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智术短浅 并非托词

  第四节、智术短浅,并非托词

  智术短浅,这个词是刘备见到孔明时所做的自我介绍。《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这样写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刘备这番自我介绍,可谓大实话。遂用猖獗,狼狈如此,皆因自己智术短浅,其智术短浅,并非托词,它具体表现那些方面呢?我们以刘备的经历为经,以刘备一路走走来所经历的几个典型人物为维,从五个方面作说明。

  一、在没有认识司马徽之前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不知什么叫经纶济世之才。

  司马徽,复姓,司马,名,徽。字,德操。道号,水镜先生。《三国演义》对司马徽的介绍文字不多。从仅有的文字中看,应是个岩穴之士。居住的环境是“架上堆满书卷,窗外甚栽松竹,横琴于石桥之上,清气飘然。”如此神仙般的居处,可见主人的超世脱俗。

  刘备与这位超世脱俗的高人有番对话。“水镜先生问,‘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玄德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先生曰,‘不然,盖因将军不得其人耳。’玄德曰,‘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得力。’水镜先生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也。’”什么是经纶济世之才呢?在司马徽看来,孙乾、糜竺、简雍皆儒生俗士,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经纶济世之才就是识时务者。刘备与司马徽的这番对话得出一个结论,刘备在此之前不知什么叫经纶济世之才,以为孙乾、糜竺、简雍之流就是经纶济世之才。以为文有孙乾、糜竺、简雍,武有关、张、赵云之流就可以纵横天下了,把自己遂用猖獗的狼狈处境归之于命途多蹇,没有认识到多蹇的命途不是什么命中注定了的,而是没有合适的人辅佐造成的。以为有孙乾等人的竭诚辅佐,而且颇赖得力,就可以功成名就。不知孙乾、糜竺之辈仅是白面书生耳。不知关、张、赵云尽管是万人敌。如果万人敌,没有人善用,也顶多是一个武夫而已。刘备曾感叹过,“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不足虑也。”可惜的是刘备瞧不起天下碌碌之辈的原因是自己没有立足之本,更可惜的是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立足之本,可惜加可惜的是他不明白就是有了立足之本他也守不住,他忘了他曾经有过立足之本,就是陶谦不加任何条件送给他的徐州,他为了徐州三次丢了老婆孩子,兄弟离散,自己差一点也搭上性命。他不是曾有过令许多诸侯羡慕的徐州这个立足之本吗?他不是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吗?这些人坚守徐州不也是颇赖得力吗?为什么丢了呢?他不思考这个问题,他连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立足之本都忘了,所以,他不会也不可能想起徐州为什么会弄丢了这个深层次问题,他也不可能深究这个深层次问题。因为他智术短浅,他不知什么是经纶济世之才。他以为孙乾、糜竺、简雍之辈就是经纶济世之才。他为什么以为孙乾、糜竺、简雍之辈就是经纶济世之才呢?因为他智术短浅,他没有见过超过孙乾、糜竺、简雍之辈的人才。当他从司马徽那里知道了卧龙孔明、凤雏庞统后就茶饭不思了,就做起了寻求这些人才的美梦,就开始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二、没有认识徐庶之前不知什么叫谋兵布阵之术。

  徐庶是刘备在荆州见到的第一个谋士,认识了徐庶这个谋士,刘备才开始认识到了谋士的重要性。才知道什么叫谋兵布阵。徐庶帮助刘备在樊城打了一仗,这一仗谋兵布阵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不说开始轻而易举地消灭了吕旷、吕翔二位兄弟,单说对曹仁、李典的用兵可见徐庶的文韬武略。因为吕旷、吕翔在三国时代入不了名流,打败了二吕算不得好本事,所以不说。而曹仁、李典可是三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大将,特别是曹仁既是曹操的本家,更是一位有胆有识、攻城略地的悍将,在南郡与周瑜交手也是棋逢对手。这么两位赫赫有名的悍将败得心服口服,不但是心服口服,而且从谋兵布阵中意识到刘备军中一定有能人辅佐,由此佐证了刘备在没有得到徐庶辅佐之前是不会有这样的智慧才能的。那么樊城之战使曹仁、李典深为叹服的谋略是什么呢?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樊城之战。

  打败二吕之后,徐庶就知道曹仁会为报仇而倾巢而出,有此预判后,徐庶做了相应的部署。一是让赵云驻守新野以御曹仁的进攻,二是让张飞守渡口,预歼逃亡之敌,三是让关羽去夺樊城,使敌人无家可归。

  曹仁果然如徐庶所预料的那样,倾巢反扑。两阵对圆,赵云对李典,几番下来,李典败回军中。次日,曹仁率军来犯,并作了一个八门金锁阵,被赵云打败,曹军大乱。刘备出击,曹兵大败而退,徐庶制止了刘备的乘胜追击。

  赵云打败曹仁后,徐庶料定曹仁晚上回来劫寨,二更时分,曹仁果然来了,将近寨的时候,等待曹仁的是四面大火。当曹仁知中计撤退时,赵云拥杀过来,曹仁被赵云一阵拥杀,却不急于回寨,而是慌张望北河而走,不知张飞早已受计等在这里,以逸待劳。曹军将要上船时张飞又掩杀过来,曹军仓促应战,大半淹死在水中。

  李典等众将保得曹仁渡过河面,奔至樊城,令人叫门,不知关羽趁机夺了樊城,大叫一声,我已取樊城多时矣,冲出城来,众人一见是关羽,本来就是惊弓之鸟,没有想到窝也被关羽端了,又被关羽一阵杀得七零八落。曹仁再也无心应战,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星夜奔许昌去了。这段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原来没有徐庶时,刘备用兵就是常规思维,兵来将挡,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而刘备的这个跑,不是主动撤退,而是落荒而逃。今天,将还是过去的关、张、赵云之流,徐庶将其分布在各个重要的岗位上,各自为战。对来犯之敌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因时、因地处置,利用晚上火攻,利用河道水淹。以智取胜,曹仁晚上来劫寨利用火的威力将曹仁烧得七零八落,又在其逃跑的途中利用水的威力将曹仁逃跑的士兵淹死大半。在曹仁倾巢而出时,又派关羽取了空城,当曹仁逃回樊城时,樊城已在关羽的手中了。这一切都在徐庶的掌控之中,曹仁似乎是被徐庶牵着鼻子走。由此验证了司马徽的那句话,过去的关、张、赵云之流,今天在经纶济世之才的徐庶善用下,真正成了万人敌。经此一战,刘备大开眼界,才明白了什么叫谋兵布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徐庶要离刘备而去。徐庶临走时,又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告诉刘备,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

  三、在没有认识诸葛亮之前,不知什么叫雄才大略。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于是迫不及待地问计将安出?诸葛亮胸怀世界,纵论天下,告诉刘备怎样欲信大义于天下。这便有了名满天下、流传千古的“隆中对”。

  隆中一席话,刘备恍然大悟,知道了欲信大义于天下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第一、对于曹操是不能碰的。因为曹操占尽天时与人和。天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人和是拥百万之众,连袁绍那么强大的诸侯都被曹操打败了。言下之意,你刘备要与曹操争锋自然是不会有好下场。

  第二、对于孙权,也不能与之争锋,但可以作为外援。因为孙权占有人和与地利。人和是占有江东已历三世而民附。地利是国险。要想打败曹操,必须联合孙权。以上两点是纵论天下大势。接下来的第三点是具体策略,告诉刘备革命往哪里去。

  第三、既然曹操不能碰,孙权也只能以之为援,那么,革命向哪里去?诸葛亮告诉刘备,先占荆州,后取益州。荆州发展空间大是重要的战略位置。益州民殷国富,是个养兵的好地方,而且地势险要,再加上这两个地方的统治者昏庸、暗弱,是上天赐给您的好地方。为什么要向偏僻的益州发展呢?那就是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到曹操、孙权一时还鞭长莫及的地方去。

  第四、是战略构想,以荆、益为根据地,厉兵秣马以待天下有变。一旦时机成熟,荆、益两州就是出师北伐的两个门户,由此两个门户向中原进军,天下就在手掌之中了。

  听了隆中对,刘备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识时务。天下之大,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当做安身立命的基本的。徐州虽然是个好地方,但正因为是个好地方,所以,人人都想据为己有,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自然守不住。也明白了什么叫雄才大略,胸怀天下,审时度势,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基本。

  刘备有了诸葛亮,听了隆中对,才开始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先是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了曹操,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基本,结束了逃亡生活。然后是在庞统、法正辅佐下夺得了益州,占领了汉中,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惜的是刘备在占领汉中后,有点忘乎所以,在关、张先后离他而去时忘了隆中对的忠告,对孔明等人的苦谏置若罔闻,执意兵伐东吴,最后是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留下千古遗憾。

  四、在没有认识庞统、法正之前,不知道什么叫做文韬武略。

  孔明具有雄才大略,是经天纬地之才,是杰出的战略家。庞统、法正与孔明相比是战术家。孔明虽然在隆中对中谋划进军夺取益州,那只能算作纸上谈兵。至于如何进军夺取益州没有具体方案。尽管庞统死后,孔明带着张飞、赵云到了益州,帮助刘备打下了益州,但对于夺取益州具有决定意义的人还是庞统与法正。法正早期还是益州官员,帮助刘备谋取益州应算是吃里扒外,只能是偷偷摸摸。从这个角度上讲,真正帮助刘备出谋献策夺取益州的功臣应是庞统。庞统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在两个时刻起了关键作用。

  其一、是促使刘备坚定了夺取益州的决心。《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九州春秋》有这样一段话,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这段对话告诉我们,刘备开始的思维不在乎地理的战略位置而在乎天时的战略构想,他只是想与曹操对着干,以此来突出自己,使社会承认刘备的存在,打击曹操的存在。以为每与曹反,事乃可成,认为夺取、占领益州是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他并不打算这样做,是庞统的一再劝说,刘备才下定决心,西取益州。

  其二、到了益州后,庞统促使刘备坚定了消灭刘璋、占领益州的决心。初进益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为刘备夺取益州制定了三条计策。上策是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中策是伪装回荆州,骗取刘璋手下的两员守关大将杨怀、高沛前来相送,趁机杀了这二人,夺取益州,后取涪城,再取成都。下策是退回白帝城,连夜回荆州,再慢慢做计划。并且强调说,若犹豫不决,后果难以预料。这三条计策,刘备认为上策太急,下策太慢,中策不迟不急,便纳了中策,依计而行。后来尽管庞统殒命落凤坡,但在夺取益州的两个关键时刻,都是庞统在取关键作用。

  庞统死后,法正的作用超过了诸葛亮。这一点连诸葛亮也有过感叹。在刘备执意要东伐孙权时,任何人劝说都不起作用,孔明感叹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輒危矣。法正对刘备的贡献除了帮助刘备谋划夺取益州外,更重要的是为刘备谋划夺取了汉中。《三国志﹒发正传》记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且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可以讨伐****,尊崇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战略。刘备赞同,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法正为刘备谋划汉中的计策如同庞统为刘备谋划益州的计策一样高明,他这一计策高瞻远瞩、极富文韬武略,连曹操都佩服不已,曹操感叹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我本来就知道刘备想不出这么好的计策,一定是有人教他这么做的。陈寿对法正的评价是能够成功地预见成败,能够有很多出奇的谋略。

  如果说,荆州是孔明帮助刘备赚得的,那么益州就是庞统帮助刘备谋取的,汉中就是法正帮助刘备打下的。可惜的是,庞统与法正都英年早逝。

  五、没有进益州,刘备不知什么是治官御人之道。

  刘备在进益州之前的治官御人之道,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和人睡觉。这也许是学古人的,古人有坦诚相见,抵足长谈。也许这样与人交心很赤诚。刘备与关羽、张飞一起睡觉这是天下皆知。《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刘备也与孔明一起睡过觉。孔明初到刘备那里,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关羽、张飞有一段时间对孔明不满,我怀疑是不是孔明来了以后,夺去了他们二人一起与刘备睡觉的权利而心生怨言。在此之前,刘备还和赵云一起睡过觉。那是徐州之战以后,刘备被曹操打败,逃到袁绍那里,后来,赵云也来到了刘备身边,这时刘备就与赵云睡在一起了。《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别传》记载“先主就袁绍,云见与邺。先主同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刘备和赵云一起睡觉干什么呢?是向赵云秘授机宜,让赵云暗地里招兵买马。曹雪芹说贾雨村是策划于密室,而这刘备是策划于布被之下。另外,刘备应该还和庞统、法正一起睡过觉。刘备与庞统一起入川,路途遥远、艰险,时间又长,又刚刚离开新婚的妻子,又要谋划西川大计。时间长是有一起睡觉的机会,离开新婚妻子是有一起睡觉的理由,又要谋划西川大计有一起睡觉的必要,所以,我认为刘备和庞统一起睡过觉。再加上他们两人一起喝酒,酒都喝到胡言乱语的程度了,难道就没有一起睡过觉吗?再加上他们两人后来的关系好到一个人的份上了,应该是在一起睡过觉的。只是找不到这方面的记载,只能算作我的胡言乱语罢了。再就是刘备极有可能与法正一起睡过觉,因为他对法正太好了。以致有人告状,说法正这个人人品不好,而且罪行很大,法正还曾经杀死几个说他坏话的人,对于如此大的罪行,刘备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人告到诸葛亮那里,希望诸葛亮出面干预这件事情,诸葛亮知道刘备非常宠爱法正,说了也是白搭。不但没有出面干预这件事情,反而劝告告状的人息事宁人。由此猜测,刘备也一定和法正睡过觉,只是找不到证据,也只能算是我的妄加揣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刘备和谁好、相信谁、依靠谁,是一定要和谁睡觉的。你看他和关羽、张飞好,就长期睡在一起。后来和孔明好,就和孔明睡在一起。后来和赵云好,就和赵云睡在一起。至于后来有没有和庞统、法正睡在一起,也许是后来事情做大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就真的没有和他们两人一起睡过觉了。

  其次,刘备的用人缺陷是以貌取人。庞统初来咋到时,因其长相不好,刘备看不上眼,只给了其一个耒阳县的县令的差事。只是后来有孔明、鲁肃的推荐,才开始重用庞统,以后知道庞统是个有才干的人才带着庞统去了西川。

  其三、刘备用人的缺陷还有点先入为主,设定固定框框。对待许靖就是这样。许靖原为刘璋的蜀郡太守,刘备围攻成都时,许靖打算越城投降,被人察觉,没有成功。后来刘备打下成都,刘备认为许靖有过投降的打算,认为其不忠不义,不打算用许靖,是法正劝说,告诉刘备“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于是乃厚待靖。其实,许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按《三国志﹒许靖传》记载,许靖应该是个德才兼备的人。许靖在交州时,当时同在交州的袁徽就这样评价许靖,说许靖才能过人,品质优异,有智有谋。后来,在刘备那里,刘备为汉中王时,封许靖为太傅。刘备做了皇帝,封许靖为司徒。连诸葛亮见了许靖都行拜服之礼。由此可见,许靖应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其四、刘备用人的缺陷有点强人所难。对待刘巴就是如此。刘巴这个人是一心向往曹操的。刘巴是零陵人,刘表统治荆州时多次征召刘巴出来做官,刘巴都不接受。后来荆州被曹操占领了,多数人都跟刘备跑了,而刘巴却跟随曹操跑到了北方。后来曹操派刘巴出使长沙、零陵、桂阳,又赶上刘备攻占这三郡,刘巴无法回到北方曹操那里,只好向南跑到了交趾那里,后来又从交趾来到益州刘璋那里,后来又遇上益州被刘备占领,终于无路可逃。从这个经历中可以看出,刘巴是不愿意与刘备为伍的。这从《三国志﹒刘巴传》裴松之注《零陵先贤传》中可以看出,为了留住刘巴,刘备的三弟张飞也学着刘备的样子,和刘巴睡觉。可是,刘巴看不上张飞,连话都不与张飞说。张飞非常生气。诸葛亮知道了这件事,就劝导刘巴说,张飞是个实诚的武人,敬慕你。潜台词就是你刘巴也太过分了。刘备为了成就大事也迫切需要得到文武干才的辅佐,您一向有高尚的品德,但也应该稍稍收敛些。潜台词是您不要太瞧不起人。刘巴听了不以为然,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耶?这个意思很清楚,张飞只是一个兵子,他瞧不上,刘备也不是四海英雄,他也不想做他的部下。刘备听了这话很生气,气愤地说,我想平定天下,而刘巴专门捣乱,其一心想回到北方曹操那里,只不过是借此路过罢了。哪里想帮我成就大事?这句话的意思说明刘备看清了刘巴的真实目的。但是,刘备尽管知道刘巴不会忠心辅佐他,他还是不甘心,最后放出狠话说,刘巴这个人确实有真本事,如果到我这里来,我会重用他,如果不到我这里,“非孤者难独任也”。这个意思就十分明确了,除了到我刘备这里来,不然,那里也去不成。后来刘巴还是到刘备那里去做官了,不过,很谨慎。《三国志﹒刘巴传》是这样交代的,“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亲,惧见猜疑,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刘巴自身清廉俭朴,不置办家产,又以为自己是后来投降而不是很早就跟随刘备的老部下,害怕被猜忌怀疑,因此,总是恭敬顺从,不出头,没有私交,若不是公事不发表意见。大概智者都如此这样,曹魏有个贾诩也如刘巴一样,谨小慎微。

  拿刘备的用人之道与曹操比最少有三个方面不如曹操。一是胸怀不及曹操。曹操是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莫说丑陋,只要是人才莫说投降过来的,就是连杀子仇人都能宽容。二是境界不及曹操。刘备说过,“欲成大事者,以人为本”。刘备这个人就是跟随他逃难的百姓,当然,广大人民是立国之本,但是要成大事,必须要有本事的人来领导这立国之本的广大人民。而曹操的人才观是“吾任用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我任用天下的才智与力量,以道义与智慧去指挥他们,没有不可以办成的事。打个比方刘备之于曹操如同韩信之于刘邦。韩信是将兵,多多益善。刘邦是将将,只要几十百把号人就可以了。三是在人才管理上,刘备不及曹操。曹操是注重立法,规范管理。刘备是与人睡觉,情感笼络。曹操是尊重个人意愿,来去自由。刘备是有点强人所难。

  以上是发生在刘备身上的故事,以司马徽、徐庶、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五人为镜子,照出了刘备曾经的智术短浅。但反过来说,这五人也是刘备的老师、启蒙老师,这五位老师矫正了刘备的不足,使刘备一步步走向成熟,最终成就了刘备偏霸一隅的皇业。但终究是才能不及曹操,只能做一个国土狭小的皇帝。也许是刘备躲在闭塞的益州,狭小的天地,使刘备变得狭小,眼光狭小、胸怀狭小。尽管做了皇帝,但一生也活得很憋屈,刘备的憋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如有兴趣,请听下一章,刘备的四大悲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