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又想打仗了?

  “这……”</p>

  乾清宫内,端坐于此的三杨阁老,面面相觑了好一会儿过后,他们当真是特别佩服眼前这位年轻皇帝做事的干脆利索劲。</p>

  远洋通商的利润到底有多大,对于历经五朝的他们三位而言,他们又怎会不知!</p>

  皇帝以‘名’与‘利’诱惑文武百官的套路,在他们看来,很简单,很粗暴,但也很有效。</p>

  是啊!</p>

  在这年头,只要钱给到位了,那么除了极个别视金钱为粪土的清高之辈,又有啥是摆不平的呢?</p>

  “陛下之远见卓识,老臣望尘莫及!”</p>

  “我圣朝有了陛下这等明君,奋六世之余烈,当为万世不易之帝国!”</p>

  皇帝的新政,三杨阁老都是直接受益者。</p>

  别说他们现在已经老了、心思淡了、不想与年轻的皇帝再起太多的争执,就算是在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以他们三位的政治头脑,也不会做出螳臂当车之举。</p>

  “杨阁老,这是朕的调兵旨意,你暂且收好。”</p>

  挥挥手,得了信的小李子,将手中圣旨交予到兵部尚书杨士奇手中。</p>

  “朕的新政,想必诸位早已听说过了……”</p>

  “新政实施之际,为了京师之地的安稳,也为了完成先前朕许下的承诺,调三大营伤残不算严重的、还有年事已高…暂定为四十岁以上的士兵,入五城兵马司,负责京城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p>

  “和他们讲明白了,这个位置,是抚恤照顾他们的,但并不完全是给他们用来养老的。”</p>

  “限期…五日吧,调动结束以后,五城兵马司,每日十二个时辰,划出三班,每一班执勤巡视四个时辰,轮流倒换。”</p>

  “若是治安管理得还行,最多不超过半年,将夜禁时间延长至子时正点。”</p>

  新政实施,再加上取缔民办煤窑、设置巡林户这一系列的事情,虽说都是利国利民利了不少人的好政策,但该有所防备的,还是得防备一下,尤其是京师之地!</p>

  也正好借此机会,完成御驾亲征时,自己给那些大头兵许下的抚恤承诺。</p>

  况且,依王迪之见,新政落实下去最多不超过两年的时间,必定会有大量的财富,从外部流入到大明朝内部。</p>

  财富增加的同时,如果消费渠道及其方式不与时俱进改变一下的话,那么大明经济这滩死水,还是未曾彻底活泛起来。</p>

  王迪最希望看到的,是千千万万的子民在赚取大量银钱的同时,还得把手中的富裕银钱,尽可能地花出去,将大明经济这滩死水,彻底激活起来,形成滚雪球之势。</p>

  如若一个个都是贼抠贼抠只进不出的话,那特么进口流入到大明朝的海量货物,这不就砸到自己手里了嘛!</p>

  以前这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p>

  永乐年间,郑和几次下西洋带回国内的大量苏木和胡椒,本来是堪比黄金的贵重奢侈顽意……</p>

  结果到了最后,待这些本是等价于黄金的好东西多到没地用的时候,永乐大帝只能眼中含泪,将其折合现钞,冲抵为官员的俸禄。</p>

  这种费力不讨好,又有点损人不利已的事,王迪可不想再次发生在自己的身上。</p>

  大量涌入的真金白银与丰富物产……</p>

  一旦它们二者之间,不能形成较为平衡的供需关系时,那么由此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就算王迪对经济学知之甚少,他都明白这里头的事,定是震动朝野影响民生的大事件。</p>

  当然了,如果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统统不能自行调节的话……</p>

  那么在不发动战争的前提下,王迪还能动用他的帝王权利,来强行干涉大明经济的运行方式。</p>

  只不过,这终究只是不得不为之的下下策。</p>

  毕竟,这种事要是做得多了,在王迪看来,怕是有点败人品,容易损害朝廷之于民众的公信力。</p>

  銆愯瘽璇达紝鐩墠鏈楄鍚功鏈€濂界敤鐨刟pp锛屽挭鍜槄璇伙紝www.mimiread.com 瀹夎鏈€鏂扮増銆傘€?/p>

  所以说,基于改变现有消费与娱乐方式的王迪,才有了缩减夜禁时间的想法。</p>

  先以京师为试点,慢慢缩减夜禁时间,总结出最为有效可行的夜生活模式,而后复制到东部沿海一带,最先富裕起来的那些港口城市。</p>

  如果有可能的话,王迪不介意取消个别城市的全面夜禁。</p>

  当然了,那是根据新政实施效果才有的后续变动,现在嘛,还不着急,省得步子迈大了,扯到蛋!</p>

  “皇上忧军抚军,实属仁厚之政!”</p>

  “此举,必令我大明圣朝福祉绵延!”</p>

  “臣等得见皇上新政,此生无憾也!”</p>

  “只是皇上您这旨意当中…择优挑选五万精兵,是何缘故?”</p>

  实施新政,大伙儿都得利的事情,那倒没啥问题。</p>

  但皇帝要想借此机会再兴兵打仗,那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p>

  御驾亲征期间,皇帝说过些什么话,想要表达的是个什么意思,早就有人将其一字不差地传到三杨阁老的耳朵里。</p>

  他仨可没忘记,年轻的皇帝,起初的时候,可是抱着想要征服四方蛮夷番邦小国的好战心态呢。</p>

  现如今,就算不考虑实施新政可能会带来的些许问题……</p>

  这刚刚取得大胜班师回朝,龙椅上的屁股都还没做热乎呢,如若再兴兵打仗…皇帝这么任性妄为瞎胡闹,不进谏阻止的话,那他们三位,岂不是白当了这么多年的阁老?</p>

  不过嘛,这三人,在对视一眼过后,特别怀疑能想出那些强国之策的皇帝,岂会考虑不到大动兵戈可能带来的后果?</p>

  “《孙子兵法》有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p>

  “《尚书·周书·周官》当中也记载了,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p>

  “历朝历代,四方蛮夷亡我华夏之心,不曾有过断绝。”</p>

  “战事一开…想要取胜的话,那么在战场上,就得时刻处于支配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支配的状态。”</p>

  “谋略与胆识,这是一方面。朕重新恢复武勋考选大典选取良将,便是为了此事。”</p>

  “但光有将领的谋略胆识,没有配套的精兵猛卒,那也是白搭。毕竟打仗嘛,终归靠的还是人。”</p>

  “然而,这么多年以来,不说边境卫所的军风军纪已经败坏到何种地步,单单是京师之地的三大营,其内部军备亦有所松弛!”</p>

  “这一点,朕已是知晓……”</p>

  还不待皇帝话讲完,正襟端坐的三杨阁老,看着皇帝一脸的淡淡笑意,出溜一下子,便跪倒在地,连连请罪。</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