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章会员

  第二天上午,打扫完书店卫生之后,两位老板把员工召集到一块,关月芬说道:“咱们书店是刚开业,处于试营业阶段,前期工作主要放在宣传这一块。”

  接下来,顾斌安排任务,拿出手绘地图,详细告知了周边居民区的情况,然后分别安排我们去张贴宣传单。

  我们四人每人手拎一个纸袋,袋里是一摞红色宣传单和一瓶胶水,走进一个小区后,四人分头行动。我独自一人在破旧的单元楼下转悠,看到楼门口没人就抽出一张宣传单,涂上胶水,贴到墙上,然后快速转移至另一处张贴。

  开始,我像个地下党员,偷偷摸摸地做宣传,张贴大字报。路遇居民,就主动出击做动员。一个中年人走来,询问:“你是卖什么药的?”

  我递给他一张宣传单,说:“我不是卖狗皮膏药的,我们新开了一家书店,了解一下吧!”

  我转身离开,继续张贴,所到之处,该贴的地方全被我贴了,至于它的宣传成效,我则持观望态度。

  我走到紧邻的小区,方萍工作很负责,正在大门口热情地发着传单,每发一张即以自信的口吻说上一句“新开的书店,在**路上,欢迎有时间过去看看!”

  我和方萍打了个照面,独自去另一区域贴宣传单了。在一个楼间,我遇到彭英英,她穿一件连体的大号牛仔装,浓密头发长至腰际,和服饰不太搭,看起来有些累赘,我暗笑她不会穿衣服。

  她的额头渗着汗珠,脸色透红,看起来不太轻松。她询问我的张贴情况。

  我指着自己走过的路段,说:“那边的单元基本上都贴上了!”

  彭英英带着幽怨的眼神说:“不过,我看着人们好像对这不大感兴趣啊!”

  我深以为然,发了点牢骚,然后互留了电话,各自接着工作。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每天上午依旧出去发传单,这占去整个上班时间的大半,只有下午才得以在店内工作。中午之时,我们还要分派两人在路口遍发传单,一人拿一沓宣传单,见路人走过就顺手递去,说:“我们新开的书店,在哪哪,有时间过去看看!”

  通过来往的大人小孩的接传单的表情,我就能大致揣度出他们对待书的态度。透过观察,我意识到读书人所占比例甚小,没钱的人忙着挣钱,有钱的人忙着赚更多的钱,他们是没时间看书呢,还是不愿看书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有些苦闷,本来是为了方便阅读才来的书店,谁知却要反复做这样的宣传工作,这种重复的工作让我萎靡不振。与同事关系还很和睦,通过一周的相处,我大概了解她们对书的喜好和欣赏水平。就目前的处境来说,工作给我带来了小小乐趣不足以抵押它的乏味,我对书店的人和大多数的书都没有什么好留恋的。

  我打电话询问刘储的归期,刘储得意地告诉我新交了女朋友,每天跟她如胶似漆,不忍别离。他得知我去了书店工作,开始询问:“书店有几个员工?”

  “加上我有四个——就我一个男的。”

  “女的有漂亮的吗?”

  “没有,基本都是不懂文学的人。”我肯定地论断,然后补充了一句,“还都是大学生。”

  “那就给你六百块钱,又没有漂亮的女员工,干着有什么劲啊!”

  “闲着也是闲着,我先看几天书再说。”我无事可做,在书店看书便利且能顺便考察各

  类图书的销售情况。至于工资,要求极低,够生活费就可以了。

  刘储对我的工作颇有微词,“你想开书店吗?”

  “原来想开,现在打消这个念头了,正版书不好做,利润太低!”

  “那做盗版书呢?”

  “我调查过了,现在咱们这儿的盗版书形不成规模,而且有一定的风险,还只能走地摊形式,还不稳定!”

  不可否认,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慢慢改变,电子书让盗版书正版书都受到了冲击,加之网络书店的低价冲击,书店的生意颇为冷清,和水果店的红火形成鲜明对比,不远处的棋牌室更是异常火爆,出入那里的人唯恐沾染了书(输)的气息,一般都绕着书店走。或许,对于某些人而言,一个苹果和一副麻将的价值远远大于一本图书。

  我们除了发传单没有其他方式宣传,成效很低,客流量一直很少。这为我们店员提供了交流和看书的机会,守着一屋子的书,没有顾客,总不能傻站着吧,多浪费时间。

  书店的氛围甚好,有古典音乐萦绕耳畔,有现代小说陪伴。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下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实在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同事们都很好学,互不干扰,各自独立阅读,彭英英手托一本《会有天使替我爱你》。

  我笑了笑,不以为然。这个书名真是惹人厌,爱是自私的,是难以替代的,有谁会大方到把自己的爱拱手送人呢?再说了,爱不是银行存款,不能转账。

  书架上的此类青春小说不少,装帧漂亮,搞得很有童话色彩。遍览封面,我连打开扫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只好翻看杂志,图文并茂的书比较赏心悦目。

  方萍在书架前走来走去,我问道:“干嘛呢你?”

  “我在看,我想要看本什么书。”

  “看你想看的。”

  “我不知道想看什么书?”

  “那我给你推荐一本,你想看哪方面的?”

  “心理方面的。”

  我抽出一本《女心理师》,说:“这本书还行,你可以看看。”

  方萍拿过,翻看两页,“这么厚!我不喜欢看长篇小说,沉不下心。”

  “那说明书写的不够好。”

  “不是,是我的耐性不够,拿起一本书,却看不进去。”

  “那就看自己感兴趣的啊!这么多书,而且每天都会不断有新书出版,就得有选择性的去看,看不下去就换,总有一款适合你。”我拿过一本《爆笑SHOW》,“看这本吧,里边的图片特别好玩。”

  傍晚时分,情侣老板驾车到来。我们停止翻阅,纷纷做出整理图书的忙碌状态。关月芬在书店巡视一圈,然后询问销售情况。

  开业以来,客流量总上不去,一天都卖不出去几本书。老板一般都不会让员工在上班时间闲着,不管手头有没有要做的工作。

  关月芬知道我对图书有一定的了解,交给我一份书店营运手册,让我总结一下要点,试着为同事们讲解。我细读一遍,不懂之处详问了关月芬。

  等到我领会了基本要义之后,关月芬让我做图书知识和陈列规则的培训,她召集大家,说:“咱们既然在书店工作,那么首先就要对书有所了解,知道书店都卖哪些书,对书不了解怎么向顾客介绍推荐?还有图书的陈列原则,陈列不是简单的罗列,平铺还是直立,这得需要详细的分类,下面,让陈平给大伙介绍一下图书的大体情况。”

  我拿过一本书,翻看版权页,对出版社,书号,版次,印张作了说明。然后,我开始移动脚步,按顺序对书架上陈列的书做介绍。我被三个女同事簇拥,俨然一副热心领导指导工作的祥和派头,我由内而外,首先在经管类图书前驻足,“我对经济管理类的图书也不了解,没看过几本。曾有人告诫过我,要多看经济学,他说不懂经济就不懂当前的这个社会,我觉得很有道理。我建议咱们大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起学习,互帮互助,共同……那个……进步!”

  说到这里,我自己首先就笑了,我是第一次用这样的词汇,搞得很像套话,险些把真诚都变为假意了。

  彭英英忍俊不禁,眼里都带着笑意,“以后陈老师要多多指教我们哦!”

  “陈老师很忙,在考教师资格证呢!”

  方萍没有在意我的调笑,她拿过一本《21岁做总裁》,说:“我挺喜欢看这样的书。”

  我直言:“我高中时爱看这类励志类的书,现在是没兴趣了。有时候鸡汤喝多了就想吃点菠菜。”

  方萍说:“你可以学做菜,那边有菜谱。”

  彭英英指着一本书的封面说:“郎咸平是谁啊?”

  “一个香港的经济学家。”我坦白道:“我对他也不了解!”

  对于不了解的东西没有发言权,我们几乎忽略了这些经济类的书,都没有发言,因为谁都不是很了解。

  “这些青春类的书,英英看得比我多,比我有发言权。”走过青春小说类专架时,我转头看彭英英,“你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彭英英笑着说,“我也是瞎看,你让我说我也说不出什么来。”

  “那你说说读书心得也行!”

  “呵呵,那得看具体是哪一本书!”彭英英笑着对我说,“回头我给你一个人说,现在就不说了!”

  “呵呵,我等着呢啊!”接着,我继续说书,花费了一些口舌对现有的熟悉的书做了详尽解说,最后我怕哪里说得不妥,说:“这些都是我个人对这本营运手册的看法,我也只能尽量给这些书一个客观的说明。”

  方萍问:“那你是怎样判断一本书是不是一本好书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对于不同类型的书要具体而定,你比如说科普或医学书,那它最重要一点是科学、公正;对于文学书,那最重要的就是文笔和故事了。这个得拿到具体书之后才能做出判断,就跟某个人似的,大多数人都喜欢他,可总会有人不喜欢他。”说完,我看了彭英英一眼。

  彭英英一愣,说:“你看我干吗?我是那样的人么?”

  我笑了,转身把问题抛给了方萍,“方萍你说英英是吗?”

  方萍嗔道,“我们的英英当然不是了!”

  我转移回注意力,接着说:“我个人的判断是:首先看它的作者,封面设计,出版社,当然最主要的是看它的内容,就像一个人一样,最主要的是要看他的内在品质。”

  彭英英撅起小嘴:“说重点,不要乱作比喻!”

  “比喻只是一种形象的修辞方法,它的目的是让人在对比中找到相通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出它的本质。”

  彭英英的一双大眼睛看着我,说:“听起来,你很有文学修养啊!”

  “上学时我也是个文学青年哎!”

  “现在呢?”

  “现在我想做一个文学导师。”

  “那,陈导师,我问你,当你明知道一本书是好书却看不下去,那怎么办?”

  我也没有好的答案,只有说:“有些好书看不进去确实很可惜,就像看见了一个锦囊却打不开一样。好多哲学书我也看不下去,没办法,只能多看几次,如果你实在看不下去也不要勉强自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