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灯下夜读(9)

  这天晚上,晓楠和文英两个一起读严复的译作。晓楠读《天演论》,这是严复译自英国人赫胥黎的著作。文英读《群己权界论》,一本译自约翰·穆勒的原著的书。

  《天演论》其实与晓枰那时候找出来的那本《进化论与伦理学》是一本书,不过国人给出译名不同而已。当初哥哥找出咯本书时,晓楠也翻过几页,根本没法看得懂。可现在他再读咯本书,居然能懂得里面大多数意思了,对里面那些原本生疏拗口的词语句子,现在居然也能轻易地读通了。

  发觉了咯个差别,晓楠可高兴了。哈哈,不经意间读了几年书,竟然有了不少长进,能读懂咯样的大学问书了。几年的灯下夜读,看来是没有白费啊。咯样读下去,以后若真有个么子机会,自己一定是能做点大事,做出学问来的。咯一来,刘晓楠读书更认真,更专心,更发狠了。

  文英捧着那本《群己权界论》,实在是不适合她现在读,她眼下也根本没法读下去。她只是在找书的时候,看着封面上的译者姓名与晓楠的那本《天演论》是同一个人,就跟着样选择出来了。

  咯会儿,文英一直捧着书本发呆,好长时间没听到她翻页。这些天来,文英常常这样发呆,晓楠也就没在意她。

  “晓楠,你还记得《隋唐演义》里的秦琼秦叔宝吗?”文英突然问了一句。文英常这样,冷不丁地发个问题。

  “记得啊,秦琼卖马,人倒霉了真是门板都挡不住。”晓楠顺口讲道。

  “你晓得秦琼和秦夫人谁的年纪大吗?”

  “不晓得。”

  “秦夫人年纪大些。”

  “哦?”

  “秦夫人比秦琼大三岁。”

  “书上好像没讲过。”晓楠奇怪了。

  “不是书上讲的,是影子戏里唱的。”文英告诉晓楠,“他们北方人讲究女大三,抱金砖。”

  “哦,是的,隋唐演义的事是在北方。”晓楠没想到,南方唱影子戏的师傅还懂得北方的风土人情。

  “晓楠,你今年好多岁了?”

  “十八岁。”

  “我二十一岁了。”文英低着头,轻轻地讲了一句。

  “哦,文英姐,你,你,”晓楠一下怔住了,不知讲么子好。

  文英突然狠狠地抓住晓楠的手,声调里充满埋怨地低声喊着:“你,你为什么姓刘,为什么姓刘?”

  “我爸爸姓刘,我就姓刘了。”

  “你,你个木脑壳。”文英甩开晓楠的手,木愣愣地坐着,半天没再作声。她知道,两个人谁都不是木脑壳。两个人都清楚地晓得,同宗姐弟,就是一家人,不能那个的。

  不晓得过了好久,文英才又轻轻地讲话了,“晓楠,我过些日子就要走了。”她是讲她就快要出嫁了,那边是大队支书家的伢崽。

  “这么快呀。不是讲等过年时再过去吗?”

  “下个月就要报来江师范的工农兵学员名单了,他爸爸讲我过去了他才报我的名字。”

  “你真的就为了读书这么做?”晓楠盯着文英问。分明看见她眼里含着泪光,满眶的泪水好像就要出来了,晓楠抬了抬手,想去替她擦了。但她到底忍着,没让泪水掉出来。

  “这也是没办法,想读书就只有这样了。”

  “可以让队里推荐你呀。”

  “推荐?推荐,你还不知道吗?前两年你参加县里的路桥民兵团,拼死拼活地干,表现那么好,全公社的人都知道。当时大家都以为就会直接招工走了,不会再回上林湾了。可是,结果呢?后来,农村里可以推荐工农兵大学生了,大家又都以为那个知青上学的指标肯定是你的,队里也积极推荐你。结果呢?还不是公社张书记的亲戚去了。去年我们大队也有上学的指标,结果是大湾里功毅去了,人家是大队长的崽。”

  “唉,别讲这些了。”

  “怎么不讲?你晓得张书记那个亲戚知青是么子德行?被安排在离公社镇子最近的生产队,从不好好劳动,在湾村里出了名的好吃懒做,尽做些偷鸡摸狗的事。听说有一次差点被人抓到,追得他没地方躲,最后还是躲到他的书记亲戚家里,才逃过一顿打。”

  “现在,现在不知怎么了。”晓楠压低了声音,“有些事和**语录讲的,和开会讲的不一样。”

  “你也晓得啊!”文英反而提高了调门,“要读书,不想点办法能行吗?”

  “那也不能想这样的办法。再说,”晓楠犹豫了一下,还是接着说了,“当工农兵学员也是为了读书学习,我们每天晚上不是也一样学了不少东西吗?”

  “怎么一样了?上大学能跳农门,就是国家干部了,拿工资,能和我们现在一样吗?”文英差点叫起来了,有些激动了。她停了停,缓了一口气,还是放低了声音,慢慢地讲下去,“再说,我这也没什么,女人反正是要嫁人的。他叫得宝,我和他小学、初中都是同学。他是个大玩家子,那成绩要不是因为他爸爸,只怕一辈子都升不到二年级。不过,不过,听人讲,这几年他在大队加工厂管机房,还算不错,没出么子事。要不是他怕读书,还轮不到我嘞。”

  “龙得宝,我认识。我去大队部机房磨薯粉时见过,人还算老实。”

  “我哥也是这么说的,还说他不至于会欺负我。”

  “欺负你?他敢。我们刘家人不掀了他家房顶才怪嘞。”刘晓楠知道,农村女人在婆家的地位,全看娘家的势力。在西洲大队,刘姓是第一大姓,人多势众,不管谁家,哪怕是支书、大队长家,只怕都不敢对刘家的姑娘太过分。

  “其实,我也不是非要去读书。要是有合得来的人,一起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也很好的,我也喜欢。”

  “文英姐,......”

  “但是,没这个缘分。我就找个机会出去见见世面吧。总不能一辈子就窝在乡下了。”文英抬起了头,勉强做了个笑样子,“反正我读完书后就是公家的人了,自己在城里过日子,爱不爱回家就看我的心情了,呵呵。”

  “你,你还笑?”晓楠顿了一下,觉得这样讲她也不好,就换了个口气,“可以进学校读书总是好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