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脱身之计

  一个驻守在淮阴城内麾下有三万大军的楚州刺史,一个首次率军出征就被人给暗算了正满肚子怒气领着数千精锐的金国未来名臣,一个为了能够保住江山社稷的殚尽竭虑的大宋官家,还有个在望仙桥上大把吃药大块啖肉大碗喝酒的大宋太上皇!外加一股正躲在幕后偷笑却不得不提的庞大势力,毕竟没有李道救过那个柳大人,没有李凤娘“无意间”把鱼寒收留赵芷嫣的事给捅了出来,现在的情况也不至于会有这么复杂。

  五股来历各有不同却都不好招惹的势力,所能产生的影响在同一时间爆发,而作为他们打击目标的鱼寒等人不仅无权无势而且还带着一群无家可归的普通百姓,还真有那么点四面楚歌外加上天无门的意思。这要是换了个人,别说是进行反抗,怕是逃跑的心思都难以兴起。

  鱼寒没有逆来顺受的习惯,更不打算让人把自己给弄去切肉片玩。因为他来了大宋这么多年没闹出点大动静也就算了,若是还要这么憋屈地命丧黄泉,那说出去得有多丢脸?当然了,作为一个混蛋要不要脸面都可以,但跟在他身边那些注定会被殃及鱼池的人呢?

  不求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让治下民众发家致富过上安宁的生活,但至少要保证他们不会真被人当作了草芥,这完全是一个县令的份内之事!而不管是朱熹是辛弃疾还是凌文佑那些个自家兄弟,可以被自己糊弄但决不允许有旁人随便欺负,这是鱼寒的底线!更何况他现在还有个貌若天仙的娘子,那是能轻易受到伤害的?

  不就是腹背受敌么?当年初来乍到的时候还倒霉滴掉进了金国铁骑的十面埋伏当中,不照样借着韶南天准备好的密道拣回了一条小命?危机,危险中藏着机会,放下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拆掉了心中那道最后的防线,任由那颗不安份的种子迅速生根发芽,再借着朱熹和辛弃疾遭受打击一时间有些茫然的机会去做一点穿越者喜欢做的事,其实也还不错!

  “贤弟,莫不如我们现在就趁对头还没法动进攻的时候突围,回喻口去踞城而守?俺就不信了,在这个时候谁还敢调动大宋官军的力量明目张胆地攻打大宋城池!”继续犹豫下去肯定是全军覆灭的结局,只有趁两股敌军还在做准备的时候打个时间差,赶紧开溜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而凌文佑最先想到的就是回到虽然算不上什么坚城,却是苦心经营了好几个月的喻口。

  “凌大哥之计甚可,突围之时我们还可派一路人马南下去找桑伯,让他立即前来接应!”已经到了必须同舟共济的时刻,若是连帐内这些人都不能相信,那还怎么去应对这个危局?上官倩妤再次提到了那支被鱼寒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隐藏力量,实在是因为她很清楚即便是成功退守喻口,也无法抵挡住敌人的长期进攻。

  “依二位先生之见呢?”既不表示赞同也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鱼寒却向朱熹和辛弃疾发出了询问,只因为他到现在为止也不敢完全相信眼前这两位对大宋无比忠心的正人君子愿意跟着自己去胡闹,特别是那个以迂腐与愚忠著称且有着庞大家族需要考虑的榆木脑袋。

  “断不可现在就撤兵,否则我等叛逆之罪将无法洗脱!”乍听起来还会以为是朱熹又开始犯糊涂了,依旧是对朝廷充满了希望,打算委曲求全以待来日能够鸣冤昭雪至少获得特赦。可实际上等这榆木脑袋做完了解释,鱼寒才知道人家不过是在习惯性地糊弄人而已。

  公孙翕屠送来了最可靠的紧急情报,邱大监军已经加以了证实并道出了更危险更要命的事实,可问题是这些都属于没有公开的秘密啊!而鱼寒等人接到的那个广为人知的命令是驰援楚州驻军并听候调遣,如果他们在楚州大军还没有与金人有所行动之前就开溜,那可是抗命不尊是擅自行动是心怀叵测!一旦这个罪名被坐实,大宋官军在金人进攻喻口的时候袖手旁观甚至是联虏灭寇,还需要别的什么借口吗?想收拾鱼寒的那些人,怕是睡着了都得笑醒!

  “元晦兄所言甚是,况且我等若回喻口,亦只是自绝生路之举!”和朱熹一样知道鱼寒提问的真实意图,却同样没有去和这个小混蛋计较什么,辛弃疾只是从纯军事的角度否决了刚才的那个建议。

  身后是数千骁勇善战且实力尚存把他们恨入了骨头缝的金军,包括完颜承晖在内的所有统帅又吃过一次亏,想要继续采用偷袭的手段怕是很难取得成功。这个时候再去招惹那些个满肚子怒火的蛮子,从金军驻守的方向进行突围,就算是侥幸成功也必须付出难以承受的巨大伤亡。况且回了喻口城又能如何?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在宋金两国大军的轮番进攻下,最多也就能撑上大半个月!桑伯就算有天大的能耐,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他们接应出去?

  “鱼大叔,要不咱就化整为零,朝罗殿跑?”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案被彻底否决了,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霍勖也提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要说起来,他这还真不是在信口雌黄,毕竟如今的大宋境内除了喻口之外就只有罗殿还能为鱼寒等人提供一个立足之地。而且罗殿道路崎岖易守难攻,他们在那里又有着非常好的民众基础,身后更有个早就是自家人的大理国石城郡守,一时半会儿的还真不容易被人给收拾掉。

  “横穿整个大宋国土去罗殿?你当这是在闹着玩?”有了两位先生的分析,凌文佑也知道自己的建议有些荒唐,甚至还很有可能被对手加以利用。但相比起他的馊主意来,霍勖说出来的这个办法更加是在胡闹浪费时间。

  “小友,何不说说你的看法?”那一大一小俩笨蛋又在旁边开始了嘀咕,辛弃疾可实在没精神去搭理他们,虽说心中已经有了定计,却还是想看看鱼寒这小混蛋在危急关头能不能有点让他感到欣慰的表现!

  “俺说?俺说以前可不可以问个问题?”四面楚歌上天无门?那不还可以入地么?朱熹和辛弃疾都已经先后表示了愿意共同进退的态度,但这大帐之内还有个人让鱼寒感到不安。若不解决这个问题,他是不会现在就说出自己的解决之道。

  “鱼县令可是想问咱家为何会泄漏此等惊天秘密给你?”鱼寒并没有发出询问,甚至都没把目光转向邱大监军。但想要在充满尔虞我诈的皇宫大内活得有滋有味,察言观色也只是一项最基本的技能而已。

  “还请大人赐教!”和一个知情识趣的聪明人说话就是这么简单,到了这个时候鱼寒更是乐得节约双方的时间。

  “因为我家主人希望你活下去!”同样是非常明确的回答,邱大监军显然也不愿继续磨蹭下去真等到淮阴城内的宋军和城外的金兵一起动手,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鱼寒等人的实力可以玩什么后发制人的把戏。

  “主人?”鱼寒感到了困惑,能够指示内侍的人应该不会太多才对吧?如今的大宋境内,除了官家和太上皇,怕就是只有那两位王爷才有这种资格。难道是庆王?是那个老实孩子在背后出手相助?若是那样的话……

  “鱼县令不用猜了!咱家除了能替我家主子转告‘好自为之’这句话,什么也不能说!”否定了鱼寒的猜想,邱大监军却给出了一个更让人感到困惑的回答。但瞧他那副坚定的表情,怕是继续问下去也没什么用处。

  “这话真是你家主子让你带给俺的?”一个曾经出现在示警信上的寻常词汇,却足以让包括朱熹和辛弃疾在内的众人都感觉到眼前一亮,至于邱大监军很可能是出于习惯随口而出却被众人所忽略的那个称呼更是让鱼寒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公孙兄呢?您可是前程不可限量的大宋武举人,还不速速回到城内,莫非真要与我等一同踏上那条未卜之路?”没人知道鱼寒为什么会突然放弃了对邱大监军的所有怀疑,但这个混蛋在决定说出自己的应对之策前,却也没有忘记这帐内还有另外一个不属于自己人的自己人。

  “在下虽是不才,却也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既有柳大人相逼在前,只要年兄不与朝廷危难,在下自当追随!”虽说自古就有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说法,但和鱼寒等人不同的是公孙翕屠并没有遭受过那么多的打击,所以即便已经知道了一些事实却依旧对大宋朝廷抱有相当程度的忠诚,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就跟人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举动。

  “瞧公孙兄您说的这话,俺是那种人么?”说了一句连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话,其实鱼寒的心中是非常渴望公孙翕屠能够跟他一起离开的,因为他即将选择的藏身之地若有这家伙在旁还真能有不少好处。“俺只是觉得既然此处已无用武之地,我等何不继续北上搅乱金国后院,也为大宋正在进行的抗争出上自己的一份力?”

  北上?以德报怨继续为大宋朝廷赢得战争而出力?就鱼寒这个不学无术的混蛋,什么时候也学会了篡改圣人之言?什么时候能有了这份好心?上官倩妤不相信,朱熹不想信,辛弃疾也不相信,总之所有人都不会相信鱼寒的这个说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