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解码孔明的成功秘诀

  第一节、解码孔明的成功秘诀

  孔明是中国人民心中崇拜的成功人士,人们对孔明的认知与崇拜源于《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孔明的成功形象。然后才有孔明的成功形象走进千家万户,千古流传。那么,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孔明的成功,有哪些秘诀呢?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孔明的成功秘诀,主要有四点。一是品牌战略;二是择木而栖;三是审时度势;四是以铜为鉴。

  下面先说第一点,品牌战略

  孔明的品牌战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品牌宣传品牌。

  要回答“用品牌宣传品牌”这个战略,先得知道孔明的品牌是什么?对于孔明的品牌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卧龙”。对!孔明的品牌是定位在“卧龙”。“卧龙”首先是“龙”。“龙”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孔明自喻为“龙”,自然是杰出的人才,再加上是条“卧龙”,这“卧龙”最少有三个意思。因为“卧”可能不为人所知;因为“卧”,总会有一天会一飞冲天;因为“卧”,更有神秘感。为什么要“卧”呢?是蓄意而“卧”,还是借“卧”而“卧”呢?抑或是自己封的,还是世人公认的。总之,人们可以随意想象,由此增加品牌的神秘性,引起人们的好奇与兴趣,这是品牌自身的潜在价值。

  为了挖掘“卧龙”这一品牌的潜在价值,孔明善于借品牌宣传品牌。

  第一个为“卧龙”这个品牌做宣传的是司马德操。司马德操当时也是伯乐级别的大腕。刘备艰难坎坷的时候,找到了司马德操,希望司马老先生为其指条光明大道。他们有段对话,其意思的是司马德操问刘备,想来你也应该是个英雄人物,为什么弄得如此狼狈?刘备说是命不好。司马德操告诉刘备,不是命运不好的问题,是你身边没有像样的人才。对这一点,刘备不认账,说他身边多的是人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这些人,武有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人,他们这些人不但忠诚而且卖力。司马德操告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皆万人敌,但可惜的是没有人摆弄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若孙乾、糜竺这些人只不过是白面书生,不是经纶济世的人才。谁是经纶济世的人才?在刘备的一再追问下,司马德操向刘备推荐了伏龙、凤雏,并说,这两人只要得到一人辅佐,你就可以安天下了。由于司马德操的推荐,刘备十分兴奋,也十分相信。他对伏龙、凤雏升起了无限的崇拜之情。当刘备一再追问伏龙、凤雏是谁时,司马德操总是笑而不答。这样,使刘备一个晚上为伏龙、凤雏的事睡不踏实。

  第二个宣传“卧龙”的人是徐庶。对于徐庶,刘备是十分崇拜的,因为徐庶在当时不但是一个称得上大腕的人物,而且帮刘备在新野打了大胜仗,赶走了曹仁。在这次战斗中,徐庶让刘备的关羽、张飞、赵云这三位万人敌摆弄得十分成功。当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掳走后,不得不离开刘备前去曹营见母亲时,向刘备推荐了“卧龙”,也就是司马德操说的“伏龙”。并强调说,如果刘备得到此人,无异于周得到吕望,汉得到张良。由于徐庶的推荐,又对孔明评价这么高。刘备十分羡慕得到孔明,希望徐庶马上把人领过来。可是,徐庶说,这个人不是随便就能招来的。你得亲自上门去请,这又添上了几分神秘。哪还有这样的道理,还有端坐在家里,不愿出来做官,非得去请不可的人。刘备有点不相信。有如此这样的人才,还躲在家里不出来做官,就问了句“此人比先生德才如何?”。徐庶告诉他“以某之比,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常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并告诉刘备,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自号“卧龙先生”。由此,刘备想起了司马德操的话,这两个大腕级别的明星都向他推荐孔明这位卧龙先生。由此,孔明还没有出场,经过名人宣传,品牌烘托,就令刘备魂牵梦绕了!

  二、择木而栖。

  当刘备知道了孔明就是司马德操向他推荐的“伏龙”时,而且就在眼前,就迫不及待的前去拜访。“凡三往,乃见”总共去了好多次,才见到孔明。

  这个“凡三往”的“三”不一定是“三”。应是概数,有去了很多次的意思。其作用是突出见孔明一面很难。为什么刘备去了多次才见到孔明呢?这是孔明品牌策略的第二个策略。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在孔明看来,这是俗套。作为像他孔明这样的非常之人,不能落入俗套。他要变“良臣择主而仕”为“良主择臣而王”。也就是说,他孔明绝不会主动去选择主人,而是在确定了主人之后,让主人择臣而王。“凡三往,乃见”,就是孔明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程序。

  刘备到底到孔明那里去了几次,我们不知道。但是,孔明安排刘备见了多少人,见了哪些人,我们知道。

  刘备到孔明哪儿,第一个见到的是博陵崔州平。在刘备面前,崔州平侃侃而谈。“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定,人不得而强之乎?”刘备听后,巴不得请崔州平出山相佐,可人家崔州平却说:“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予以回绝。一个这么有才华的人,却不愿意与他一道去做官。刘备心里着实想不明白。

  后来,刘备到了孔明那儿,见到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两人。刘备见到这两人,非常高兴,说:“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通往卧龙庄上一谈。”石广元回答说“吾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上次见到崔州平,还听过其一番说教,而这次石广元、孟公威连话都不愿意与他多说。由此,更加增添了孔明在刘备心中的神秘。

  接着见到的是孔明的弟弟诸葛均。诸葛均对刘备说,他是卧龙先生的弟弟,他们兄弟三人,老大诸葛瑾在孙权处为幕僚,孔明乃二家兄,昨日与崔州平相约,外出闲游去了。至于到哪里就很难说了,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刘备听了,一头雾水,更加平添了孔明几分侠骨仙道的神秘。

  接下来见到的是孔明的岳父黄承彦老翁,与黄承彦老翁见面的时候,其人正在驴背上吟诵孔明的《梁父吟》中的一节小诗:“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这诗,刘备不感兴趣,只是黄承彦老翁那么摇头晃脑,津津有味,似乎觉得孔明身边的人,一个个都这么高深莫测。这一次又没见到孔明,刘备郁闷地回到新野。

  经过这么多的折磨,刘备的诚意应该是可嘉的。见到这么多的人,刘备是百感交集。一是孔明身边的人,一个个都非等闲之辈。可见孔明也一定是徐庶所称道的那样,是一个难得的经纶济世之才。二是见孔明一面太难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关羽、张飞两兄弟已有不满情绪,值不值得为了一个不曾谋面似乎虚无缥缈的孔明,闹得兄弟之间不愉快。刘备转而一想,为了大业,为了他那个匡扶汉室的梦,还得去卧龙岗。这一次刘备很慎重,虔诚,不但占卦,择了黄道吉日,而且熏沐更衣,又带着关羽、张飞这两个不高兴的兄弟上路了!

  这次去,也许真的是选准了黄道吉日,做了戒斋,更衣,也许是虔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的和孔明见面了,不过还是免不了曲折。来到卧龙岗时,正赶上孔明睡午觉,为了表示虔诚,刘备没敢打扰。拱立阶下,等得张飞不耐烦了,他要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好在有关羽在旁边劝住了,孔明是醒了又睡,睡了又醒。刘备约摸在台阶下又站了一个时辰,孔明算睡足了,准备起床,起床前还有番斯文,口吟诵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我想这首诗似乎很明白,美美地睡了一觉,还美美的做了个梦,但到底是谁首先明白梦见了什么,也许只有自己知道。这草堂里睡觉还是蛮舒服的,只是窗外的太阳总是那么懒散地不愿意升起来。说人吗?亦非是人!说物吗?亦非是物!总是那么神秘兮兮的,令刘备捉摸不透。这草堂,这草堂春眠的孔明也朦朦胧胧的,亦仙亦人,使刘备油然而生一股莫名的崇拜!

  这孔明起床了,而且童子也禀告了,外面有客人。刘皇叔等待多时了!表面看孔明似乎有点着急见面,却还有一个节目没完。起床后,又要“尚容更衣”,又过了半响,“方整衣冠出迎”。这时,走到刘备面前的是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态”。让刘备见了,真是惊得五体投地。“玄德下拜”。这整个曲折艰难的过程看似无意,实是孔明有意编排的。为什么说是孔明有意编排的呢?为什么要如此作践刘备呢?理由如下:

  其一,刘备是孔明心目中的主人。这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魏略》中有这样的交代,他的好友汝南孟公威因为想念家乡要回北方谋职时,孔明就感叹:“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中国”指曹魏的中原。意思是说曹魏那里士大夫太多了,到那里去不会发挥作用,不过人家孟公威到了那里还是混得不错的。由此看出,孔明是想在南方找个主子,南方东吴那里兄长诸葛瑾已经作了孙权的幕宾,他不会去。荆州刘表,他看不上。剩下来的只有刘备了。刘备既然是他心目中的意定的主人,他为什么不去主动找刘备或留在家里等刘备呢?这就是他因为不想做择主而仕的良臣,他要让刘备做择臣而王的良主。

  其二,他从徐庶那里知道刘备要来。刘备来过后也留过字条相约。由此,他可以按照刘备的约定在家里候着。他为什么不在家里等候呢?他是要安排刘备不断地与自己身边的友人,亲人见面,继续做品牌宣传,使刘备通过对自己身边认识的人来巩固徐庶、司马德操等人称道“卧龙”是经纶济世之才的观念。把刘备训练成择臣而王的良主。

  其三,见了刘备还不急于出场,故意赖在床上不起来,是要亲自检验一下刘备的真诚。我认为这就是孔明不急于立马见刘备的理由,也亦是在考验刘备择臣而王的韧性。

  接下来的程序是孔明亲自登场表演,让刘备亲自见识“卧龙”这个品牌的含金量。

  见了孔明,刘备急于求教。“计将安出?”孔明对此,纵论天下,于是有了那篇名扬千古的《隆中对》。于是,刘备听了“隆中对”后情不自禁地曰“善”!刘备与孔明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势。刘备与孔明于是成了鱼水关系,刘备成了离不开孔明这池水的鱼,孔明彻底实现了择臣而王的品牌战略!

  三、审时度势。

  有句古话,英雄造时势。后来有人对此质疑,提出时势造英雄。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我不想辩论。我只想告诉大家,孔明信奉时势造英雄!

  孔明的成长与成名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都是借时势的推动,来抬高自己的身份。第一阶段是出山之前,这个阶段是品牌的推广阶段。第二个阶段从出山到庞统加入刘备集团之前,这个阶段是品牌发生效应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从庞统的到来到法正去世,这个阶段是品牌黯淡阶段。第四个阶段是从法正去世直至孔明去世谢幕,这个阶段是品牌黄金阶段。

  下面,我们先说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孔明做了些什么呢?就是做品牌推广工作,为了推广品牌,除了我们前面讲的两点外(品牌战略,择木而栖),孔明一刻也没闲着,结伴四处旅游。看似旅游,实际在扩大品牌推广范围。接触新的厂家,收集信息。

  再谈第二个阶段,当孔明加入刘备集团后,有了一系列的大动作。一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以《三国志》为依据,这三把火和孔明关系不大。今天我是站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来解码孔明成功秘诀的,这是两个范畴。这三把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二是赤壁之战,出使东吴,游说孙权联盟抗曹,显示了外交家的风采。三是帮助刘备建立了荆州根据地。这一连串的动作,使人们看到了卧龙品牌的价值,巩固了卧龙在刘备集团的重要地位。

  再说第三个阶段,这是孔明出山后最惨淡的阶段。这个阶段,刘备集团先后有了谋士庞统、法正,这些谋士的加入,使卧龙由前台退到了后台,使卧龙品牌暗淡无光。先是庞统的加入,刘备身边有了庞统后,刘备就开始疏远了孔明。入川时,庞统就跟着刘备,孔明留在荆州,与关羽、张飞、赵云一起留守后方,为刘备抓后勤。当庞统去世后,蜀川前线吃紧,刘备不得不叫上孔明,带上张飞、赵云等前去蜀川救急。后来又有法正来了。法正来后,又成了刘备的心腹。刘备又开始疏远孔明,刘备去打汉中,是法正跟着去的,孔明就留在家里看守。后来前方吃紧,才又不得不叫上孔明。当打下汉中后,法正飞扬跋扈,而孔明呢?被刘备安排在左将军府帮忙处理日常公务,名为丞相,实际上应该是左将军府的办公室主任。对此,孔明也安心,既不惹刘备心烦,也不管法正怎么折腾。就是有人告状到孔明这里,要孔明出面报告刘备,让刘备管管法正,孔明也是找理由回绝了。

  第四阶段,是卧龙发光发热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法正走了,刘备驾崩了,卧龙一飞冲天。蜀汉政权大小事务,咸决于亮。后主刘禅关在后宫里,派董允管得死死的。

  纵观孔明的这四个阶段,有起有落。但孔明最后却云开日出,一飞冲天,成为千古英雄。其中,最大的秘诀就是审时度势,耐得住寂寞。特别是第三阶段,刘备有了法正后,孔明被挂起来,但孔明对此又十分淡定,一不着急,二不发牢骚,工作照样干,三是不惹麻烦,高高兴兴上班,安安心心过日子。不着急是心态好,不与命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发牢骚,是能摆正位置,正确看待自己,不要以为丞相官大,丞相官再大,也是刘备给的。刘备不重视你,不用你,就是太上皇也没用。不要以为自己本事大,本事再大,刘备不用也是白搭。事已如此,说一千,道一万,唯一的方法是耐着性子等待,等待时与势的到来!

  人在失落的时候,是熬性子的时候,是比耐心的时候。在等待中煎熬,在煎熬中等待。这种等待,看不到希望,只有痛苦。痛苦会伴有烦躁,烦躁会伴有冲动,冲动会导致闯祸。这一切都处于高度紧张与忧郁不安之中,孔明有这样一段日子,过了若干年,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时来了,运转了,刘备身边的心腹一个个走了。先是庞统在落凤坡殒命,后是法正因病撒手人寰,接着是关羽败走麦城,身首两地,继而是张飞因暴燥而送命。刘备也因夷陵之败,奄奄一息,着手安排后事了。孔明终于等来了苍天为他安排的时势,在这等来的时势面前,刘备再想不用他孔明都不可能了。只有担心孔明撂挑子,耍脾气的忧虑,已没有选择的余地了。由此,我们明白了孔明信奉时势造英雄,是多么神奇的选择。时势到了,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你不想当英雄都难,你看刘备托孤孔明的表现,先是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后是抚其背,然后再做检讨:“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这一切都做完后,才进入正题,才托孤孔明,但终归是不放心。最后又是边打边摸地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接着流着眼泪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成成都之主。”孔明心里明白,这是刘备迫不得已,是在演戏,是假戏真做。孔明也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比刘备演得还投入,是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说完,磕得头直流血。见此,刘备又叮嘱在场的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又叮嘱在场的众官,“朕以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单独叮嘱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中相从至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仔细想想,刘备托孤前的叮嘱似有弦外之音,也许还有敲打孔明的意思。

  为什么要猜想这君臣二人彼此猜疑、似在演戏呢?这也不是妄加揣测。据《三国志.杨****》记载:刘备与曹操相争于汉中的时候,发来紧急文书,要求诸葛亮发兵增援,军师将军诸葛亮问杨洪怎么办,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是决定益州存亡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汉中也就没有了益州,这是发生在家门口的灾祸啊。如今对眼下发生的事,应该动员一切人力,男子应当上前线打仗,女子当在后方运输,发兵援助汉中有什么可疑的呢?正如杨洪所说的那样,这是发生在家门口的灾祸,发兵援助汉中还有什么可疑的呢?但孔明却偏偏当做疑问去咨询杨洪,难道孔明不知道援助汉中的重要性吗?这在孔明看来是投石问路。问什么路呢?试探杨洪对这件事的态度,由此试探杨洪对刘备的态度。如果杨洪态度暧昧,孔明便知道有可趁之机。如果杨洪态度鲜明说明杨洪对刘备是忠心耿耿。为什么要拿这件事去试探杨洪呢?因为杨洪是刘璋的部下,由杨洪的态度就可推测刘璋部下对刘备的态度,此事,表明了孔明的异动。由此不难推测孔明在托孤前的言行是在作秀。

  不管怎么说,孔明在等待中终于熬到了头,时来运转,不费吹灰之力地让时势造就了他这位千古英雄。当然,孔明成就千古英雄之梦,除了时势,还有他的聪明机智。孔明在机会来临的时候,相机抓住了机遇,使刘备在不放心中不得不将权力交给孔明。这里除了要有捕捉机遇的敏锐眼光外,还得有随机应变的机智。刘备的托孤有作秀的部分,其实,孔明表忠心而磕头也是一半真来一半假。这也无需怨恨、责怪刘备与孔明,人生本就是一曲戏,你进了舞台不作秀也难。只是作秀要耐得寂寞,要等待时势,该你上场时你才能上场,该你上场时你不上场,时机不等人;不该你上场时你慌张上场,这是抢戏,会弄得鸡飞蛋打。这更像今天的股市,总是慢腾腾的,如熊市,如你性急,耐不住性子,十有八九是亏损.如果你是散户、小户,你偏要打肿脸充大户,去造势,去充当造势的英雄。那么,你一定会血本无归。只要耐着性子等待,机会是有的。

  四,以铜为镜。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退。孔明的聪明,表现在以铜为镜上。到荆州以后,刘备视孔明如师,孔明初入官场,也不知官场的险恶,居然也就以老师自居。处处把刘备当做学生来教训,当猴子耍,一个主子怎么能忍受他的仆人这样不给情面的使唤呢?刘备这人有城府,把一切都装在肚子里不表现出来。后来,庞统来了。庞统是凤雏,得此人也可安天下。刘备也视之为师。但庞统这位老师心里明白,这个老师只是刘备给予的一种礼遇,从来都没有当真过。庞统一直秉承的是君臣关系。所以刘备与庞统的关系,比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融洽得多。刘备与庞统双方可以争执,庞统为了说服刘备西进是不厌其烦地进言。这在孔明那里是做不到的,所以,刘备有了庞统,就不愿和孔明打交道了。西征的时候,刘备带庞统在身边,把孔明留守家中。后来,庞统死了,来了法正。法正之于刘备的关系比孔明之于刘备的关系更融洽。法正之于刘备是怎样的关系呢?他们在战场上是过命的生死朋友,是能相互为对方挡枪拦剑的过命兄弟。《三国志.法正传》裴松之注,你要是读了会感动得流不出眼泪来,因为,眼泪都被感动闷在心里了。“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这就是法正,后来,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孔明自叹不如。有了法正,孔明几乎不被刘备看好,这在前面讲过,孔明也有所检讨,也有所收敛。大家可以去读《三国演义》,当刘备有了庞统、法正之后,孔明再也没有在荆州时对刘备那样颐指气使过。孔明的这个教训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是谁,千万不要人家树杆子您就往上爬,这样乱动、乱爬、人家抽杆子你怎么办?后来,孔明从庞统、法正那里受到启发,再也没有拿自己当老师,拿刘备当学生的师道尊严了。

  以上便是孔明的成功秘诀,孔明的成功除了有自己的成功秘诀外,人们利用典型事例炒作,抬高孔明身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孔明北伐中原就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吟咏孔明北伐中原的。那么,孔明北伐中原到底是功还是过呢?值得深思,欲知其详,请看下一节,细说北伐中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