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抄家简单,人手怎么办?

  官员贪污腐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能够清理掉的上限,贪官全部处理掉之后,官员不够用了,该怎么办?</p>

  这个问题,不止现在的崇祯遇到了,而且开国初期的大明太祖朱元璋同样遭遇过。</p>

  尽管太祖时期一旦贪污被发现,动辄就是剥皮充草,轻也是流放千里,但是元末的风气比起明末又能好到哪里去?</p>

  当时,随着太祖下狠手整治贪污违法之事,大多数的官员都被他下令狠处。</p>

  据记载,太祖时期因贪污被杀的官员有几万人。</p>

  洪武十九年大明十三省,从府到县,很少见到能满任的官员。</p>

  更有记录道;该年同批发榜派官364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之后杀六人,待死罪,徒留罪者358人。</p>

  364人一个没漏!</p>

  以至于到了现在,都还有人对太祖时期感慨不已,表示明初考上进士的学子,十分之六的都会被惩处,危险性极大。</p>

  待死徒留,便是太祖想出的办法。</p>

  贪污的官员虽然该杀的还得杀,但也得让他们把手头上的活儿干完才能死!</p>

  该说不说,这种操作,多多少少有点离谱,但是却也当真有效。</p>

  不过,崇祯到底比太祖心软,虽然也准备施行此法,但是却不再是判死刑之后,等有人接替吏员之后就杀掉之前那个犯罪的吏员,而是给了他们将功补过,戴罪立功的机会。</p>

  权责重,犯轻罪者,后续办事中不再犯法,表现良好的,以无罪论处;</p>

  权责重,犯重罪者,后续办事中不再犯法,表现良好,则减轻处罚。若有立功表现,则可以酌情再减,最高减至无罪;</p>

  权责轻的犯罪吏员,若有立功,则同样可以酌情减少处罚,立大功则可死刑减至无罪。</p>

  “来人,将识字的新军将士派一百名来此!”</p>

  定下规则之后,事情当然不是立马就解决了。</p>

  六千多人,数万份相关情报,崇祯要是一个人进行分类,光把权责轻重,犯罪轻重分清楚都不知道要花多久。</p>

  正好他也准备将吏员中的一部分空缺,交由新军将士填补,那就正好将识字的将士叫来一些,辅助他整理档案。</p>

  崇祯只负责定下标准,然后将士们则根据崇祯的要求,将每个吏员的档案先按照权责轻重分置在不同位置。</p>

  而涉及吏员的罪责,则叠加在人员档案上,一旦数量超过红线,便转移至下方,并以朱墨做上记号。</p>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不断有新发现的情报传来,但是一百个将士参与其中,百倍的效率之下,京城吏员的事务仍然只花了小半天的时间便迅速整理完成。</p>

  一个个吏员该如何处置,都被分门别类放好,可谓有理有据,清楚明了。</p>

  同时,将士们忙碌的时候,崇祯也没有闲着,六七千的吏员职位数量,显然是过于冗余,在这小半天的时间中,崇祯已经将其中大半的职位都削掉,只留下了一千来个职位。</p>

  銆愯璇嗗崄骞寸殑鑰佷功鍙嬬粰鎴戞帹鑽愮殑杩戒功app锛屽挭鍜槄璇伙紒鐪熺壒涔堝ソ鐢紝寮€杞︺€佺潯鍓嶉兘闈犺繖涓湕璇诲惉涔︽墦鍙戞椂闂达紝杩欓噷鍙互涓嬭浇 www.mimiread.com 銆?/p>

  并且,他还将会根据届时的实际情况,继续削减或增添职位数量。</p>

  毕竟官员当下都直接削减到一个不留了,吏员的数量还有什么可犹豫的?</p>

  “汇总一下当前整理的结果吧。”</p>

  崇祯揉揉眉心,将视线从案前的纸张上移开,朝着将士们开口吩咐。</p>

  没一会,统计数据就呈了上来。</p>

  “嘶~”</p>

  尽管心中早有准备,但是他还是被这份数据惊到了。</p>

  六千五百四十六名吏员,该判死刑的一共六千四百三十三人。</p>

  其中,被划分为权责重的一共有一千六百二十三人,而该判死刑的,共有一千五百九十七人。</p>

  好么,崇祯感觉自己之前的筹划确实有用,要是不管不顾,该杀都杀,那等把该死的全部弄死,六千多个吏员就一下子变成一百出头了。</p>

  “权责轻,该判死刑的这部分人,先都抓起来,之后汇集起来宣告朕的旨意,如果没有立功意图与能力的,那就直接斩了抄家吧。另外,城门管控好,任何人无令,三日内不得外出!”</p>

  想了想,崇祯一口下令,直接判处了四五千人的死刑。</p>

  不干事儿又该死的,差不多就弄死得了。</p>

  尽管当下有了之前抄家抄出来的几千万两银子,崇祯手里的银子可以说是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当真是从未打过这么富裕的仗。</p>

  但是毕竟这么多年缺银子缺下来了,而且吏员主要是贪污不法,崇祯对他们的银子也自然不会放过。</p>

  虽然这次涉及要抄家的人数更多,但是毕竟现在能够派去抄家的队伍也多,到时候一边施政一边抄家,倒也不会有什么影响。</p>

  反正都是权责轻的吏员,有他们没他们本来就于办实事没有什么帮助,抄他们的家,把他们家里的物资从来充实国体,也算是让他们参与新政大业。</p>

  虽然,他们多半不会有什么参与感,更不会开心就是了。</p>

  “权责重的......”</p>

  崇祯的朱笔,停在那一千六百多个吏员的数目上。</p>

  他没再开口,而是开始思索这部分的人应当如何处理。</p>

  在合并职能之后,崇祯将京城总共需要的吏员数量,降到了一千出头。</p>

  也就是这一千六百多人中,覆盖过去,不仅能完全满足,甚至还能比需要的多出一半。</p>

  但是,这一千六百多人里,一千五百多都是戴罪之身,现在戴罪立功肯定可以继续干着,但是这戴罪肯定不能一戴一辈子,最多一两年就得让人替换。</p>

  就算三个人中就能有一个脱罪而且继续工作,那也空出了足足五百多个位置,这还仅仅只是京城一地。</p>

  按照这套方法执行下去,全国必然绝大多数的地方,吏员的情况都是如此,甚至还不及京城,这般算来,人员的差额简直可怕。</p>

  崇祯必须得想办法,将这个缺口用能办事的人顶上。</p>

  吏员说起来只是底层办事的,但是识字、知道办事流程那是必须的,而且特定的行当,还得有额外的知识储备,比如算账、仵作等等。</p>

  于是,他抬头看着身前的将士,开口问道:</p>

  “之前朕让人在新军中挑选能识字的兵卒,大概识字与不识字的比例,能有多少?”</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