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红丸殒命

  能使得幼帝朱由校顺利登基成为皇帝,这期间必然会有一群人在其中暗中运作一番。

  万历四十八年160年七月,万历帝驾崩,太子朱常洛即刻即位,即明光宗泰昌帝。

  泰昌帝即位后,其子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

  当时顺理成章登基的泰昌帝,作为新君继位,会有一番作为,不想登基大典后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

  即使安排在第二天的万寿节,也临时的取消了庆典。

  最终服下多颗红丸的泰昌帝,他本身有精神矍铄的征兆,但是在天明以前突然就霍然崩逝了

  当时专人送到皇帝身边的红丸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一个事后引起诸多争议的问题。

  有人认为,李可灼进的“红色丸药”就是红铅丸,从懂得药理的人看来,就系是民间普普通通的春药。

  春药属于热药,皇帝当时因为错误的吃了大黄,导致阴寒大泄,以火制水,是对症下药。

  李可灼把春药当补药进上,只是想步陶仲文后尘而已,只不过他时运不佳……皇帝服用不久就口吐鲜血,一命呜呼了

  当时有人认为,那红色丸药是道家所炼金丹。

  用救命金丹来对付垂危病人,治活了则名利双收,死了算是病重难救,李可灼很可能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但是我们不可能取得道家神秘的金丹制药的药方,即使金丹真的能升仙,其实他们可以批量生产,致使全部道尊飞升。

  事实这号药,人间是没有的。

  三百余年来,史学家设想了种种答案,但没有一种令人信服,因此红丸一案成了千古之谜。

  其实古人治病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拿病人当实验药材的目标对象,治好了是神医在世,治不了是其人命数已定。

  毕竟很多庸医,从来不写病历,此前很少人对病情来源也不细问就里,很多疾病来的突然,都是治标不治本,治表不治里,即使是医好了病人,此后多有复发的事例。

  毕竟古代临床医学只是凭借医师的名气和经验,其实在临场治疗上很多人的许多经验并不成熟,治疗同一病例,亦也没有一个固定治疗规则去定义。

  十个郎中十种药方,这样,一旦遇到棘手的病症,本身可以救人的,吃了多种药,相反还就此贻误了救人的时机。

  无论中药治疗还是西药治疗,都要遵循病人的病理来合理施药。

  当时的古人是没有固定的一本医书,来规范行医的规矩,前期也只有神龙百草集,和后来以资借用的本草纲目,一些有用的偏房还能见在书册上,很多则没有事实的记载。

  当时的医学都是言传身教,用一种人与人的传承形式在延续医术。

  最终不能懂得医者之道的,在贻误了病人之后,只能最终放弃治疗。

  内阁首辅方从哲,是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资格入阁的,他在万历朝担任了七年首辅,很能处理君臣间的关系。

  万历皇帝对于方从哲替他草诏的各项谕旨,几乎没有受到过驳斥,

  有人背后议论说,那是由于方从哲设法结交了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的缘故。

  看来皇帝也是喜欢枕边风的。

  方从哲刚来到朝房,内廷就送来了一道紧急公函。原来是泰昌帝有病乱投医,昨天竟擅自斥退太医院医官,而请内侍崔文升给他看病。

  当时的内侍崔文升开了一个土方子,皇帝吃后大泻不止,一夜之间如厕三四十次,现已严重脱水,事实昏迷不醒,急请内阁处置。

  当方从哲带着阁臣们赶到太和门时,内廷已经乱成了一团,皇帝昏迷不醒,太医们此刻束手无策。

  其实这时候吊几瓶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水剂,就可以使得皇帝重新回转,服用任何药都是无用的,毕竟肠道消化系统此刻事实已经紊乱。

  很多小狗得了急性肠炎,俗称“细小”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天近中午了,几位御医才从宫中出来。领班的御医已经七十多岁,平日与方从哲交往很深,一见面就压低了声音说:“上头的病不妙。”

  方从哲当时有些疑惑:“刚刚四十出头,怎会病成这个样子。”

  老太医摇了摇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皇上精损过重,所以太医们一向使用固精建中之类的药物。这类药物本是慢工,岂能神仙一把抓?皇上埋怨服之无效,而滥用泻药,以致我们数月调治之功毁于一旦。”

  方从哲脱口问道:“莫非不好办了?”

  宫中老太医叹了口气说:“如果不再乱用庸医,只以充血生精之药调理,还是有望的,只怕……”

  为了挽救皇帝的性命,方从哲赶紧说:“我当进宫劝谏,请皇上按太医院的医案调养。”

  送走老太医,已经过了午时,方从哲匆匆用了一点午餐,正准备写劝谏皇帝相信太医院的札子,却听到太和门里一迭声的传呼:“皇上急召首辅入宫。”

  方从哲又火速进了乾清宫。

  泰昌帝伸出有些颤抖的手,握住方从哲说:“朕这几日头目眩晕,身体软弱,不能临朝,一切大事都烦先生操劳了。”

  方从哲赶紧道:“万岁爷天恩浩荡,从哲敢不竭尽全力报效国家?”泰昌帝说:“朝中政事先生可代朕朱批,太子生性懦弱,也望先生扶持,后宫妻妾尚未来得及册封,先生可依旧例拟定名分。”

  当时皇帝这几句话无疑是交代后事,方从哲忙安慰说:“万岁春秋正富,偶染小疾,原无大碍,望安心调养,千万不要误信流言,作践龙体。”

  泰昌帝摇了摇头突然问道:“寿宫可曾齐备?”这里的寿宫是皇帝陵墓的上下建筑,和内外宫室墓穴的物件陈设等等。

  方从哲感到十分为难,思索了一阵才说:“万岁放心,大行皇帝已安葬完毕,天寿山地宫于前天开始复土……”

  此前崩逝的皇帝,陵墓已经开始封土了。

  没等他说完,泰昌帝打断说:“朕问的是朕之寿宫。”

  方从哲慌忙颤声劝道:“太医院御医已禀报,万岁目前不过是体质虚弱而已,哪里会有天崩地裂的事?”

  泰昌帝厌烦地说:“太医院一帮庸医,朕信不过。”

  方从哲说道:“万岁若信不过太医院,臣当传檄天下,广召名医。”

  这时候皇帝如果相信太医院,也不至于死得过快,服用正确的汤药,至少可以缓和下痢之疾。但是不知道什么缘故,皇帝舍本逐末,不信任身边的太医了。

  事实上皇帝早半日服用马齿苋草与姜汤汁,还能补回身体脱水亏虚,然后停止下痢,正常饮食进补,这病事实没有大碍。

  听到广召名医几个字,泰昌帝就问:“听说鸿胪寺有官员来进药,如今为何还不送来?”

  方从哲说:“鸿胪寺丞李可灼曾上本说他有仙方可治万岁病症,但臣与内阁诸臣计议,以为不可轻信,所以已将李可灼斥退了。”

  泰昌帝面露嗔色:“太医无用,仙方又不可信,难道叫朕束手待毙?”

  皇帝是因为身体虚弱,病情严重,虚火上浮,他怒了。

  方从哲吓得连连叩头说:“微臣怎敢?只是李可灼之言实不可信,皇上三思。”

  泰昌帝挥了一下手说:“你传旨下去,朕要试试这个仙方。”

  方从哲知道,从万历帝的爷爷嘉靖帝起,就信奉道教,求炼长生不老的仙丹,这股风气由来已久。看来泰昌帝也迷信“仙方“,只好推托道:“待臣与六部九卿商议后,再来禀明皇上。”

  泰昌帝挥了挥手,示意方从哲不要再说。

  方从哲匆匆退了出去。接连三天,后宫里不断来人催问:“李可灼的仙丹是否送来了。”

  方从哲只是推托,到了第三天下午,皇帝的亲随太监来到体仁阁,说皇上降旨,着李可灼速带仙丹进宫。

  方从哲无奈,只得与阁臣韩火广议定,由他二人陪同鸿胪寺丞李可灼带所进之药进宫见机行事。

  鸿胪寺丞李可灼是个五十开外的老道人,他举止飘逸,确有点道骨仙风。

  当时他遵照历代皇帝的需求,所进的“仙丹”盛在一个十分古朴的锦匣内。

  据李可灼讲:此仙丹乃是他年轻时在峨眉山采药时得遇一位仙长所赠,所用药料均采自神府仙境,能治百病。

  自然我们如今来论这种药,无非是温补之药,用了点名贵药材和稀缺之物,治疗百病的效果是因为它里面一定含着神经激素,这有点像罂粟和大麻的效果蕴含其中。

  毕竟皇帝后宫女眷凭多,男子精力过多耗损严重。

  道家负责炼制皇室的男子补精之方,丸药供奉,也是尽了其本分之事。

  泰昌帝此刻显得比前几天更消瘦了,体质虚弱。

  但他的神志十分清楚,毕竟肠胃疾病仅仅需要缓慢调理,这是急不来的一种慢性病。

  见道尊跟着方从哲进来,他立刻就问:“仙丹可曾带来?”

  方从哲跪着奏道:“李可灼已携仙药进宫,究竟能否治病,臣尚不敢妄言,请皇上明断。”

  这时,李可灼也捧着“仙丹”跪在后面。

  泰昌帝示意把药呈上来。李可灼见周围大臣有疑虑神色,先自服一丸,大臣们方才放心。而泰昌帝一见仙药,于是命人取水来,急匆匆地把药吞下去了。

  过了会儿,泰昌帝睁开双眼,坐了起来,好像一下子健康了许多,脸上露出了笑容,连夸:“果然是仙药,仙药!”

  又称赞道:“李可灼是个大忠臣。”

  其实我们知道古代的丹药都搓成拇指大小膏丸,为了病人适宜入口吞服,外面包裹蜂蜜糖糕制成。

  事实腹泻严重的皇帝,这时候需要蜂蜜王浆之类的蜜糖水,来弥补下痢的脱水缺糖之需。

  此刻喝温热的蜂蜜水是最佳的缓解脱水之效。喝苦涩的马齿笕草与姜汤汁,可以停滞腹泻和肠道不适,不消化。

  这蜜糖仙丹加清水,自然是一种缓解了。

  民间治疗小儿腹泻,往往在路边和沟渠边的水草丰盈之地,找到马齿笕草煮了喝汤就可以,不用花钱请大夫就能好。毕竟这不是大病,仅仅是普通常见的小儿病症。

  马齿苋草在两湖之地,河滩沟渠边为多,民间夏季,吃多了西瓜腹泻,也是用此菜热水烫灼,此后滩凉,加醋盐为凉拌,吃了就好。(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