾国倾城”和“病容覆面”在史书上留名,很奇怪她也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推荐入宫的。但是细细考据,发现身为卫青夫人的平阳公主其实有顺水推舟的嫌疑。李夫人有二个哥哥很有名,一个是音乐家李延年,一个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延年先在汉武帝面前歌唱“倾国倾城”挑动汉武帝之心,平阳公主顺水人情,引荐李夫人入宫。李夫人和卫氏戚族的关系不明,但从卫氏戚族的引荐之情来分析,李氏和卫氏至少最初的关系很融洽。可能李氏和卫氏的关系还没有因为争宠和利益而恶化,李夫人就红颜薄命去世了。

  她临终之前,始终不愿意让汉武帝看到她的病容,她说:“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她明白汉武帝之所以还能念念不忘来看她,正因为她姣好的容颜,如果见到她容貌衰败,一定会厌恶抛弃,还怎么会记得怜悯录用她的兄弟呢!

  李夫人“病容覆面”的言行在宫闱哲学里堪称金科玉律,她是一位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的可怜女子。

  她的三个兄弟的政治智商和军事能力却都很低,李延年和李季两兄弟因为秽乱宫闱被灭族,李广利也因为拙劣的战功在史书中臭名昭著。巫蛊之祸后期,政治智商低下的李氏戚族被全部翦除;连累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髆也失去了最后一丝继承太子之位的可能性。

  赵婕妤是汉武帝宫闱中最扑朔迷离的人物,一是由于奇异,二是由于粉饰,三是由于凄惨。关于奇闻异事,汉武帝的妃子有很多,比如“少翁招魂”先后被记载入王夫人和李夫人名下,但那都是死后之事。而赵婕妤的奇异都发生在她生前的时候,影影绰绰的“钩弋传说”,现代人有很多解读,小儿麻痹症之说,变魔术之说,反正都是不入流的伎俩。大约由此也可看出赵婕妤的心机不浅吧!

  赵婕妤的父亲曾因罪入宫做宦官,自然与宦官渊源颇深。而她产子之前就已经做到了婕妤的位置,还有那个神奇的怀胎十四个月的尧母门事件。姑且假设赵婕妤是个哑巴,从来不发一言,可是这一连串的咄咄逼人气势也直逼卫皇后和卫太子。

  汉代的婕妤地位很高,为妃嫔之首,仅次于皇后。熟悉宫斗情节的人也应该知道,这个地位是最为微妙的。赵婕妤和卫皇后的关系如何,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权力位置如此接近的二个人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本身就让人浮想联翩。要知道,赵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嫔中唯一一位曾经无限接近皇后宝座的有子妃嫔。所以,赵婕妤应该也是卫子夫宫闱生涯中最危险的敌人,事实上卫子夫也确实死于赵婕妤盛宠时期。史书中没有记载赵婕妤的言行,但是结果是卫氏戚族的翦除殆尽,仅仅是一个外臣酷吏江充一己之力扳倒卫皇后、卫太子和一干卫氏戚族,实在难堵悠悠之口,近似于天方夜谭了。前面分析过,江充无法也无力调动汉武帝身边庞大的宦官团,为其煽风点火,为其挑拨离间,为其封锁消息。

  汉武帝在立钩弋子刘弗陵为太子之前,赐死了钩弋夫人赵婕妤。史记上记载,汉武帝说:“女不闻吕后邪?”他是担心赵婕妤效仿吕后。因为后世的人大多哀怜杀母立子的惨绝人寰,同情飞来横祸红颜凋零的钩弋夫人,所以汉武帝的这个比喻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

  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一生政治手腕极为强悍,无数嫔妃、藩王、功臣、悍将,都曾被吕后铁腕镇压过,杀母夺子,虐杀戚夫人,迫害刘氏诸侯王,骗杀韩信,诱杀彭越,天下英雄美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汉武帝一生历经无数风云变幻,识人阅人用人也杀人无数,天下名将贤士、三教九流供其驱驰;所以他观察赵婕妤自然入木三分,对赵婕妤的政治能力也是心中有数的,他在赵婕妤身上已经或多或少看到了吕后的几分影子。

  一位以奇闻异事入宫的赵婕妤,

  一位距离皇后宝座仅仅一步之遥的赵婕妤,

  一位身旁簇拥着庞大宦官团的赵婕妤,

  一位产下汉武帝誉为“尧帝”皇子的赵婕妤,

  一位至少有三分吕后影子的赵婕妤,

  一位在她盛宠之时树大根深的卫皇后、卫太子都被斩草除根的赵婕妤,

  一位在她盛宠之时卫氏、李氏二大戚族灰飞烟灭的赵婕妤,

  一位在巫蛊之祸的官方记载中没有留下一丝线索的赵婕妤,

  好吧!如果阅读至此处,您还认为赵婕妤是一个心思单纯的善良女子,一个悲哀无辜的可怜女子;那么,我也无话可说。毕竟汉史被删减篡改之后,涂脂抹粉得太过厚重,厚重到汉武帝的宫闱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例宫斗事件。

  汉武帝之前的西汉历代皇帝都有宫廷争斗记载于史书。汉高祖时代,吕后那场惊心动魄的太子保卫战;汉惠帝时代,由于吕后执掌内外大权,宫闱似乎平静,但也有吕后杀母夺子的血腥事件。汉文帝时代,只出现过皇后窦漪房的撤席之争,似乎不值一提;但是其后窦漪房身为太后、太皇太后,接连掌控汉景帝、汉武帝二代皇帝,干涉朝政大局,可以想见窦漪房曾经在宫闱中的久经历练、杀伐决断。汉景帝时代,王美人聪明地和馆陶长公主儿女联姻,馆陶长公主不仅是汉景帝的同胞姐姐,而且是太后窦漪房最受宠的女儿,王美人一举成为宫闱势力最大的派系;结局毫无悬念,在位的太子刘荣被废黜,太子的母亲栗姬幽居冷宫,王美人的儿子刘彻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史书记载中的汉武帝时代的宫闱,除了恃娇张狂而失宠的陈阿娇,前代风云诡谲的宫斗从来不曾在汉武帝的宫闱出现过;长达五十四年的汉武帝时代的宫闱风平浪静,嫔妃都是一群小白兔。

  也许在子虚乌有的传说中,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之变,长安宫廷内外血雨腥风,丞相、公主、太子、大将、皇后、公卿诸侯大批被诛杀。赵婕妤仍然天真无邪地在宫中逗弄娇儿,充耳不闻窗外事,也谨慎本分地恪守贤妃之德,从不和奸邪的宦官和外臣勾结联络。大约是在后元元年至后元二年(前88年―前87年),汉武帝对她说,你去死吧!我要立你的儿子做太子。于是她委委屈屈地去死了。

  最后谈一下汉武帝、卫太子、卫皇后三人在巫蛊之变中的应变举措。参照前代的宫廷事变,可以公正地说,汉武帝杀伐决断,有章可循,平定长安之乱也保护了自己;而卫皇后和卫太子的处置也完全得当,只是天不遂人愿。近似于汉武帝时代的巫蛊之变,历史上有骊姬之祸、沙丘宫之乱、沙丘之变。从历史、政治的角度分析判断,他们都有足够的理由这样做;不然,他们会像历史上的帝王和太子一样死于非命。

  不害人,便会为人所害,这就是宫闱内的潜规则!不杀人,便会被人所杀,这就是帝王家的惨痛悲剧!

  骊姬之祸是一场废黜太子的事变。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和幼子奚齐,不惜逼死太子申生,迫使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流亡异国;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幼子奚齐毫无悬念地继位。

  如果卫皇后以骊姬之祸的事例来分析时局,会发现卫太子必然不保,钩弋夫人拥立刘弗陵为太子。而卫皇后、卫太子和汉武帝之间的联络已经中断,卫太子随时都有可能被废黜,并迫令自杀。殷鉴不远之处,汉武帝的兄长临江闵王刘荣,被废太子后自杀于狱中。所以,卫皇后有足够的理由来支持卫太子起兵自保,不能束手就擒,坐等被废自杀。

  沙丘宫之乱是一场逼死君父的事变。赵武灵王晚年传位给幼子赵惠文王赵何,自称主父,犹如后世的太上皇。但是赵主父早年废黜了嫡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退位之后又怜悯废太子安阳君赵章。赵章得到父亲怜惜,于是谋逆弑弟夺位;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和将军李兑率军平乱,杀死叛乱的安阳君赵章,围困赵主父居住的沙丘宫,赵主父被活活饿死。

  如果汉武帝从沙丘宫之乱的角度去思考卫太子的举动,就会有一种惊恐的感觉,卫太子会因为怀疑自己有意拥立幼子刘弗陵而起兵逼宫,杀死幼子刘弗陵,将自己围困在甘泉宫活活饿死。所以,汉武帝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卫太子逼死,必须迅速强力镇压卫太子的军队。

  沙丘之变是一场篡改遗诏的事变。秦始皇出巡途中,死在沙丘,遗诏以长子公子扶苏继位。但是赵高胁迫丞相李斯,二人合谋篡改了遗诏,改立公子胡亥为皇帝,矫诏赐死了公子扶苏。这也是太子起兵自卫之前,太子少傅石德引经据典分析的时局。

  如果卫太子以沙丘之变的事例来观察形势,自己就像是公子扶苏;虽然已经被立为储君,但是汉武帝生死不明,一旦真的驾崩,汉武帝身边的宦官篡改遗诏,拥立幼子刘弗陵,矫诏自己自杀,自己将失去最后一刻的反抗机会。为了不重蹈覆辙,避免公子扶苏的结局,只能冒险起兵自卫,抵抗江充和宦官的构陷迫害。

  当铲除卫氏戚族的巫蛊之狱开始的时候,相信卫皇后有丰富宫廷争斗经验,她早已清楚地知道了对手和对方的目的。只是失去宠爱的皇后和太子,已经与汉武帝沟通不畅,受阻于对手控制的近侍宦官,根本无法得到任何申辩解释的机会。

  当汉武帝病卧甘泉宫,时日无多,愈加感到紧迫的宦官集团加大了巫蛊之狱的力度,竭力劝说汉武帝同意搜查皇后和太子的宫殿。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昏聩的汉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这一刻,卫皇后和卫太子的悲剧已经铸就。只要酷吏江充和宦官苏文出马,一定会有巫蛊的木偶,当然这是他们预先栽赃陷害的。

  当卫太子的宫殿里搜查出巫蛊的木偶,卫太子已经知道这是穷途末路了。太子的羽翼-卫氏戚族已经被翦除,卫太子只能依靠自己的门客和皇后的力量,集结所有力量拼死一搏。如果坐以待毙,他的伯父废太子临江王刘荣自杀的悲剧就会重新上演,刘荣失宠被废黜太子之后,宫廷势力仍然没有放过他,酷吏逮捕了刘荣,刘荣只得在他父亲治下的狱中自杀。

  太子起兵的理论依据,史书上有记录,太子少傅石德用沙丘之变来劝说太子。秦始皇死后,赵高就是矫诏逼迫长子扶苏自杀,改立幼子胡亥。事实上,这一理论确实可行,但前提必须是皇帝不在人世。如果汉武帝适时去世,宦官团无法有效地变更符节征调军队,而当时精锐的北军保持中立,宦官团手无重兵,卫太子却有一支刑徒兵和长安市民兵数万人,卫太子足以剿灭祸害卫氏的宦官团。历史没有假设,汉武帝虽然病重却并未去世,他听信了宦官团所说的太子叛乱,变更了符节,征调了北军,镇压了太子军。以数万临时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抵抗汉军精锐的北军,并在长安城中激战了五日,足以证明卫太子的军事能力也是优异的。

  古代军事史上,很多著名战役除了运筹帷幄和对阵相持,短兵相接的白刃战通常只需要一天,胜败立见分晓。能持续数日的激战厮杀,一般都是旗鼓相当的军队和将领。

  太子战败逃走了,皇后卫子夫却没有逃走了。对于在宫廷争斗了四十九年的皇后,她已经心如死灰了,她已经历经了卫氏一族的繁华和衰败,也见惯了帝王家的薄情寡幸。当汉武帝派人收缴卫子夫的皇后符玺,她选择了自尽。

  历史上对于卫子夫是否被废黜皇后一度存在争议,但比较符合事实的说法是,从汉朝法律意义上说,她没有被废黜皇后,因为正式的废黜皇后诏书还没有下达;从实际程序上来说,她已经被剥夺了皇后的符玺,处于停职审查阶段,失去了皇后的权力。所以,我们还是相信这个饱受沧桑的卫子夫仍然是皇后。

  巫蛊之变过后,汉武帝直到去世,也没有废黜刘据的太子名号。从后来田千秋为太子申冤的传奇际遇,也可以看出汉武帝对于卫太子自杀充满了深深的悔意。

  汉武帝去世后下葬茂陵,从陪葬的后妃也可以看出当时汉代朝廷对于巫蛊之祸的复杂态度。陪葬后妃在皇室礼仪上也极其重要,差不多和争夺太子之位同样重要,仅仅不同的是陪葬皇帝是死后殊荣。配飨汉武帝,享受嫡妻待遇,其后汉朝历代皇帝都要毕恭毕敬地尊崇祭祀。古人视死如生,汉代金缕玉衣尤其可见对于身后之事的重视,不是唯物主义的现代人所能深刻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

  汉武帝身前只有二个皇后,陈皇后被废黜,无法陪葬茂陵,卫皇后因为巫蛊之祸没有被彻底平反,也无法陪葬茂陵。能够陪葬汉武帝的妃嫔中,只有汉昭帝的母亲赵婕妤最有资格;但是,以周公之责执掌朝政的大将军霍光选择了昌邑王刘髆的母亲李夫人。李夫人被追封为孝武皇后,配飨汉武帝。赵婕妤被葬在云陵,昭帝即位后被追封为皇太后。汉宣帝即位后以皇后之礼改葬了祖母卫子夫,并设置思后园。

  巫蛊之祸最重要的三方势力都或多或少得到成果:赵氏得到短暂的皇位虚名;李氏得到死后的皇后尊荣;卫氏没有得到任何虚名,反而得到实实在在的帝位。

  钩弋夫人虽然没有陪葬列为嫡妻,但是儿子继位为汉昭帝;只是汉昭帝在位十三年,无后嗣,卫太子之孙过继给汉昭帝为孙,继承皇位。李氏戚族虽不争气,但李夫人因缘际会,得以陪葬列为嫡妻,其孙子也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卫皇后和卫太子虽然惨死,卫太子的孙子却成为延续汉武帝功业的汉宣帝,只是宗牒中被改继为汉昭帝的孙子;从卫氏角度来说,卫太子绝嗣,在古人重视后嗣的情况下,很难说卫皇后和卫太子是幸运还是不幸。

  汉昭帝继位之后,执掌朝政的大将军霍光立即“缘上雅意”,以汉武帝的意愿为名选择李夫人陪葬。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因为霍去病的关系被汉武帝任命为郎官,其后升迁为侍中,最后成为汉武帝的托孤重臣;理论上来说,霍光也算是卫氏戚族,只是枝叶较远。选择汉武帝陪葬的后妃是一件政治大事,涉及很多皇子和朝廷争端;当然,选择陪葬的只能是尊贵、盛宠、有子的后妃。所以,除去陈废后、卫皇后,可供选择的只有王夫人、李姬、李夫人、赵婕妤四人。

  汉昭帝八岁继位,自然是极力主张母亲赵婕妤陪葬茂陵。霍光的做法颇为奇怪,却选择了李夫人,还以汉武帝的名义搪塞了汉昭帝。抛开霍光作为卫氏戚族枝叶末系的身份,我们也能感觉到霍光对于赵婕妤的强烈排斥,个中情由不得而知。

  霍光需要选定一个平齐赵婕妤声名的妃嫔,既要笼络一个外藩为幼弱的汉昭帝提供声援的妃嫔,又不会造成藩王势力壮大的妃嫔,最好是一名盛宠但皇子毫无威胁的妃嫔。

  王夫人去世太久,而且母子都已经不在人世;虽然曾经盛宠,如今却毫无声望,也无藩国为中央朝廷提供声援,自然也难以说服汉昭帝。

  李姬有二个皇子: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史记》记载李姬不得宠,(不得宠却有二个皇子,很多得宠的妃子没有或者只有一个皇子,太耐人寻味了,此处的《史记》记载很可能被人为篡改过),最重要的是她的两个年长的皇子对汉昭帝的威胁太大。如果李姬追封皇后陪葬茂陵,母以子贵,子也以母贵,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愈加心存异志,会对汉昭帝不利,所以也不可能选择李姬陪葬茂陵。

  霍光排除赵婕妤,唯一能选择的只有李夫人。李夫人盛宠但早死,李氏戚族被灭族,李广利投降匈奴身败名裂;昌邑王刘髆对汉昭帝毫无威胁,还可笼络昌邑国作为诸侯国表率,选择李夫人不会引起汉昭帝强烈排斥。

  我们不知道霍光是如何说服汉昭帝选择李夫人陪葬茂陵,但是却惊奇地发现史书中开始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孝武皇后李夫人的光辉事迹开始不断地宣扬光大。

  原本《史记》记载王夫人的“少翁招魂”,到了《汉书》中被转到李夫人的名下;展现李夫人大智慧的“病容覆面”也并未见于《史记》,而是记载于成书一百五十年后的《汉书》。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人都未记载这件事,一百多年后的东汉人反而追述下来,更让人怀疑这个“病容覆面”到底是不是真的李夫人事迹了,也许会是哪个凄凉的无名妃嫔。

  《史记》作者是司马迁,成书年代正是汉武帝时期,更为真实可信。《汉书》作者是班超的哥哥班固,成书年代是东汉,距离汉武帝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年了,我不怀疑班固的人品和操守,但是刘氏皇家主导舆论一百多年了,很难不对汉武帝的后妃事迹混淆视听。

  而且《史记》在汉魏期间属于禁书,官民不得自由阅读。在西汉即使诸侯王都没有全版的《太史公书》(《史记》的最初书名),东平王曾经向朝廷请求赏赐宫廷中的《太史公书》,遭到汉宣帝的孙子汉成帝拒绝。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皇帝严禁泄露,只有少量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汉宣帝时代,史学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该书,其中有些篇幅甚至不对宫廷官员开放。

  东汉班固编修《汉书》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已经少了十篇,删去了司马迁原著《史记》的《孝景本纪》(汉景帝传记)、《孝武本纪》(汉武帝传记)等十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大规模删节和续补《史记》。

  今日《史记》的版本,与司马迁的原稿差别很大,一些篇章显然已经不是司马迁的手笔。天晓得刘氏皇家删减和改写了哪些不可告人的文字,所以如今的史书所见的汉武帝的宫闱即使经历过血腥的巫蛊之祸,宫闱妃嫔依然风平浪静、仙乐飘飘,这已经不奇怪了。

  李夫人追封为孝武皇后陪葬汉武帝,刘氏皇家厚颜无耻地为其涂脂抹粉,让人感觉欲盖弥彰。不仅仅只是李夫人被粉饰,汉武帝的妃嫔都极大程度上被粉饰过了。而且汉武帝之前的宫闱争斗,汉武帝之后汉昭帝、汉宣帝时期的宫闱争斗,都是有迹可循,不绝于书。唯独汉武帝的宫闱争斗无迹可寻,缄默不语。此中更是耐人寻味,欲盖弥彰,愈加让人感觉汉武帝之后的汉朝皇帝,在为汉武帝的宫闱不遗余力地涂脂抹粉,完全抹去了这一段波澜起伏的宫斗,也掩盖了魅影重重的巫蛊之祸的罪魁祸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