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又见大雾

  第21章</p>

  手中拿着一块方方正正的民脂民膏,李易抿起了嘴唇。</p>

  刚才在和塔精鬼婴缠斗之时,这东西他是吃了两块补充体内食气的。对于食气的补充效果,这东西还算不错。</p>

  只是在刚才吃的时候,每吃下一块,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些类似于当初食用殇糕时的记忆片段。</p>

  用了好大的力气,他才在战斗中将这种影响自己行动的负面效果压下去。</p>

  现在,看到塔里那一具身穿红衣的枯骨,他试探着将手里洁白如玉的脂膏,塞进了嘴里。</p>

  轰。</p>

  随着脂膏入口,甜腻细嫩的口感在味蕾上绽放,一连串的画面,再次呈现在了脑海之中;</p>

  依旧是那一年的青州水患。</p>

  百姓流离失所,成千上万户的百姓房舍被洪水冲毁。正值盛夏拔苗的时节,一场大水过后赤地千里,颗粒无收。</p>

  成千上万在洪水中幸存下来的灾民,在洪水过后涌入到了州府。</p>

  朝廷听闻此事之后,下令赈灾。</p>

  可是赈灾也有个赈灾的方法,州府里面的粮仓也没有多少余粮。</p>

  时任青州刺史的徐文海先是禀报朝廷,要求拨款购粮,以赈灾民。</p>

  十万两白银很快被拨付了下来,赈灾银从长安运到了青州,就只剩下了七万。徐文海过了一手之后,就只剩下了三万。</p>

  三万两赈灾银,数十万的灾民。外加上横飞的粮价,想要所有灾民都活,肯定是不够的。</p>

  这一点州府里几十上百的官员知道,甚至就连拨付了赈灾银子的朝廷,也是心知肚明。</p>

  所有人似乎在洪灾诞生的那一刻就产生了同一个默契——死点灾民不算什么,现在各地前朝皇室正在起兵造反,不要再让青州禹州出了民乱,就算是合格。</p>

  深谙官道的徐文海又怎么会猜不透上面的意思?</p>

  水灾发生在六月,退于七月。大水过后马上青州境内又闹起了瘟疫,数十万的灾民已经死了大半之数。</p>

  很多地方县城之外,灾民甚至将能够到的树皮全都啃光,山坡上没被淤泥盖住的草根都已经挖光。</p>

  饿疯了的人甚至将目光打向了山中的野兽,连狼到遭了秧。</p>

  人在绝境中的求生本能,超乎寻常的强大。</p>

  在这个过程中,徐文海始终没有动作。只是组织州府内的一些富户,搞一些象征性的善铺,每日施舍一些清粥。</p>

  各地请求拨粮的公文是一道接着一道,然而徐文海却始终按着存粮,没有动作。</p>

  就这么,直到了八月,当灾民已经死到了十万之下,饿殍遍地,站在州府内都能闻到城外十里的腐臭味时,徐文海才终于下令开仓放粮,组织施粥。</p>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咪咪阅读,www.mimiread.com 安装最新版。】</p>

  粥不是白施舍的,前去领粥的灾民需要在吃完粥后清理淤泥和淤泥中的灾民尸体,以根治瘟疫。</p>

  头批一万担的粮食,被饿疯了灾民们在三天之内就吃了个精光。</p>

  徐文海做梦都没想到,原来人的食量是这么大的。</p>

  眼看着按照这个速度放粮,粮仓里那总值三万两的赈灾粮还不够吃半个月,徐文海亲自带着官员随从微服私访,去难民那里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p>

  当得知水灾过后两个月,许多人家都开始易子而食的事情之后,回到州府的徐文海下了一道命令。</p>

  按照徐文海的想法,粮食之所以消耗的这么快,肯定是有那些还能活得下去的人混在灾民的队伍里,跟灾民一起抢那些珍贵的赈灾粮。</p>

  而如何鉴别哪些是真正的灾民,哪些又是混迹在灾民中的富户呢?</p>

  这个问题放在别人那里可能会很复杂,但是放在徐文海这里,就变得非常简单。</p>

  家中有五岁以下幼童的灾民,不予放粮施粥。</p>

  灾民不是都饿到易子相食了吗?</p>

  你家还有孩子,还能养活孩子,那你肯定不是真正的灾民。</p>

  在一片哭天喊地之后,清理完淤泥的山坡上,出现了一个个弃婴。</p>

  这为尸体的清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p>

  毕竟瘟疫已经传入了州府,不是单单在州府之外流行了。</p>

  于是,机智多谋的徐刺史又颁布了一道命令。</p>

  灾情过后,瘟疫横行。随意抛弃婴孩是不好的,为了不让丢弃的孩子产生新的瘟疫,官府决定在各县郊外修建义婴塔。官府将尽力组织福寿堂收养塔中弃婴,集中抚养。</p>

  于是各县只有一层砖垒起来的一座座义婴塔,树立了起来。</p>

  这一项政策施行下去,徐刺史的腰包里,又多了五千两的白银。</p>

  瘟疫过去了。</p>

  灾情过去了。</p>

  但是从那之后整整一年的时间,青州各县的乡里再没有了孩童的啼哭声,入夜后如死一般安静。</p>

  而徐刺史因为赈灾有功,在大灾之后成功安抚了灾民,在朝廷用兵之际没有添加新的乱子,特地被朝廷嘉奖。于水患之年,得了个“干吏”的嘉奖。</p>

  水患之后两年,更是得到了朝廷的升迁,准备奔赴长安工部担任将作少匠一职。</p>

  当行至鸡鸣山时,突然大雾弥漫。</p>

  和随行众人走散的徐刺史一路寻觅,不知怎的就来到了一处塔前。</p>

  他本想着在塔前等待随行众人找他,可是不成想,那大雾中的塔似乎是活了过来一般,张开了血盆大口......</p>

  当徐大人被塔吞进肚子里的一刹那,才看清了那塔上的匾额。</p>

  ......</p>

  “道友!道友?你没事吧?”</p>

  李易是被小道士给推醒的。</p>

  幽幽的睁开眼睛,回想着徐刺史生命的最后,被塔里的回形隔断挡着求生不能,被无数只森森幼骨抓住,向塔内拖去时的绝望。</p>

  他勾起了嘴角,对小道士摇了摇头,道:“没事,道长不必担心。”</p>

  “哎?怎么还起雾了?”</p>

  就在李易想要整理一下,将那徐刺史的包裹整理一番的时候,以义婴塔为中心,方圆几百米的地方泛起了浓浓的白雾。</p>

  看到这样一幕,李易心中一惊。</p>

  这白雾他熟悉。</p>

  和此前他离开神仙落时遭遇的大雾,简直一模一样。</p>

  闻着那熟悉的食气味道,李易心道苦也。</p>

  瞧这个意思,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走出了神仙落。</p>

  这一次出来,难不成是为食单增加些食材?</p>

  这算是行走凡间一趟,进个货?</p>

  想着,李易伸手将塔里那些散落的金银全都捡了起来,一股脑的塞到了小道士的怀里。</p>

  “道长,你身上有什么有什么多余的衣物或者其他的什么物件?只要你用不上的,能在外面再买的东西,全都留给我,这些金银你拿去。”</p>

  “啊?”</p>

  看着那足足有上千两的金银,小道士愣了。</p>

  随即,他脸色一红。</p>

  “道友,我师父说人生在世,不应该占人便宜。”</p>

  “黄白之物,与我于粪土!”</p>

  默默的从包裹里掏出了几块金条揣进怀里以备日后不时之需,想着神仙落里的清苦日子,李易嘴里泛着苦涩,大义凛然的说到。</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