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亡也忽焉

  慕容评身为三军统帅,不思退敌之策,竟见钱眼开,和士兵们做起了“生意”,而且是只赚不赔的那种:他派人把后山和泉水封锁起来,士兵们要想上山打柴、挑水做饭,必须拿钱买。这就有意思了,且不说主帅玩忽职守,山水又不是你慕容家的,凭什么收费?简直就是敲诈勒索嘛!</p>

  三十万大军,慕容评狠狠地赚了一把,瞬间摇身为燕国第一富豪。相对的,士兵们怨声载道,做梦都想揍慕容评一顿。</p>

  燕军的动静传到秦军营中,王猛大笑道,“慕容评这货,真是守财奴啊!这种人,即使有一亿士兵也不足为虑,更何况区区三十万人!”当天晚上,王猛派五千骑兵,悄悄地绕到燕军背后,放了一把火,把燕军的军用物资烧得干干净净。</p>

  数十吨的粮草辎重被付之一炬,熊熊烈火映亮了整个夜空,连数百里之外的邺城都看的一清二楚。那天晚上,邺城居民纷纷出来观看,如此壮观的景象,过这村就没这店了。</p>

  慕容暐也出来了,一种不祥之感牢牢攫住了他的心。前线肯定失利了,否则,就凭秦军那六万人,就是全火葬了也烧不起这么大的火。那可是三十万精锐啊!此战一败,燕国铁定完蛋了!</p>

  忐忑不安了一整夜后,前线战报传来。慕容暐派使者臭骂了慕容评一顿,“此战关乎燕国生此存亡,你不但不体恤士兵,反而行敲诈勒索之事,这是统帅该干的事?府库里囤积的钱财,朕与你共用,还怕没钱花吗?赶紧把坑人家的钱退了,再想如何退敌,这才是正事!”</p>

  钱可以退,但燕军的粮草万万回不来了,一场大暴动正在军中酝酿,慕容评毫不怀疑,士兵们实在没得吃了,就会拿他自己填肚子。</p>

  慕容评被逼得没办法,便给王猛写了封信,请求两军交战(评大惧,遣使请战于猛)。王猛接到信,大笔一挥:不见不散!</p>

  第二天一大早,秦燕两军准时出现在战场上,开战之前,王猛登上点将台,对士兵们说道,“我王景略深受陛下隆恩,有幸带领大家深入敌境,建立不世功勋;诸位都是秦国百里挑一的勇士,只要大家尽心竭力,没有战败的道理!此战过后,整个国家,你们的家族,都会以你们为荣!”</p>

  秦军士兵们静静地聆听着主帅慷慨激昂的动员令,当王猛说完最后一个字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声呐喊:“不世功勋!”这句话宛如一颗火星,迅速引燃了秦军的斗志。他们在邓羌、张蚝等大将的率领下,如猛虎般向燕军冲去。</p>

  这场仗打得非常艰苦,双方从早上一直厮杀到正午。燕军人多,秦军士气盛,双方互不相让。张蚝、邓羌在乱军中左突右杀,都有数百颗人头进账;战事过于胶着时,王猛甚至亲自到阵前督战。当太阳稍稍偏西时,燕军终于支撑不住,开始缓缓后撤。</p>

  王猛马上下令全线追击,燕军的后撤很快演变成一场大溃退。慕容评根本无法重新组织防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三十万大军被分隔、包围…</p>

  太阳落山之前,战场上终于恢复了安静,秦军伤亡过半;燕军被杀五万,被俘十余万,其余士卒被打散。慕容评只身一身逃回邺城。</p>

  </p>

  此战过后,前燕主力被歼灭,再也无力阻挡秦军东进的脚步,仅仅三天,王猛就兵临邺城。正是这时,王猛接到了苻坚原地待命的信函。</p>

  苻坚及时地感觉到,仅凭王猛不到三万人的兵力,攻邺城仍有很大困难。十几年的帝王生涯,没有磨灭他对于战争的敏锐直觉:王猛虽然从未在捷报上记录秦军伤亡,但这个数字一定不会小!必须火速驰援前线!</p>

  两个月后,苻坚率领十万秦军主力,与王猛会师邺城。慕容暐自知大势已去,连守城都免了,带着一千多号人出城跑路,不料路上遇到强盗,慕容暐的卫队被冲散(虎落平阳被犬欺呵),接着便遇到了苻坚的追兵,慕容暐只得束手就擒。前燕随之灭亡。</p>

  公元337年,慕容廆于棘城建立燕国;慕容皝在位期间,燕国平高丽,灭段氏,兼并宇文,逐步统一中国东北地区;其后是慕容俊、慕容恪,在此二人的努力下,燕国进军中原,前燕达到极盛。不料,慕容恪死后仅三年,燕国即宣告灭亡。</p>

  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p>

  把一个国家的命运交给一个人,从来都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p>

  ……</p>

  就在苻坚进入燕国朝堂的同一天,旧燕太史黄泓与好友赵秋闲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燕国中兴,必在吴王!可惜我老了,恐怕见不到那一天了。”</p>

  赵秋接话道,“不出十五年,秦国一定会亡于燕之手!”</p>

  世间风云变幻,沧海转瞬成桑田,十五年,太久了。</p>

  燕国已经灭亡;前凉仍在苟延残喘;东晋政局动荡——前秦最大的三个敌人都无力与之抗衡,前秦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机遇。苻坚在这一期间励精图治,逐渐将前秦发展为当时的中国大陆上的头号强国,甚至连东晋都甘拜下风。</p>

  老东家燕国完蛋了,驻守寿春的袁瑾很自然地倒向前秦。袁真死后,儿子袁瑾接了老爸的班,袁瑾有心回归故国,无奈东晋政府一直不予理睬。因此,这个北伐遗留问题一直拖到了现在。</p>

  桓温在荆州休养了一段时间,元气渐渐恢复。桓温虽然年过花甲,但精力丝毫不输于年轻人,这不,老头子又打起了寿春的主意。袁瑾打也打不过,降又降不得,只好向苻坚求救。老实人苻坚接到消息,马上派张蚝率军两万援救寿春。</p>

  桓温打了四十年仗,他手刃父仇的时候,张蚝和苻坚等人都没被老妈生出来呢!桓温干净利落的把张蚝打回了老家;倒霉蛋袁瑾被绑到建业,然后掉了脑袋。</p>

  本来由于北伐失利,桓温的声望下降不少。借着这次胜利,桓温志得意满地问郗超:“依你看,寿春大捷能一雪前耻吗?”郗超想了想,说:“不能。”听到郗超如此说,桓温非常失望。</p>

  过了几天,郗超夜访桓温,桓温非常欣赏这个晚生,就留下他住宿。夜深人静时,郗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可能是桓家的床太硬了,桓温虽然权势倾天,但对自己的要求非常苛刻,用“家徒四壁”这个词形容桓家甚为贴切)。</p>

  于是,郗超喊醒了桓温,想跟他聊会儿天,好酝酿睡意。</p>

  “明公难道什么都没想过吗?”</p>

  桓温不解,就问郗超,“你到底想说什么?”</p>

  “明公权倾朝野,为国征战四十余年,如今六十岁的高龄,却在北伐中惨败,俗话说,能者多劳,明公若不能建立旷世功勋,后世谁会记得你?即便记得,也不过是连连败绩罢了!”</p>

  “那我该怎么办?”郗超饱含深意的话,正中桓温下怀。桓温揉揉惺忪的双眼,干脆坐起身来。</p>

  “成伊尹、霍光之事,以此满足人民期望!”</p>

  伊尹是中国第一名相,地位甚至比姜尚还要高;霍光尽心辅佐汉室,为西汉的中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在不明白,古代怀有不臣之心的坏家伙居然都以这两人为榜样,动不动就拿人家说事,天大的冤枉啊!</p>

  桓温大喜,他早就看透了晋朝皇帝和那群臣子:他们尸位素餐,平日里满口的仁义道德,一到关键时刻,就知道明哲保身。想当年北伐时,这些人三番四次地暗中掣肘,巴不得自己为国捐躯。</p>

  “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乎?!”桓温长叹道。</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