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黑心工厂

  在一个大约三百平米的车间里,有两条流水生产线,五十多名工人坐在自己的工位上,负责属于自己工位的工作,一刻不停的忙碌着。

  他们象蚂蚁一样刻苦耐劳的精神,真的令人敬佩。对于那些生活优渥的人来说,能够承受住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是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有时候,“勤劳”看上去就是一个贬义词,但凡条件好一点,没人愿意如此受苦一般的“勤劳”。

  林敏也在其中,穿着和其他工人统一的工作制服,坐在新手工位上。因为她刚刚昨天才进厂。

  林敏已经身无分文,足足在街头露宿了三天,也饿了三天。她必须放下尊严,放下骄傲,放下幻想,去挣一口饭吃。

  她之前也应聘上几个地方,不幸都是踩了坑上了当。辛辛苦苦给人干了活,却又拿不到钱。拿不到钱就是拿不到钱,她孤身在外,势单力薄,这种事根本没人帮她申冤。

  这一次,她应聘了这家小型电子工厂,没有太多要求,能干活就行。没有要求,当然也表示,没有什么好的待遇。毕竟“待遇”是和“要求”相互对应的。

  待遇真的很低很低,包吃住每月工薪只有八百元,真的连扫大街的都不如了。但是林敏没得选择,留在这里,至少还有一口饭吃。

  待遇虽然低,工作制度却是异常的苛严。让你一下子仿佛进入到奴隶制社会。

  这里工人的劳动强度跟待遇是很不相称的,理论上没有人会自愿在这样的地方工作。不过事实上,每天一波一波的人离职走人,照样一波又一波的人跑过来应聘上当。

  确实是,求职找工作的人太多了,竞争激烈啊。

  连如此低端的工作,都被大家这么抢。可见好一些的工作,是多么的难得了。

  怪不得工作这么难找,真不知道是工作太少,还是人太多。林敏心里想。

  这里的工作真的很辛苦,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一整天坐在工位上,除了吃饭上厕所,不能动弹。

  到了这里,“人”的属性基本都退化消失了,全都变成了机器的属性。你象机器一样的活着,也会象机器一样的死亡。

  让林敏感慨的是,车间五十多名工人,每天就是那么默默无声的拼命工作着。

  他们仍然在力所能及的拼命多挣一分钱,让自己的生活变好起来。好一点点算一点点。

  那个一脸病态的女人,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还在上中学。她只想每天多挣一分钱,给孩子们买几件好衣裳。

  那个瘦得猴子一样的女人,是个单亲妈妈,儿子刚刚考上大学,她需要多挣一分钱,付清儿子大学的费用。

  那个高个子男人,已经三十九岁了,爱上了本厂的一名女职工。他只想多挣一分钱,能够风风光光的把胖胖的女朋友娶回家。

  还有那个快五十岁的男人,他离婚寡居,只想多挣一分钱,治好疾病缠身的老父亲。

  还有那个不到三十岁的美丽女人,家里还留着一个不到五岁的儿子,让年迈的爷爷和奶奶照顾。她只想多挣一分钱,给儿子多买一些好吃的。她要很久才有机会给儿子打一个电话,听一听儿子的声音。打完电话,就蒙在被窝里大哭一场。

  还有那个差几个月才十八岁的小男孩,中学没毕业。他只想多挣一分钱,给自己买一台梦寐以求的电脑。他的梦想是,当一个网络作家,专门写武侠小说。他下班后,就会跑去旧书摊那里,捧着比《辞海》还厚的武侠小说,忘我阅读。

  还有那个有点智力障碍的年轻女孩,她的理想就更大了。她只想多挣一分钱,把乡下家里那栋破旧的土砖房,翻修成二层小楼房。

  想要多挣一分钟,就必须多付出一份的劳动。

  这个工厂采用的是,基本工资加计件工资,理论上是“多劳多得”。但其实“计件”就是一个极限挑战。

  完成基本工资的任务,已经很辛苦了。再要完成基本任务之外的额外任务,才有额外的计件奖励。说难听一点,这就是变相的压榨劳动力。

  可怜工人们为了那碎银几两,一点都不在乎“压榨”不“压榨”,他们只想多拿一分钱。

  他们每天都把人体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挤出自己的每一点力量,每一点智慧,每一份技巧,每一个妙思。尽力让额外的任务完成得更多一些,也让自己的报酬更丰厚一些。

  他们非常乐意加班、喜欢加班。似乎辛苦和劳累,才是充实他们心灵的法宝。

  当然,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对于那些有更高追求的人来说,困在这样的地方,是感觉不到什么工作的光荣和快乐的,他们大概只有两种心情,一种是绝望无比,另一种是无比绝望。

  林敏第一天工作,十个手指就全磨出了血泡。第二天血泡破裂,疼痛不已,然而工作不可以停。

  如此泥潭沼泽一般可怕的生活,倒也激起了林敏的斗志。不可以在这样的地方一直沉沦下去,我要朝着更有价值的人生奋斗,我不可以放弃我的音乐理想。

  尽管工作辛苦,她每天晚上十点下班后,还会挤出片刻时间,坐在集体宿舍的床上,努力写作歌曲。她身边没有任何乐器,只好拿筷子敲打碗盆来试音。就算只有筷子和碗盆,也能敲打出优美的旋律。

  同宿舍的工友们,都对她充满好奇和疑惑。

  她们发现,这个长相奇特的女孩子是个很有知识文化的人。一个有知识文化的人,怎么会跑到这种工厂来工作呢?要知道,这里汇集的,都是因为没知识没文化,没本事去别的地方的人,才不得不在这里辛苦谋生。

  有人就说林敏是在装蒜,装出很有文化的样子,显得她和别人不一样。

  林敏这种与环境格格不入的行为,终于传到了老板耳朵里。老板见多识广,对此十分重视。

  老板就叫主管特别注意林敏,对她多加试探和打听。

  原来,老板怀疑林敏是什么“卧底记者”,假冒工人,深入工厂来调查工厂内幕。晚上写写画画,很可能是在整理工厂的不良材料,然后上报去某某部门。

  有那么一阵,从主管到拉长,都对林敏非常客气,即使她不小心犯点错,也对她格外包容。不会象别的工人那样,遭受严厉处罚。

  他们最后发现,林敏确实不是“记者”,就是一个普通“打工妹”,这才松了一口气。

  林敏一晃在这里干了三个月,觉得呆下去真的是浪费生命,决定要辞工离开。

  可是工厂不愿意放人。

  足足跟主管磨了两小时,还被主管借机扣掉一部分工钱,才放林敏离职走人。

  有人说,他们这样的工厂就是“黑心工厂”,总有一天,自取灭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