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章 空间的物质构想

  另一个让我脑浆快要崩裂的就是基础物理学。想要把所有事物归类成物质,基础物理学是不能不说的一部分,我也只能本着“点到为止”的原则来讲述。

  在思考这些问题前,要明确两种不同的思考角度,一种是生物角度,一种是非生物角度。某种程度上说非生物角度完全没有探讨的意义,只是迫于无奈才提出与之相关的事项,作为一种对比参照,以便让人更容易理解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总的来说,我把空间、时间、运动、速度、质量、数字、颜色、长度等物质统称为“基础抽象物质”,我所提出的基础抽象物质是指:代表着大等级物质的一种基础属性,自身的实体形式呈现原子状态存在于人的记忆细胞内,这类物质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失去意义。

  基础抽象物质是“纯物质世界”理念里最基本的一类物质之一,是人的一种脑部印象,一般性物质是由基础抽象物质构建成的一种脑部印象,从生物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物质会因为人类的消失而消失。从非生物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物质都固然存在(变得毫无意义)。

  这听起来很矛盾,怎样理解这句话呢?通俗的将讲,一切的物质概念都是由人想出来,并用于理解和传递信息,人类一旦灭亡,所谓的空间、数字、空气、水、苹果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将消失,这种消失不是它们本体消失,消失是因为人脑的消失而导致“物质”这种概念从此消失。你说空间、时间、速度对一个死去的人来说有什么意义?没有任何意义。

  很难直白的表述我这种即“消失”又“存在”观念,这需要你对“生物”和“非生物”这两种角度有深刻的认识,具体还是需要你慢慢去疏通。我想阐明的观点是基础抽象物质也具有物质性,它依托于人脑而存在,它们也处于有限状态。比如说数字,从生物的角度看待,因为人脑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即便人一辈子一刻不停的想数字,他的寿命决定了它能想到的数字是有限的,根据物质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人类”这种运动形态终究会转化成成其它的运动形态,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人能想到的数字加起来也是有限的,也就说明“数字是有限的”。

  扩展开说明所有的“基础抽象物质”都是有限的,人的脑容量决定了人类能想到的空间有多大、时间有多长等等。这些都是从生物的角度提出的观念,但在研究基础物理学时,偶尔必须考虑非生物的角度,比如从非生物的角度,如何看待物质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物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两种相互矛盾但又同时存在的事实,“有限性”在于我们平时接触的物质都是有限的,“无限性”在于我们无法想明白宇宙的边缘物质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显然这个问题跟基础抽象物质里“空间”这种物质密切相关,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翻阅了不少资料,但并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理论,几乎没有物理学家把“空间”看成是一种物质。他们把“空间”当作是一种“无”,什么都不存在的一种状态,但又认同空间可以发生扭曲。“无”这种状态怎么会有“扭曲”这种属性?这是在搞笑嘛!

  看了无数理论后我决定还是少读此方面的论述比较好,越看越糊涂,还是我自己想。我认为空间之所以发生扭曲就是因为空间是一种物质,它具有物质的属性,宇宙中并不存在“无”这种状态。

  由此又引发了一个终极难题,物质是处于粒子状态还是连续状态?从量子学的角度看,空间是一种“无”的状态,空间不属于物质,物质呈现粒子状态,存在于空间内。从运动和时间的连续性看,空间不存在“无”的状态,空间属于物质,空间是一种连续状态,空间物质组合形成大体积物质……

  为了完善纯物质理念的理论,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三大问题:1、世界上是否有最大物质和最小物质?2、宇宙内的物质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3、空间是粒子状态还是连续状态?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长期以来也是相互矛盾但又各自成立的两个学派,我提出的光的“螺旋柱体论”很好的融合了两个学派长久以来的所有实验现象。光的“螺旋柱体论”对我在上述问题的思索上给予一定的启发,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模式——循环。

  儿时在一本奇闻怪录书上看到过,有种人的的眼睛天生就有放大镜的功能,可以看见许多一般人不易发现的物质,在一张32K纸上可以清楚写出数万字,很神奇。不过这种人看不成电视,看见的电视频幕由一堆由“红、绿、蓝”小方块组成,我之后拿放大镜对着家里电视看了看,果然看不见图像,密密麻麻全是红、绿、蓝三种小色块。学习光学后我才知道“三基色”这种概括,红、绿、蓝三种光按一定比例排列在一起,可以在人的视觉效果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人远远的看去就构成色彩斑斓的图片和视频。这让我意识到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

  随着对微小粒子的思考加深,我意识到当物质小到一定程度,在它身上将失去一些基础属性,比如电子和光子本身并没有“颜色”这一属性,“颜色”这种属性只存在于原子以及原子级以上的物质身上,力子比能量子小,所以力子本身也不具有“能量”这一属性……

  紧接着意识到“超感知世界”的真实存在,长久以来各种乱七八糟的推断和听闻凝聚在一起,我对“空间”这一概念有了一个较满意认识,我想到的“空间的物质模型”基本如下:

  当物质小到一定程度,或者大到一定程度,到达一种人类无法认知的极限,物质将失去“大小”这一属性,此时基础物质密密麻麻的布满宇宙。基础物质的类型可能有2到5种,它们各自独立,却又以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状态互为一体,处于一种粘稠状态,构成空间。空间是物质的一种统一体,它没有“大小”的概念,因此也就没有“有限”或者“无限”这种说法,空间本身处于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循环状态。

  基础空间是粒子性和连续性共存的一种状态,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概念?我一直在生活中寻找一种实例来理解它……在大学期间,有一次我坐在一女孩对面吃饭。老实说我有点喜欢她,不过不好意思一直盯着她看,就把视线往下移,看见她脖子上戴了一条很精美的项链,我从没有如此关注过一条项链,估计当时是爱屋及乌心理在作祟,对她所戴项链观察的比较细致,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项链就是一种粒子性和连续性共存的物质!

  项链的每个环各自独立,但每个环与每个环之间又紧密相扣,实际是无法分割一个整体。“项链模式”证明粒子性和连续性是可以同时存在与一个物质上,也就可以说明我所推断出的“空间的物质构想”可以成立。

  基础物质的排列组合,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到达光子级也上的角度才明显被人体机制感知到。我们人类所有能够感知的事物经过无数的分解,最终得到的都是基础物质。

  “空间”由基础物质构成,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没法依靠其它的“基础抽象物质”解释它,它自身可能并没有运动、时间、力、大小、质量等等基础属性。它太过于抽象,我很难用现有的词汇描述“空间”这种物质,过多的描述只会画蛇添足。

  对此我只能在你对“空间”的认识上起到一个开导、疏通的作用,对“空间”的真正认识只能存在于人的潜意识里,无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或语言阐述!希望对你有所启迪。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