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华夏生物研发中心

  天之宇,地之心,何处觅,来路寻。

  灵之魂,人本性,命运之羁绊,逃避皆枉然。

  地球公元1983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生物计算机的概念,因为其高处理,高存储,高运行,高稳定,低功耗,防电磁的特性。

  地球各国都投入巨资,聚拢高级技术资源研发。

  然而,50多年中,只研发出可以打字的生物计算器,距离生物计算机的大门,看似一道门,但卡在门口,100多年过去了一无进展。

  难点:生物计算机的信息转换,即人机互动,说通俗一点就是如何输入信息,如何提取信息并加以显示出来,即生物与半导体对接。

  生物dna运算以波的形态处理,如何转换为光信息输出,成为瓶颈难点。

  时间回溯:2083年,生物计算机的研究停滞不前,依然一无进展,似乎已经没有前路。

  中国华夏生物运算研究中心。

  一个刚刚入秋的日子。好多年都没有下过这不断头的秋雨了,秋天刚至,就连续地下了四天,雨不大,但是却一直没有停过,可谓秋雨连绵,愁人断肠。

  整个研究中心的人,心情原本就阴沉沉的,这雨,让所有人的心情,加上了几分寒意。

  上午八点三十,三楼大会议室,10米椭圆桌周围,坐了大概一半人,正中间主要人物还没有到,人都已经满脸愁苦,没精打采地坐着,因为,这就是一个宣布研究中心解散,关门的告别会。

  好多人不堪这种场面,来都不来了,其实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有门路的人,早就辞职离去了。今天依然坐在这里的,都是把之当作毕生的事业,无法舍弃的人。

  九点,会议室门开了,走进一位看上去60多岁的男人,虽然很有气度,但也是一脸颓废的样子。

  进来大家都站起来迎接:“贺总好”。叫贺总的男人用手势示意大家都坐下,自己也坐在最前的主导位置上。

  “大家好,今天能来这么多人,我已经很意外了,能够来参加告别会的人,说明都是有始有终的人,也是把这个项目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人。

  我们不要过于悲酸了,我们是全世界战斗在这个项目上的,最后一支队伍,我们虽然失败了,但是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世人,生物计算技术,通过无数人的努力,证明了其不能成为大型计算机运行的一个事实,这才是尊重科学的态度。”

  他看了在场的人一眼,满是颓废很败落的情绪,他在来的路上,自己想好了,一定要把大家的情绪带出这个阴霾。

  但是,就在刚才那一眼,突然被大家的情绪感染,自己也没有了再说下去的勇气。

  于是他颓废地站起来,努力地说道:

  “话多不多说了,我们就此告别,大家各奔东西,期望那天,能再遇见各位,我先行一步了。”

  他走后,人们陆陆续续的也走了,会议室,还有一个人,一个40多岁的男人,他最后一个站起来,一边走,一边看着四周,整个大楼,已经空无一人,听说下一个月,这栋楼就归另一个单位所有了。

  他叫王建,从大学,到博士导师,一直就是研究生物计算机的,今天这个会,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科研院的关门告别,更是彻底对他人生的否定,这以后,他何去何从,前路茫茫。,

  好多人在这个时候,总喜欢去喝酒,去酒吧,去放纵。但他现在,已经颓废到连喝酒的勇气都没有,一生追求,一生的信仰,今天宣布死亡了。

  回到家,妻子和孩子的问候,他都没有理会,一个人瘫在沙发上。

  “电话啦,接电话啦,…”

  这是他老套的电话铃声,他不经意地拿出电话,手机中传来他学生张平的声音:

  “老师,我在网上发现了一个人,他说他有一个方案可以让生物波同步转化为光信号,”

  他一下坐起来,问:“他是谁,那个科研所的?”

  “嗯…老师,他说他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上过大学。”

  对面是张平没有底气的声音。

  “张平,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还是打电话来,看看我是不是没有气死了,加一把气,想我尽快死。”

  王建说完就把手机挂了。

  手机那一边,是一个大概35岁左右的女人,她一脸尴尬,关了手机。

  自己摇了摇脑袋,要知道,她也是鼓足了勇气才给自己的导师打这个电话,是啊,自己都没有亲自见过这个人,也没有了解任何对方的情况,自己确实有点太冒失了,她只是不想让导师难过,只是不想老师那么沮丧和颓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