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凉州的结局(大结局)

  思考再三,还是决定下段历史开新书。</p>

  次日,长孙嵩就把统万城团团围住,胡夏守军一无战心,二无主将,很快便乖乖投降。十六国第一坚城就这么戏剧化地被攻破了。(小邪恶一下,如果让毛祖德来守,会是怎样一副局面?)</p>

  胡夏帝国的灭亡已近在咫尺。介绍一下胡夏的结局吧。在上邽坚守一个月后,出城作战,被俘。远在长安的赫连定收集残兵,退到平凉,宣布即帝位,继续同北魏对抗——尽管胡夏国早已失去立国之地。</p>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正当赫连定为生计发愁时,西秦传来消息:乞伏炽盘病逝,其子乞伏暮末即位。赫连定于是向西进军,兵进苑川。胡夏就够衰的了,没想到西秦更衰,没招架几下便宣告亡国。</p>

  赫连定灭掉西秦后,实力大增,便开始进攻北凉。不料半路上杀出个吐谷浑,彻底结束了胡夏的国祚。赫连定被引渡到北魏,然后被处死。</p>

  转眼间,凉州只剩北凉一国,持续数十年的凉州大战,沮渠蒙逊笑到了最后。但他的北凉也如同一片黄叶,在北方一统的大势中风雨飘零。如果把凉州比作一个人,那么现在已进入耄耋之年,等待他的,只剩三尺黄土,以及穿越千年的惊鸿一瞥。</p>

  公元433年,沮渠蒙逊去世,其子沮渠牧犍即位;又过了六年,北魏军队开进姑臧,终结了凉州的最后一个王国。在此期间,北燕也宣告灭亡。——这两场战役都没什么好说的,北魏和两国的实力对比,宛如当今的强美之于中东诸国。</p>

  </p>

  有几事不得不提。</p>

  北魏兵临城下时,北燕宗族集体逃亡高句丽。后来冯氏后代投降北魏,这其中就有亡国君冯弘的两个儿子,冯文通和冯朗。拓跋焘对冯氏一族特以优待,冯邈曾任职军中,冯弘的女儿还被封为左昭仪。</p>

  后来,冯氏因事开罪拓跋焘,被灭门。冯朗有个小女儿,名叫冯有,年仅八岁,没宫为奴。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这位小姑娘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屡屡化险为夷,并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两年后,冯有被选为太子拓跋濬的贵人,又过了两年,封为太子妃。(这一切当然与前文提到的“左昭仪”有关系,但是一个年仅八岁的小姑娘,能在尔虞我诈中成功活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了)</p>

  二十年后,这位名叫冯有的汉族女子,掌握了整个庞大的北魏帝国,并推行了一些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南北拥有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鲜卑人也不再是“蛮人”,“恶胡”。为百年后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南北统一战争奠定了思想文化上的坚实基础。</p>

  这位汉族女子的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后人都称之为“冯太后”,连上“北魏”二字,“北魏冯太后”成了那个年代的符号。(冯有和布尔布泰的人生轨迹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是少年入宫,同是十二岁成为太子妃;同样历事四朝;同样为孙子撑起一片晴天...)</p>

  第二件事,胡夏帝国。</p>

  赫连勃勃是一位百年不遇的军事天才,他和他的胡夏帝国虽然最终被黄沙掩埋,但他的辉煌和荣光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能是历史老人心有不甘,于是在七百多年后,重新掀开厚厚的黄沙,让一个名叫李元昊的年轻人负责开垦这片土地。而西夏国的统治中心就在统万城,它太坚固了,李元昊初到此地,便将他作为党项族难以分割的一部分。</p>

  又是三百年的战乱。当成吉思汗将蒙古军旗插上城头时,这位天之骄子可能突然对战争产生了厌倦,便抚摸着统万城墙,喃喃道:“夏地战火,就此宁息罢!”于是,“宁夏”成了这个地区的新名字,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宁夏自治区。</p>

  最后一件事,匈奴族。</p>

  匈奴族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游牧民族,几乎随汉族伴生(当然,这个“汉族”是当时的纯种汉族),进入南北朝,这个民族逐渐被同化,胡夏帝国反而成为极其短暂的回光返照。“赫连之后,再无匈奴”。</p>

  由于对汉战争屡次失利,匈奴人不得不一再迁徙,并经过了一系列的大分裂,主要向两个东西两个方向发展。位于中国边境的匈奴人被同化,而西迁的那部分则下落不明,有人说它融入欧洲各国,也有人说它在多瑙河流域建国,就是后来的“奥匈帝国”(一战后分裂为奥地利和匈牙利)。</p>

  卷帙浩繁,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匈奴有力地影响(促进?迟缓?)了汉族的发展,迫使汉人骑上马背,寻求更为先进的治国之道。</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