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奉旨赴考

  既然鱼寒看起来就不像是能够安心给人充当狗腿子的材料,那还用什么啊用,直接趁他羽翼未丰的时候拖出去给剁了不更省事?否则一个没控制好,让这混蛋起了什么野心成为了大宋朝的新奸佞,那再收拾起来得有多麻烦?只可惜选德殿内的虞允文在得出这个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的判断后到底还跟孝宗皇帝说了些什么,或许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鱼寒不会喜欢他们做出的那个决定。

  趁着回临安述职的机会辞官不做潜心苦读,以备能在两年多后的科考场上独占鳌头获得平步青云的机会,这是当初朱熹等人包括鱼寒自己在内给找的一个借口,但问题是借口就是借口啊!况且就鱼寒这种混蛋,即便是真能静下心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靠那颗不太灵光的脑袋也无没办法保证他能通过这种正规途径出人头地。

  原本只是打算回京后冷眼旁观顺便找点发财的事做,却意外地因为辛弃疾和朱熹的私人关系而选择了帮庆王出个馊主意。虽说是与当初的想法有些背道而驰惹上了不必要的麻烦,但考虑到即将获得的巨大利益,鱼寒倒也还能欣然接受。可让这个正躲在家中和自家兄弟算计此次能捞到多好好处的混蛋没想到的是,他那个借口还真被孝宗皇帝给利用上了。

  刚去吏部办完了手续,回到朱熹的小院内还没功夫喝上一口热茶,就突然得知宫里又来人了。还是当年那位曾经有过接触的内侍李大人,还是那副趾高气昂瞧不起人的模样,所要找的还是鱼寒这不为旁人所注意的小混蛋,就连那圣旨的内容都是同样让人听了有些傻眼。

  高高在上连面都没见过的孝宗皇帝又给鱼寒写了封亲笔信,这不是关键。圣旨里明确要求某个成州童生在家认真准备,以便能够以最佳状态参与到下一场科举考试当中,这也没什么特别的。可问题是,官家干嘛要郑重其事地下旨让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甚至连王八拳都使不利索的小混蛋去参加武举考试?更加夸张的是,这场考试将在两个月后进行。

  如此不靠谱的要求,莫不是孝宗皇帝最近看了什么奇谈怪志,觉得这天下间真有那种能够飞天遁地一拳打出足以令得山崩地裂日月无光的奇人异士,而且数量还多得足以在民殷国富的大宋泛滥成灾。以至于随便在街上逛一圈都能碰到那么一两个正急着寻求传人的地球卫士,然后人家会看在鱼寒骨骼清秀的份上无偿或有偿地帮忙给他打通任督二脉?或者是在期待某个混蛋出门就被野狗追得走投无路,不得不跟当年在临洮时的一样只能闭着眼睛朝悬崖下跳,就可以因为缺少了藤网的阻隔而在机缘巧合下学会了惊世骇俗的至高武学?

  一个荒唐得就连翟崇俭那种憨货都会认为是纯属闲得无聊把自家兄弟当猴耍的命令,没人知道孝宗皇帝到底出于怎样的考虑,但可以肯定的是鱼寒就算有再多的困惑又再多的不满,也还得照着去做。因为那是圣旨,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和实力还没资格说个不字,除非他敢跑回罗殿去扯大旗造反,然后等着朝廷大军把他给拧出来切成片剁成肉泥。

  既然鱼寒没胆子抗旨不尊,既然所有人都觉得让他去参加武举是眼下最正确的选择,当然就得趁着这两个月的时间做好一切应有的准备。好在虽然暂时没办法找来传说中能够通过某种特殊方式传授百年功力的绝世高手,鱼寒身边也确实不乏武艺高强之辈。

  文武双全能够于百万军中擒敌主将的辛弃疾就别指望了,人家忙着呢。孝宗皇帝用默许的方式批准了那个阴谋的执行,为了避嫌更多的则是为了防止消息的走漏,在朝廷不方便直接参与的情况下这事当然还得交给庆王去完成。可由于一时间确实找不到能把成本压到那么低的负责人,鱼寒这个穿越而来的赝品制造者也得偿所愿接过了这差使,赖着不走的辛大侠当然就只能无比委屈地成为了他与庆王之间的联络使者。

  而除了要穿梭于两地之间,按照鱼寒的要求通知庆王准备好造假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帮手,辛弃疾还得抽空去和朱熹监督新家的建造工作。虽说正隆通宝只能在金国北地流通,会被某个混蛋在仿造的过程中擅自截留并使用的风险已经被降到了最低,但这毕竟是烟熏火燎的铸造工作。就算不考虑现在这个小院的面积无法修建相关设施,那不还得顾虑到若是不小心失了火会殃及到周边民宅么?

  “双手平举,提臀收腹,挺胸抬头!”辛大侠的事情太多实在抽不出空,某个总是横挑眉毛竖挑眼的榆木脑袋也不在,可小院内不还有个比他们更能镇住鱼寒的人存在么?上官倩妤一旦认起真来,那可是连朱熹都会大加赞誉的。她既然领受了任务,还会因为要收拾的人是自己未来夫婿而手下留情?这也就幸亏人家手里拿的只是一根寻常柳枝,要换了三尺长剑的话,某个混蛋怕是连惨叫的机会都没有。

  “娘子,这都已经练了十来天,咱能不能换个玩法?”努力装出了一副可怜的模样,苦苦哀求着。每天都是鸡鸣即起,先是在村民们像看傻子一样的目光中围着小村庄跑上几圈,然后就得跟个木偶一般的在院子里扎马步,鱼寒完全有理由觉得再这么继续下去他就真需要找牛大夫来给好好瞧瞧病了。

  “玩?你当本小姐很有时间?”既然熟读经典又要负责对鱼寒进行特训,同样忙得脚不沾地的上官倩妤听到这话却没有怒目圆瞪的表情,甚至都没有习惯性的冷笑,只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祭出了手中法宝。

  “啪——”非常清脆的柳条与身体的接触声。

  “啊——”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在鱼寒看来上官倩妤就算是发火也显得那么可爱,当然了如果她能够稍微给点面子,不抽得自己紧接着就发出一声早已为周边四邻所熟悉的惨叫,那就会更加完美。

  就知道自己的未来夫婿是个记吃不记打的混蛋,很满意鱼寒现在能够双眼擎着泪迅速端正态度的做法,上官倩妤这才慢条斯理地解释道:“官家有旨不得不从,然则武学之道并无捷径可走唯勤学苦练尔,况且以你的资质想要在短短两个月内有所成就简直是痴人说梦。故而我才会与幼安先生想出这法子,助你练稳下盘省得到了擂台之上丢人现眼撑不了多久就会被对手给踹出去。”

  啥意思?浪费了十多天的功夫,自己练的居然是抗揍的法子?话说自己长得就这么像供人练拳的沙包么?想要反驳,可实在又害怕被抽上一鞭子,鱼寒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了自己应有的权利采用无声的抗议,让眼角的泪珠缓缓落下。

  “弟妹啊,不就是去考个武举么,犯得着这么折腾?依俺说啊,你也别把这事太过当真了。”在一旁悠闲地品着冰镇酸梅汤磕着瓜子,顺便按照鱼寒给出的数据谋算此番任务能够赚取的好处,凌文佑总算是帮着说了句公道话。

  源于隋,在盛唐终成定制的科举制度到了宋代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改善,而武举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同样获得了重新的发展。首创武举殿试之先河,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更重要的是赵家皇帝在吸取前朝教训的基础上一改武举只重武艺不问文章的做法,采取了更为先进的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

  当然了,很多时候制度不制度的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至少在“重文轻武”的大宋朝,受到了“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统兵观念影响,武举其实也就是做做样子,为少部分特殊人才提供的一个晋身途径而已。大宋朝国祚三百一十九年,开武举七十八科共录取两千三百余名武进士,但别说其中真正会有机会领军作战的状元屈指可数,即便是征战沙场的进士也寥寥无几。

  录取的人数少,就算侥幸金榜题名将来做的事也大都与本专业无关。所以即便是大宋早就设立了动不动就会停办的武学,甚至还以朝廷之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编撰出了《武经七书》作为专用教材,武举一样不怎么受人重视。

  这也就是在靖康之变后官家痛定思痛,再加上有经济富庶又存尚武之风的平阳人踊跃报名参考才让孝宗朝的武举考试有了那么点竞争力。要换了前些年的话,别说是什么供武人较技的擂台,就连“步射”“马射”用的考试场地若不是因为有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具体承办,朝廷都懒得去准备。

  “那俺还练啥?不……”有些痛恨凌文佑隔了这么久才说出实情,但鱼寒也算是听明白了,所谓的武举考试其实重点根本就不在于考核参试人员的武艺,既然是这样他干嘛还要傻不拉唧地浪费时间在这里练习挨揍的法子?

  “你敢!”作为被朱熹寄予厚望想要培养成一代才女的编外弟子,上官倩妤能不知道凌文佑说的这些事实?但她既然接受了训练鱼寒的任务,还煞有其事的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当然会有她自己的道理。只是薄嗔微怒就足以让她那未来夫婿生生把想要说的话又给咽了回去,随意抽出身边桌案上的一本著作递上前去,依旧保持着微笑说出来的话却差点让某个混蛋当场晕厥过去。“既然凌大哥都这么说了,那你也别闲着,功继续练顺便再把这本书好好看看,等二位先生有空了再来亲自考察策论。”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娘子,你这是不是太……”看着手上的那本书,鱼寒此时真是连死的心都有了。眼前的痛苦还没结束,又被人给加上了一座大山压着,这日子还能过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