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中国·潘家园

  几天后的一个周五,我吃完午饭歇了会儿就出发去潘家园,准备利用下午的时间在那里逛一逛,然后去接紫陌下班。

  时间还早,我也不着急。

  我看路边有人打牌下棋,就停下来津津有味地看了一会儿,特别是每个人的个性和言谈举止,那叫一个地道。

  需要说明的是,我是从文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通过观察生活(包括刷短视频等),看众生相,了解世态人情,而不是看客心态,无聊、空虚,恶俗、低级趣味。

  我原来看综艺节目也是这么个心态。不过,现在不看了,主要是怕尴尬。这尴尬不但有共情尴尬——他们尴尬,我也尴尬,还有替代尴尬——他们不尴尬,我也尴尬。

  一句话:一半热心,一半冷眼。

  这是个不错的理由,大家有喜欢的可以拿去用。其中的比例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三分热心,七分冷眼。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还一时兴起,拐到管庄附近的一个临时农贸集市里转了一圈。我有点恍惚,感觉那儿能拍《游民三部曲》。

  里面有辆移动餐车,一个铁皮桶里盛着羊汤,颜色与卤煮相似,稠的主要是泡糟了的粗粉条和一些羊杂,估计味道不错,还有烧饼,感觉大冬天哈着热气都能吃出一身汗来。

  我只是看看,不会真的去吃。

  这样的地方总是让我心情复杂,饶有兴致之余,不时有种忧虑涌上心头,觉得自己以后可能会“沦落”至此。

  后来,那儿拆迁,被夷为平地。

  东三环自国贸桥以降,是一座桥不如一座桥。

  国贸是cbd的中心,双井也是个商圈,劲松还有点儿人气,这潘家园除了旧货市场和眼镜城,其他就是老旧居民区了。

  那眼镜城我去过几次,体量庞大,商贾云集。

  我每每为其中的广告词“专业验光”(几乎所有的眼镜店都这么宣传)感到疑惑,因为现在验光都用仪器,只要正确操作,根本不存在专业与否的问题。

  打个比方,就像量血压,如果哪个医院标榜自己“专业量血压”总是很奇怪的,而且现在很多医院都自助量血压了。

  这旧货市场让潘家园成了一个招牌,一个文化,一个象征。

  潘家园桥西北角有一块巨石,上书“中国·潘家园”五个红色的大字。

  按照国家、直辖市、区县、街道的行政区划,这种说法相当于隔了两级,如果不是直辖市的行政等级高配,中间还要加个“省”,那就是隔了三级。

  这个跨度是很大的,像有的城市隔一级称呼自己,比如中国青岛,就成了一个很流行的梗。

  具体应用场景如下:

  你出京,人家问你哪儿人,潘家园,你说。

  你出国,人家问你来自哪里,panjiayuan,你说。如果有孤陋寡闻者接着问,panjiayuanwhat?panjiayuanchina,你有些同情但仍不失礼貌地说。

  旧货市场位于东三环潘家园桥西南角,不仅全国最大,也名扬海外。

  旧货是个笼统的说法,涵盖范围极广,古玩、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等,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大概各商家都掌握了“货卖堆山”的原则,甭管什么“奇珍异宝”,感觉都能给你论斤约。

  市场内有古色古香的店铺,有档口紧凑的大棚,也有露天排列的地摊。

  就在头几年,市场周围的人行道上、路边停着的车上、立交桥上,还聚集有大量游商,向路过的行人兜售各种物件儿。后来,经过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理,这些现象基本都消失了。

  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出在了bj,自然有天时地利,比如皇城帝都,朝代更迭。

  另外就是人。

  搞收藏的,非富即贵,bj这样的人多,自不待言。

  玩儿的,就说这“上五玩”(文玩核桃、手捻葫芦、佛珠手串、菩提、翡翠玉石),在bj的群众基础也是别处比不了的。

  不必讲段子似的来说明这一点,它在这儿就像一种时尚,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

  你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或盘点儿什么或戴点儿什么,就像你总有一天会遇到一个姑娘一样。

  当然,文玩比姑娘省心,不言不语,不离不弃。

  我准备“深度游”似的转转,中间进了一家佛教氛围浓厚的沉香店,店里的女孩礼貌性地招呼了一下,口气不像想做生意,而似乎只是出于工作职责或习惯。

  我大概看了一下就出来了,这让我有些沮丧,没人有功夫跟你闲聊。再说,古董行里,上好的货色,不是熟人或没人引荐都不往外拿,怕惹不必要的麻烦。

  “哎,作家同志,你怎么到这儿来了?”我再往前转的时候,万耀文在一家店门口认出了我。

  “呃……万哥,”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也回想了一下他的名字,“你也来转转吗?”

  “这是我跟朋友开的店。最近写什么大作呢?”他边往里走边让我。

  他好像对我的所谓作家的身份颇感兴趣,这可能也是他后来愿意告诉我很多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想到毛姆的一段话:当作家有这么个好处,就是大家都认为你无关紧要,所以有些事不便向亲朋好友说的,常常会向你吐露。

  我惊喜异常,边打量店里的布局陈列边大概说了下自己的目的。

  里面的主色调是灰色和白色,地上、墙上、货架上有古董家具、字画、玉石、青铜器、瓷器等,既是商品也是装饰;加上一些绿植、盆景做点缀,可谓古色古香,清幽雅致。

  “想看看什么,仿的有仿的价,真的有真的价。”万耀文笑着说,接着往一个角落指了指,“兵马俑也有,不过没真的。”

  我往那边看去,发现除了兵马俑,还有一套完整的锈迹斑斑的金属铠甲,稻草人似的立在那儿。

  店里还有三个人:两个男的,看样子是万耀文的朋友,后来先走了;还有个姑娘,应该是坐班的店员。

  大家也认识了一下。

  我跟万耀文聊了挺长时间,很投机。

  我真怀疑自己有当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潜质:讨好型人格,善于提问、聆听、反馈,不喜欢聊自己、不跟人抢话。要是前期再做做功课,中间配点音乐或边吃边聊,效果肯定更好。

  聊天的时候,我右小腿外侧的湿疹发作,很痒,我挠了几次。万耀文问我,我大概说了一下,还给他看了看。

  我这湿疹开始发生在左腿,自愈了,右腿的对称部位也有,没自愈,现在大概有两个文玩核桃那么大。

  几年了,名字带“松”的药膏就抹过好几种,都不见效,后来就懒得再试了。

  还说让喝中药调理,我没试。

  有人相信宗教,有人不;有人相信爱情,有人不;有人相信中医,有人不。

  不过,中医好像比西医更能诠释医学的真谛——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还说要忌口,好吃好喝的东西几乎一网打尽,我也没在意过。不过,啤酒烧烤之后,好像确实有反应。

  随它去吧。

  话虽如此,这湿疹也没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瘙痒起来确实麻烦。

  平时还好,就怕不时来一阵“剧烈瘙痒”。白天知道不能挠,就用指甲掐,或抽打几下,夜里迷迷糊糊的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另外,影响观感。自己习惯了,别人乍一看还是觉得挺严重的,乃至有些瘆人。

  万耀文说他也得过湿疹,并给我推荐了一个药膏。

  他说,他的湿疹复发过,他在家里、车里各备了一盒这药膏。

  他说,你别买了,用我这个吧,省得浪费。

  他去他的路虎车里取了这药膏,送给了我。

  这药膏的功效简直是立竿见影。一天抹一次,瘙痒明显减轻,皮损开始愈合,我也就更愿意接着抹,一周之后就停药让皮肤自行恢复了。

  说来也是奇怪,这款名字也带“松”的药膏,一般药店基本都有,我之前就是没用过,医生、朋友、网上搜索都没提到过。

  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想想这几年来湿疹带给我的烦扰,如果早几年就认识万耀文呢,或者一直都不认识他呢?不知是该遗憾,还是该庆幸。

  后来,我也复发过一次,指甲盖大小,抹了两次又好了。我也买了一盒药膏备用,过期后给扔了。

  我原来是不怎么穿短裤的,得了湿疹就更不穿了。自从这湿疹好了之后,我喜欢上了牛仔短裤,效果很好,而且舒适、凉爽,以至于后来天气凉了,我还有点儿不舍得换长裤。

  我甚至怀疑,我了解到了几分女生在春天早早就穿裙子的心理。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这让我的皮相更好看了些。

  后来,当紫陌手扶着我的小腿凑近看,还胡噜了几下的时候,它已经基本痊愈了,只是还有些印痕和色素沉着而已。

  虽说这对万耀文来说是举手之劳,小小不言,但我很是感谢他(这大概也算是贵人吧),恨不得每次见面时都重提一下,说声谢谢。

  我甚至考虑过往他们店里送个“药到病除,胜似三甲”的锦旗,但是因为怕人说他非法行医,只好作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