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常香玉:现代豫剧宗师

  导读:常香玉大师是我国目前唯一被国务院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文艺工作者,

  其“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雅俗共赏。她一生实践“戏比天大”的座右铭,视艺术为生命,是豫剧界一位领军人物。

  常香玉:现代豫剧宗师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原名张妙玲,中共党员,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

  山东菏泽音乐学院(原齐鲁音乐学校)名誉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一生荣耀的常香玉,从9岁起便随父亲张福仙开始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10岁登台,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但不幸的是正准备在豫剧唱腔上有所突破的常香玉,后来因为生病而不能再演武戏,致使她在青衣、花旦方面孤注一掷进行探索和表演。在日寇侵华期间,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开创出豫剧唱腔改革的先河。

  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坦克的号召后,全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捐献武器运动潮流,各行各界的人士都积极投身于捐献活动。常香玉知道后就同丈夫商量要为国家捐赠一架飞机。常香玉和她领导的\"香玉剧社\"决心到全国一些大城市巡回义演,用演出的收入为志愿军购买一架战斗机,常香玉也卖掉了自己的一部卡车,拿出多年的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资金,因此有“爱国艺人”之誉。

  为了不影响到外地演出,常香玉把自己的3个孩子(大的不足7岁,小的刚刚3岁)全都送进托儿所。而朝鲜战争时期,常香玉还带领整个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兵进行慰问演出,受到了官兵的好评。

  1982年,17岁的陈百玲因出演《花木兰》一夜成名。

  常香玉夫妇发现陈百玲是一个唱豫剧的好苗子,于是要为陈百玲正式改名为“小香玉”,可是当时的陈百玲却十分不愿意:“我可不高兴了,我觉得陈百玲已经成名了,小香玉又没姓这叫什么呀?”当时郑州市市委书记出面做工作。使得陈百玲最后还是接受了“小香玉”这个艺名,成为大师的亲传弟子。

  改名“小香玉”后,常香玉为了更好地教导培训,就跟陈百玲家人商量,把她接到自己家来住着。 大师口传身授,可那时候的小香玉却收不住心。“她不行,她到那儿她呆不住。她夜里跳墙跑两回,夜里跳墙走了。”但大师并没有放弃,这么好的苗子,她急切的希望能够继承她的演艺事业。对孙女的每部戏,常香玉都会提意见。在大师的密切指导下,随着《白蛇传》、《五女拜寿》等一系列优秀剧目的推出,小香玉的名气越来越大,演艺事业如日中天。

  1994年,小香玉把自己的几十万积蓄拿出来,在山西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希望艺术学校,第一批招收的是全免费的穷孩子。常香玉非常支持,资金不够,就让儿子嘉康帮助筹集,她说小香玉是个主演,红花还要绿叶来衬,戏曲舞台是个整体艺术,需要一群拱托她的人。常香玉特别希望小香玉的学校能像当年香玉剧社一样,办成一个豫剧基地,培养一批人,成个小气候。

  2008年11月30日,河南省常香玉基金会在省人民会堂成立,省委、省政府及中国文联等单位致信祝贺。常香玉基金会由原副省长李志斌担任名誉理事长,新成立的常香玉基金会将发扬常香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戏剧艺术的崇高精神,募集资金开展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代戏剧艺术,等公益活动。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逝世,同年7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决定》,追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