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凉州兴亡录(2)

  面对后凉的强大攻势,西秦官员首先想到的是跑路,他们不但自己跑,还煽乎国主一起跑。但乞伏乾归的表现却相当淡定,他对大家说:</p>

  “军队的成败,在于用兵的巧拙,不在人数的多少,凉军人数虽多却毫无法纪;吕光的精锐士卒都在其弟吕延手上,而此人有勇无谋,不足为惧,只要击败他,吕光自然退去。”</p>

  乞伏乾归说这番话的时候,尚领兵在外。不待大军返回,金城就已被凉太原公吕纂攻陷。更为严峻的是,吕光兵分两路,东面联合没弈干,西路吕延攻临洮(今甘肃岷县)。这两路进展迅速,枹罕、临洮等地纷纷失陷,它们和中路金城一起,构成了后凉的军事前沿。</p>

  任由三路稳步推进的话,西秦肯定要完蛋。于是,乞伏乾归放出口风去,说秦国的军队已经败退,正在向东逃跑。吕延一听,认为机会难得,急忙带领部队追击。军司马耿稚觉得其中有诈,便阻止道:“乞伏小儿带兵有方,不大可能自己溃乱。而且前方道路不明,万一中了秦军的埋伏就麻烦了!最好部下阵型,让步骑协同作战,缓步推进。”</p>

  吕延立功心切,哪里听得进去!当即率领轻骑奔出城去,结果半路上中了西秦的埋伏,全军覆没,吕延被乱箭射死。之后果如乞伏乾归所料,吕光精锐尽丧,只得下令全军撤退。</p>

  后凉吃了大败仗,元气大伤,渐渐降不住周围的土著部落。其中就有秃发部,这是鲜卑人的一个小部落,当年随着民族迁徙浪潮搬到青海北部。吕光平定凉州时,秃发部还曾奋起抗争,结果酋长战死,秃发部不得不投入吕光麾下。</p>

  大酋长死后,秃发乌孤成为现任酋长。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秃发乌孤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吕光曾想拜他为左贤王,结果被一口回绝。吕光伐秦失利后,秃发乌孤自称大都督、大单于,随后攻下金城,正式与后凉决裂。</p>

  随后,秃发乌孤定国号为“凉”,被史家称为南凉。</p>

  几乎于此同时,姑臧城中也在经历着一场动乱,始作俑者是另一个民族,匈奴。和鲜卑人的迁徙差不多,这支匈奴人住在张掖,因为张掖有一条名叫卢水的河流,这支匈奴也被称为“卢水胡”。</p>

  </p>

  卢水胡的首领名叫沮渠罗仇,当年部落被打散时,随吕光入姑臧,被任命为尚书,后来在后凉军中任职.虽然在后凉混碗饭吃,但一直不怎么受人待见。</p>

  吕光吃了大败仗,看谁都不顺眼,沮渠罗仇就被臭骂了一顿。还不待罗仇有所动作,他的弟弟鞠粥就看不下去了,沮渠一族身为匈奴贵族,何曾受过如此屈辱!于是鼓动兄长造反。沮渠罗仇则长叹一声道:“诚如你所言,但我们族人素来以忠义闻名,宁教人负我,我不忍负人也!”(枭雄曹操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不过正好相反。)</p>

  吕光听到风声,也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把沮渠兄弟杀了完事。沮渠罗仇有个儿子,名曰沮渠蒙逊,这可是个狠角色。此人通读史书,不但继承了本民族的骁勇善战,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且长于谋略,算是十六国如云猛将中的集大成者。</p>

  沮渠蒙逊买通狱卒,收敛了父亲和叔父的尸体,并向匈奴各族发出讣告。罗仇人缘不错,参加葬礼的居然有一万余人。沮渠蒙逊向众人哭诉家族的冤屈,结果越说越激愤,后来干脆揭竿而起。大家推举蒙逊为首领,向后凉发起猛烈进攻,并占领林松郡。</p>

  沮渠男成是卢水胡另一个比较有才的孩子,论辈分,是蒙逊的堂兄。他听说南面事起,便举兵响应,进攻凉州北部重镇酒泉。酒泉守将正是那个汉人段业,像他这样敢说实话的读书人,在吕光身边一般都待不长,段业也不例外,因为一件小事,被发配到酒泉戍边。</p>

  沮渠男成知道酒泉城池坚固,绝非一朝一夕可下,于是向城内展开了政治攻势,整日向段业控告吕光的罪行,酒泉守军都唏嘘不已。见时机已到,男成派使者劝说段业,想推举他为盟主,共襄大业。</p>

  段业到底读过几本书,对匈奴人的诱惑视而不见,但酒泉失守是早晚的事,因为段业听说,吕光要借匈奴人之手除掉他。否则,敌军围城快一个月了,怎么连援军的影子都没有?两个选择摆在段业面前:要么殉国,要么当盟主。</p>

  相信只要不是傻子,都不会给后凉陪葬,更何况段业是聪明人。于是,酒泉城门缓缓开启,段业在男成等人的拥护下,半推半就地坐上凉王之位。现凉州第三个国家,北凉建立。不久后,吃了败仗的沮渠蒙逊前来投奔,被任命为镇西将军。沮渠蒙逊犹如蛟龙腾渊,很快攻下祁连山下的一大片地方,总算有了点国家的模样。</p>

  一片宁静的凉州突然变得风云诡谲,烽烟四起。常言道: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十年的平静过后,是一场更为猛烈的战火,直烧得凉州体无完肤,千里赤土,其惨烈程度远甚于关中或者中原。</p>

  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这五个国家在凉州并立,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为古凉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前凉积蓄的实力早已被挥霍殆尽,但士兵们还要打仗,国家还要生存,种种压力毫无悬念地落在了无辜的老百姓身上。</p>

  而历史的造物主似乎还嫌不够,它接下来又“创造”了两个国家,西凉和夏国。这七个国家时而联合,时而兵戈相向,要想生存下去,只有打仗。国家的概念在这里被完全扭曲。(战国七雄所控制的国土是凉州的数倍,平均每年两次大仗,凉州的混乱可想而知)</p>

  可惜这一切吕光见不到了。</p>

  就在北凉建立后的第二年,吕光在国土分崩离析的绝望中死去。临死前,他把几个儿子叫到榻前嘱咐后事,吕光有三个比较成才的孩子,分别为太子吕绍;太原公吕纂;常山功吕弘,其中吕绍是嫡子,其余两人都是庶出。</p>

  最后时刻,吕光挣扎着说道:“如今国家蒙难,秃发、乞伏、段业三国对我们虎视眈眈,我死后,吕弘在内辅佐,吕纂在外征战,一定要相互扶持,切不可自相猜忌,手足相残!”吕光还特意嘱咐吕纂不要听信谗言。(难道有所预感?)</p>

  该说的都已说完,吕光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等待吕绍兄弟三人收拾的,是一片千疮百孔的土地。</p>

  吕光的安排很合理,但他一死,事情就完全成为另一幅样子。都说知子莫若父,吕光这个父亲做得可不太称职,他只看到了吕纂的粗暴,对其篡位之心竟毫不了解;而吕弘也不是什么好鸟,吕光活着时,就整天煽乎大哥造反。</p>

  与慕容家一样,吕纂也是庶长子,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和吕绍的关系奇差,要他辅佐吕绍?脑袋进水了吧?</p>

  吕绍也深知这一点,所以老爹死后秘不发丧,目的是把皇位让出去,与其整天担惊受怕,还不如当个快活王爷。骠骑将军吕超则劝他先动手,但吕绍宅心仁厚,迟迟不愿动手,在他看来,皇位是一切恶果的起源。</p>

  吕绍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先帝言犹在耳,奈何弃之?吾以弱年负荷大任,方赖二兄以宁家国,纵其图我,我视死如归,终不忍有此意也,卿勿复言!”</p>

  好一个“纵其图我,我视死如归”!能为了国家利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此等见识可不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假使没有吕纂,吕绍完全可以成为一代明君。</p>

  老爸尸骨未寒,吕纂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便安慰弟弟道:“你是先帝嫡子,继承大业有何不对?我们是亲兄弟,难道你对我还放心不下吗?”听完这话,吕绍内心稍安,但有一个人,始终对吕纂不放心,那就是骠骑将军吕超。</p>

  一次,吕绍宴请两位兄长,堂弟吕超也在旁作陪。酒过三巡,吕纂醉意朦胧,这时,吕超用眼神示意吕绍诛杀吕纂(有点范增举玦杀刘邦的意思)。却最终被吕绍制止。</p>

  既然不为刀俎,那就只能躺在案板上当鱼肉了。吕光下葬后不久,吕纂就对兄弟们亮出了闪闪发光的屠刀。吕纂召集敢死之士,趁夜晚越过宫墙,杀进皇宫。吕纂虽然为人残暴,对士兵们却推心置腹,所以士兵们都愿意替他卖命。</p>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吕纂杀进皇宫时,右卫将军齐从正在睡大觉,听见门外嘈杂,一问,才知道太原公造反了。于是大声训斥吕纂,并拿斧头砍中其额头。左右将齐从抓住,想千刀万剐,不料吕纂劝止道:“此乃忠义之士,不可杀之!”(吕纂难道是后凉的庆忌耶?)</p>

   dian>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a></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