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壮志未酬

  这段历史从一个故事讲起。</p>

  周成王姬诵平定武庚之乱后,亲自率领军队来到岐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首领。邀请函发出去后,客人们纷纷到达,其中有一个名为鲜卑的小部落首领也在其中,由于在夏商时期,这个小部落一直被中原人民排除在外,所以成王以为他们没有资格出席大会,就把他们派去祭拜山川和火神。</p>

  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这个小部落世代居住于匈奴人的东面,秦朝时,曾和冒顿单于统帅的匈奴人有过一战,战败后向两个小方向西迁:迁到乌桓山下的一支被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便是鲜卑部落。</p>

  到西晋年间,这两个部落随着当时浩大的迁徙浪潮归附中原,并逐渐分成若干股势力,比较出名的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拓跋部等(十六国中有六国为鲜卑人所建),其中以鲜卑段氏最为强大。</p>

  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司马炎写了封诏书,封慕容廆为鲜卑大都督,管辖鲜卑各部。慕容廆为了讨好段部,娶该部落的公主为妻,生下慕容皝(huang)、慕容昭、慕容仁三兄弟。</p>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两场内乱。</p>

  到了四世纪初,鲜卑段部在首领段疾陆眷的带领下,逐渐发展为除匈奴外的第一大部落,段疾陆眷在世时,部落内部整体还算和谐,但首领一死,内部的矛盾如火山般突然爆发了。大将段末坯(di)杀了继任者段涉复辰,自立为王,驻守蓟城的段匹磾想趁为哥哥奔丧之际篡位,因此带军队向都城进发。</p>

  几乎于此同时,鲜卑拓跋部也发生了内乱,拓跋猗卢比较喜欢小儿子比延,但长子六修最有人气,也最为猗卢忌惮,于是他派兵攻打六修,结果战败,被儿子反杀了;拓跋普根听说后发兵为父亲报仇,杀了六修,然后坐上了大单于的位置,六修的旧将怕新单于秋后算账,干脆率三万乌桓人投靠了邻居刘琨,刘琨瞬间实力大增(他本部的汉族士兵也不过几千人)。</p>

  关于第二场内乱,刘琨素于段匹磾交好,想借此巩固一下关系,于是派儿子刘群随军出征。段匹磾的阴谋早被段末坯看得一清二楚,他率军攻打奔丧队伍,一番交战后,段匹磾败下阵来。这哥们儿拔腿跑回了蓟城,但他发现,兄弟的儿子不见了!</p>

  段末坯仰慕刘琨的忠义,早就有招降之意,他以刘群为人质,约刘琨一齐攻打段匹磾,不料书信在半路上被段匹磾的巡逻骑兵截获了。段匹磾把毫不知情的刘琨请到了帐中,然后拿出了书信。</p>

  段匹磾道:“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刘公,之所以让刘公看这个,不过是想消除其中的误会罢了!还望刘公不要多想。”</p>

  刘琨接过书信,认出这是刘群的笔记,他慨然应道:“我刘琨一生光明磊落,绝不会做出此等置兄弟于不顾之事!我和单于结盟,是想恢复国家的社稷,这个信念绝不会因为一个儿子就有所改变!”</p>

  </p>

  段匹磾一向敬重刘琨的为人,筵席散尽,天色已晚。他承诺第二天会派人护送刘琨回晋阳。刘琨前脚刚走,段叔君就向哥哥进言:“我们终究是蛮人,晋人之所以能顺从我们,归根结底,是碍于我们人数众多,现在我部四分八裂,难保刘琨联合段末坯掉头攻打我们!”</p>

  一觉醒来,刘琨发现门前多了许多守卫,这些人护送着刘琨出门而去,转过第一个弯后,刘琨才发现,目的地不是晋阳,而是蓟城的牢房。</p>

  几天后,段匹磾杀了他。刘琨自知大限将近,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写了最后一首五言诗,以此明志:</p>

  卧中有悬壁,本是荆山球,惟彼太公望,夕是渭滨叟。</p>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p>

  重耳凭五贤,小白相射钩。能隆二伯主,安问党与雠!</p>

  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p>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无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p>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矣如云浮。</p>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送华盖,骇驷摧双辀。</p>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p>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颂,刘琨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他誓死保卫的百姓们,刘琨的故事就此结束,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好臣子,却不是一个好将领。</p>

  鲜卑人闹革命,动乱病毒迅速蔓延到汉国。</p>

  刘聪的奢靡残暴一天更甚一天。以前,他还能出去打几只野兔,偶尔问及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可现在彻底泡进了女人堆里,为了追寻极乐世界,这位皇帝甚至把酒当水喝,醉上一两天更是常事,更别提出门了。</p>

  皇帝如此,汉国的一干正直大臣看不下去了,太宰刘易、御史大夫陈元达等人联名上书刘聪,劝诫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并分析了赵国内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然后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王沈:国家之所以如此,全是王沈害的!</p>

  刘聪读完奏章,竟哈哈大笑起来,他指着联名上的刘氏诸王道:“你们这些孩子就整天跟着陈元达混吧!小心哪天把你们带沟里!”接着,他问相国刘粲奏折上所言是不是真的,刘桀摇了摇头,“王沈可是大大的忠臣!怎么能如此诬陷他?”刘聪听罢,直接给王沈封了官,陈元达等人反成了自讨无趣。刘易不久后就气死了,陈元达则杀身成仁。</p>

  股肱之臣接连离去,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绝对是不祥之兆。</p>

  皇帝昏聩,这无疑给臣下作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刘和死后,刘聪以太子刘乂年纪太小为由登上帝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皇太弟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待人宽厚,注重结交贤臣,颇有明君之范。当初刘聪即位时,曾许诺一旦刘乂年长,将还位于东宫,经过这么多年呼风唤雨的帝王生活,刘聪的想法渐渐起了变化,他开始害怕刘乂哪天逼自己兑现当年的诺言。</p>

  刘聪和刘乂的母亲单太后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刘乂曾就此事劝说母亲行为检点,单太后竟羞愧地自杀了。刘聪对此事极为愤怒,但也不好发作,就派儿子刘聪将东宫严密控制起来。</p>

  单太后一死,为刘乂遮风挡雨的大树轰然倒塌,刘乂的处境日益危险,且不说皇帝想不想杀他,单是刘桀这关他就过不了。</p>

  此时的赵国皇宫宛如一个巨大的干柴垛,只等那一颗火星了。</p>

  这一颗火星很快来了,刘乂曾经得罪过两个小人,郭猗和靳准,单太后在世,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但现在情势迥异,他们跑到相国府劝刘桀杀了皇太弟,刘桀虽然昏庸,但还是知道这件事的分量的,一时没了主意。</p>

  靳准对刘桀说,“太弟喜欢结交朋友,相国可以先把东宫卫队撤去,到时拜访太弟的必然会络绎不绝,随便抓其中的几个人,送到廷尉那里严刑拷打就行了。</p>

  ”</p>

  重刑之下,必有懦夫,经过刘桀这番折腾,还真有几个招供的,刘桀趁机派走狗王平拿着供词去刘乂那里“通风报信”,王平劝刘乂和东宫侍卫都穿上铠甲以防不测,刘乂听从了王平的建议,不料刚拿起武器,就被恭候多时的刘桀抓了个现行。</p>

  刘桀拿着罪证上报到皇帝那里,为防止夜长梦多,他派靳准第一时间杀了刘乂。平时稍微和刘乂有点关系的大臣全部被杀,一万多士兵被活埋。刘聪得到弟弟的死讯后,极为震惊,他没想到刘桀等人的屠刀竟是如此之锋利,无奈人已经死了,总不能再赔上亲儿子的性命吧!</p>

  一番恸哭后,刘聪下令以王侯之礼厚葬皇太弟刘乂。</p>

  (前赵和西晋有诸多类似的地方,譬如这件事,司马攸和刘乂人品性格很像,而且连遭遇都如此之相像,在皇储这件事上,司马炎和刘聪都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所托非人)</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