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不仅是指规规矩矩、认真努力地完成功课。一个人可能以不坏的、甚至是“优秀”的成绩从学校毕业,但他可能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智力生活的世界,没有体验过与书籍交往的巨大乐趣。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是指去接触最美妙的文化领域,体验到一个深知文化财富的真正价值的人是多么胸襟宽阔。</p>

  当自学还没有在少年的生活中占有必要的比重时,有关如何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的一切争论和想法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自学,没有为了认识和自我认识而进行的紧张的智力的和意志的努力,那么教养、教学都不可能是教育性的。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p>

  我坚定地认为,青少年中间发生的那些日益使社会感到不安的不良现象酗酒、流氓行为、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等,产生这些东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在上学时代里,他们的智力兴趣就很狭窄和空虚,而在毕业之后,这种精神生活的空虚、狭窄和局限性就更加严重起来了。现代人的生活每日每时都涉及到他的生存的最精细、最敏感的一些领域,这就要求他在这些领域里受到经常的、最细心的教育,这种教育常常是采用最精细的手段好的书籍、音乐、美术来进行的。如果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没有坚持进行这种细致的理智和情感的教育,那么任何对于酗酒、流氓行为、违法现象的斗争手段都将无济于事。但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如果一个青年工人不能每天在业余时间里,面对一本好书坐上两三个小时,那我就无法设想他的精神生活是完美的。如果在青年中间出现一批热爱书籍,把读书看得比从事其他业余活动都更加重要的怪人,那么,那些用其他的、似乎是强有力的手段也无法对付的问题就会逐渐消失。</p>

  84、我们的“家长学校”</p>

  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p>

  这个问题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教育现象的相互联系在我们今天变得更加复杂了: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p>

  我们在帕夫雷什研究和了解每一个家庭的精神生活。这一点只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开端。我坚定地认为,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无论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因此,我们努力使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最低限度的教育学知识。为此我们开办了“家长学校”。家长们在自己的孩子入学的两年以前就报名参加家长学校,在那里听课,直到他们的孩子从中学毕业为止。家长学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共计250学时。顺便指出,这比任何学院或大学的这门课程的授课时间都多得多。家长学校的听众们分为五个组,这是按他们的孩子的年龄划分的:1学前组5至7岁儿童,2一、二年级组;3三、四年级组;4五至七年级组;5七至十年级组。每组每月活动两次。主要的活动形式是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最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讲课或谈话,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跟家庭教育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p>

  教学大纲涉及师范学院课程的各个部分,但是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年龄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理论。我们尽量地做到,让每一位父亲、每一位母亲把在家长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跟自己孩子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这里需要我们当教师的人具有高度的机智和敏感。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把儿童的心灵“兜底翻出来”,不要去讨论家庭关系中那些尖锐的、易伤感情的方面。这一类问题只可以在个别谈话中去涉及。</p>

  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一学校教育。</p>

  附:“家长学校”的谈话题目</p>

  摘自帕夫雷什中学19701971学年工作计划</p>

  一学前组包括未来的父母在内</p>

  1.家庭内的相互关系和儿童的道德教育。2.儿童爱父母的情感及其对未来的责任感。3.婚前的道德准备。4.酒精中毒和儿童。5.对儿童的爱和对儿童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爱6.母亲教育。7.从个星期到3岁的教育。这个年龄期内,智力训练的极其重要的意义。8。从出生到3岁和从3岁到7岁的情感教育。9.儿童由3岁到7岁的身心发展。10.学校进行正确的智育的最重要的条件。11.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智力。12.怎样预防儿童的神经疾患。13.3岁到7岁儿童的劳动教育。14.怎样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尊敬别人的情感。15.学龄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教育。16.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自然界。17.学龄前儿童的作息制度。18.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和智慧。19.游戏在学龄前儿童精神生活中的作用。20.学龄前儿童是怎样认识人的,道德环境的作用。21.美在3岁至7岁儿童教育中的意义。22.故事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23.创造性活动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24.学龄前儿童跟年长儿童的关系。25.愿望文明的教育。26.母亲是学龄前儿童的第一个主要的教育者和教师。27.父与子,母与女。28.学龄前儿童对入学的心理准备。29.学龄前儿童道德文明的基本标准。30.如何防止儿童任性、好发脾气和爱生气。31.男孩子勇敢精神的教育。</p>

  二一、二年级组</p>

  1.7岁到9岁儿童的身心发展。2.家庭的精神生活与儿童在这一年龄期的发展。3.本族语及其在学前期和入学后最初几年的作用。4.家庭内的相互关系和7岁到9岁儿童的道德教育。5.7岁到9岁儿童的行为和公民义务感的教育。“我想”、“可以”、“不许”、“应当”的教育。6.家长的公民义务感对儿童教育的影响。7.如何培养7岁到9岁儿童对丑恶事物的不妥协精神。8.7岁到9岁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自然界。9.美在7岁到9岁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中的意义。10.家庭里的书籍和7岁到9岁儿童的精神发展。家庭图书室。11.如何使7岁到9岁儿童领会伦理标准和家长的榜样。12.学校里和家庭里的爱国主义教育。13.学校里和家庭里的劳动教育。14.学龄初期儿童的精神需要和兴趣的培养。15.7岁到9岁儿童的义务感和纪律性的培养。16.父母亲的相互关系对7岁到9岁儿童教育的意义。17.对儿童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18.学校里和家庭里的无神论教育。19.忠诚老实的教育。20.关心人和尊敬人的教育。21.自我教育的初步训练。22.酒精中毒症与儿童。23.关于神经类型和气质的概念。24.7岁到9岁儿童的作息制度。25.电影、电视与儿童的教育。26.人道精神的教育。27.求知欲的培养。28.乌里扬诺夫一家对儿童的家庭教育。29.怎样预防儿童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自私心理。</p>

  三三、四年级组</p>

  1.酒精中毒症、结婚、儿童、家庭。2.9岁到11岁儿童的身心发展。3.学校教学和家庭的智力生活。4.书籍对9岁到11岁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家庭图书室。5。列宁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6.公民的培养。7.家庭的道德气氛和9岁到1l岁儿童的教育。8.9岁到11岁儿童的情感教育。9.学龄初期儿童的意志教育。10.9岁到11岁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和言语的发展。11.9岁到11岁的男孩子和女孩子。12.怎样给小孩子讲人是怎样生出来的。13.自然界和劳动在对9岁到11岁儿童的教育中的作用。14。9岁到11岁的男孩子的勇敢精神的培养。15.自尊感的培养。16.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17.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18.在对9岁到11岁儿童的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和母亲的作用。19.教育机智。20.奖励和惩罚。“我想”、“可以”、“不许”、“应该”的教育。21.9岁到11岁年龄期的需要和自我纪律。22.怎样教育儿童热爱和尊敬父母。23.怎样预防儿童的意志薄弱、任性、爱生气、爱发脾气、爱哭、过于敏感的自尊心、个人主义、自私心理。24.什么是“成长加速化”25.合理的儿童饮食制度。26.学校里和家庭里的审美气氛。27.克服宗教和迷信对儿童意识的影响。28.怎样理解儿童的幸福。</p>

  四五至七年级组</p>

  1.少年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的发展。2.性教育。性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3.少年的行为和道德意识。4.少年的劳动教育,他们的劳动的道德意义。5.少年教育中的善良、爱抚、鼓励、严格要求、坚定性、对愿望的限制。6.少年的人道精神的培养。7.少年对丑恶事物在道德上的不屈不挠、不能容忍、不肯妥协精神的培养。8.家长的威信。威信从哪里来,它的巩固性。善于使用家长的权力。9.少年的智育和家庭的任务。10.少年的意识的形成和自我教育。11.怎样培养少年的兴趣。12.母亲、父亲、孩子的义务、责任和公民教育。13.少年的“愿望文明”。对愿望的限制和纪律是正确教育的重要条件。教育少年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14.培养个人的爱好和才能。15.少年应当阅读哪些书刊。家庭图书室和少年的教育。不允许对精神财富的单纯享受态度。精神需要的问题。16.少年的意志训练。17.男孩子的勇敢精神的培养。18.女孩子未来的母亲的教育。19.少年期的忠诚老实教育。20.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随时准备好保卫祖国的教育。21.作为一个集体的家庭和少年的教育。22.少年的美育。23.少年的职业定向。24.怎样才能使知识成为少年的需要。25.预防少年期的神经疾患。26.预防意志薄弱和懦弱无能、没有性格和无原则性、个人主义和自私心理。27.少年之间的冲突的调解。</p>

  五八至十年级组</p>

  1.15岁到17岁男女青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2.身体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性的成熟的统一。3.要善于尊重青年的**性。4.青年时期的世界观和信念的形成。5.道德坚定性、对丑恶事物的不肯妥协、不屈不挠和不能容忍的精神的培养。6.书籍在青年的精神生活的作用。男女青年的个人图书室。7.男女青年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性教育的统一。8.男女青年公民义务感的教育。9.男女青年的劳动教育。10.青年早期的自我教育。11.青年的精神需要及其发展。12.青年的智育和兴趣。13.个人爱好、才能和志向的培养。14.青年的知识、信念和行为。15。怎样跟男女青年讲恋爱、婚姻、家庭的问题。16.青年早期的劳动和学习制度。17.职业定向和专业选择。18.青年的法制认识。19.年长者的榜样在青年教育中的作用。20.男女青年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公民义务活动。21.对青年教育中的教育机智。22.预防青年期的神经疾患和心脏疾病。23.勇敢精神、坚定性和不屈不挠精神的培养。24.青年服兵役的准备。25.对男女青年的阅读指导。26.教育男女青年珍视我们社会的道德财富。</p>

  85、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p>

  农村学校跟城市学校有很大的区别。现在,农村学校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农村学校是农村的最重要的、主要的、有时候由于已经形成的条件还是唯一的文化策源地。它对农村的整个智力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p>

  生产的文明程度无可比拟地提高了,在劳动中、日常生活中和人们的意识中,正在实现着列宁当时称为群众的电气化教育的伟大变革。现在,不是土地的占有权,而是在土地上的操作技能,决定着农民的生活和劳动。</p>

  但是,农业生产文明的迅猛增长已经大大走到农村精神生活的增长前面去了。如果我们拿城市和农村拥有书籍的情况比较一下,如果我们再思考一下,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有多少留在农业生产上和有多少留在城市里,那么这种比较的结果,显然是城市占优势的。</p>

  从农村中学毕业出来的青年人,有60以上永远离开了农村而一去不返,出身农村而在高等学校毕业的人则有90以上成了城市居民。如果细想一下,这种现象不仅包含着某种令人担忧的东西,而且包含着某种危险。如果农村青年中在智力发展方面最好的这部分人继续地离开农村,那么农业生产的发展必将有一天会停滞。我们整个社会的利益要求,应当让智力上发展的、受过教育的青年人去充实农村。没有这些人,就既谈不上农村的科技进步,也谈不上农村的智力丰富的精神生活。</p>

  谁来完成这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呢首先是学校,是农村学校。当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特点时,人们通常总认为劳动教育是个重点。据说,只要从小训练农村青年在土地上劳动,农村学校的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当然,我们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缺点还不少,但是我认为,这些缺点并不是产生主要毛病的原因。当农村学校和成年人的劳动集体的智力生活不能满足青年的要求和需要的时候,农村青年是要离开或者想方设法离开农村的。</p>

  如果不提高整个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家庭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水平,那么农村学校要改进教学,提高知识质量,就简直是不可能的。</p>

  我认为,在农村学校里,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种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的气氛。应当使书籍在家庭和学校里占统治的地位。总的来说,应当使农村生活的世界成为思考、书籍、阅读、深深地尊重知识、科学和文化的王国。遗憾的是,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农庄庄员家里有电视机,有摩托车,有收音电唱两用机,但是却没有书籍或者只有很少几本书。这一切都是因为,书籍应当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思想,没有像明亮的火把一样从学校里放出光芒,没有在学校毕业生的心灵里确立起来。</p>

  不论一个农村居民从事什么工作当农艺师或拖拉机手,挤奶员或养牛员,土壤改良技师或医生,我们农村学校都应当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培养对知识的需要。我认识一个饲马员,他的个人藏书有2000册;而我认识的一个医生,他的房间里连个书架也没有,桌子上放的唯一的一本书,还是两年前从图书馆借来而未归还的。</p>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努力做到,使一个农村居民在少年时代就以自己是一个种粮食的、养牲畜的人而感到自豪,那么农村学校的最优秀的学生还是继续要离开农村的。遗憾的是,把农业劳动看成一种低人一等的,不需要什么智慧的事,这种多年形成的偏见至今仍然存在。而我们的目的,却恰恰在于使那些最聪明的、精神丰富的、对于充实的智力生活有所准备的男女青年留在农村,到大田里和畜牧场去工作。只有当思考和使用智慧的、带研究性的、被一些有意义的设想所鼓舞的劳动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的时候,这件工作才能具有牢固的科学基础。对劳动的热爱是情感和思考相结合的产儿。但是,如果没有思考,就永远不会产生情感,也就没有二者的结合,没有它们的产儿。</p>

  对许多农村学校来说,正是在这样一个领域里的教育水平太低,就是应当用思考,用科学认识的光芒来照亮普通的农业劳动。只有把土地、果园、菜园当成思考的实验室,把单调的劳动过程不是当做最终的目的,而是当做达到目的的手段,使人享受到创造性的、研究性的、试验性的劳动的欢乐,才能产生对农业劳动的热爱。即使当一个人翻地、施肥、挖粪的时候,他也可能体验到一种智力的欢乐研究者和创造者的欢乐。当一个人看到,在劳动中可以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的时候,他就能享受到这种欢乐。不管看起来多么荒谬,但这是事实:在某些农村学校里,对于揭示农业劳动的智力教育方面的工作,反而比许多城市学校里进行得更差。农村主要依赖学校,农村的文化水平有赖于农村教师的文化水平。农村学校的主要教育力量是教师,是他的精神丰富性、知识、多艺和宽阔的眼界。那种认为农村教师只要懂得田里的农活,不怕农业劳动的艰苦和困难就可以胜任的观念,是已经陈腐过时了。事实上,农村教师对青年有没有吸引力,主要是看他本人有没有一种对知识的不可熄灭的渴求精神,是不是热烈地追求书籍、科学和文化。</p>

  农村学校里有着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我认识一位叫法尔图什尼亚克的农村教师。他在一所十年制学校里教历史。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村里所有的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小孩子,看到他都肃然起敬,仰慕他那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研究过有关本国和外国历史的数千种文献资料。虽然住在农村,他通过自学掌握了9种外语。他能</p>

  ...</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