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兼并王弥

  洛阳被攻破,中原地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石勒、王弥以及苟晞,石勒与王弥实力相当,出于谋士张宾考虑,石勒要比王弥强一大截.苟晞最弱,就兵力而言,远不是前两位的对手,但苟晞也不是没有机会,因为王弥和石勒虽然都为赵国将领,但互相不买账,都有割据自立之意,这一点彼此心照不宣。</p>

  苟晞的正确做法是激化两者之间的矛盾,争取一方虽然不太可能,但撺掇两者火拼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到时候苟晞提着袋子做渔翁就行了。</p>

  事实上,苟晞是怎么做的呢?</p>

  司马端被立为太子,西晋王室得以立足,苟晞是第一功臣。出于感激,司马端给了苟晞非常多的荣誉,出身低微的苟晞瞬间坐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所谓饱食思**,苟晞被突如其来的馅饼砸得找不着北了,他的贪奢之心迅速膨胀,性格中刚愎自用的一面逐渐站了上风。</p>

  苟晞大兴土木,老婆就娶了几十个,属下阎亨屡次劝告苟晞,苟晞一怒之下竟杀了他。苟晞用法严峻,后来发展到每天都要杀人的地步,被人们形象地起了个外号:“屠夫”。王室立足未稳,正值用人之际,苟晞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p>

  石勒抓住机会,开始进犯兖州,并在阳夏(今河南周口地区)击败王赞军。此时正赶上苟晞军中发生瘟疫,天灾**齐聚兖州,士兵们早就对长官不满,这次终于彻底逃散,苟晞没有任何悬念的兵败蒙城(今安徽毫州北)。司马端一干人全部被活捉,这位太子仅仅当了七十天。</p>

  解决了苟晞,石勒的下一个目标是王弥。兖州远离平阳,石勒称雄的路上只剩下王弥这块绊脚石。由于忌惮王弥的强大实力,石勒与张宾打算从长计议。</p>

  此时发生了一件事:石勒的巡逻骑兵在东阿捕获了一个形迹非常可疑的官员,并在他身上搜出了一封信,士卒们不敢擅自拆开,连人带信火速送到了石勒军营里。石勒看到此人大吃一惊,这不是王弥的司隶校尉刘暾(羊献容的救命恩人)吗?</p>

  石勒拆开信,看了一遍,又交给了张宾(不认识字啊!),张宾阅毕大吃一惊,原来刘暾是去青州说服曹嶷(yi)的,目的是将石勒引到青州,继而夹击石勒部队。石勒怒不可遏,手起刀落处,刘暾瞬间尸首分离。石勒披甲提刀,想进攻王弥。</p>

  张宾拦住了他:“将军切不可意气用事,王弥还有相当的实力,此时开战,胜负还很难预料;即便打胜,损兵折将,到时陛下兴师讨伐该如何是好?”</p>

  “那怎么办?”</p>

  “将军可邀他来我们的地盘,然后趁机杀之。”</p>

  “那王弥肯来吗?”</p>

  “这正是我要说的,这剂药还缺一个药引子。”张宾故作神秘道。</p>

  “张兄,你也知道我石勒大老粗一个,你就别卖管子了!”</p>

  “王弥正和刘端僵持不下,迫切需要援军,将军可在此时帮助王弥,则刘端必败,王弥会非常感激将军,心头的疑虑自然化解,将军可趁此时邀请他赴宴,然后在大帐里埋伏刀斧手杀之。但是,刘暾被杀这件事千万要保密。一旦让王弥知道,一切都将前功尽弃!”</p>

  “张兄放心,我这就去把那两个巡逻骑兵控制起来!”</p>

  一切如张宾所料(不愧为第一谋士),石勒先与王弥会师,杀了刘端。大战告捷,王弥屁颠屁颠地赴宴去了,正当王弥喝的七荤八素时,石勒趁其不备,拔剑杀了他。</p>

  可怜王弥一代猛将,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让你平时不看史书)。</p>

  王弥被杀,刘聪非常生气,他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地狠批了石勒一顿:王浚再怎么说也是东莱公,岂是汝辈可以擅杀的?你小子以后给我老实点!</p>

  骂归骂,刘聪还是任命石勒为大将军,都督并、幽二州军务,兼领并州刺史(这些官职本来是王弥的)。刘聪不糊涂,他明白,石勒已经羽翼渐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西晋这个主要对手还没死,没必要为石勒这个叛将大动干戈(真要动,胜负很难难料)。</p>

  石勒这下发达了。中原地区只剩下王浚和连**军事力量都称不上的刘琨。石勒把军队驻扎在葛坡,随时准备南下,正在此时,两个人和一封信被送到军帐。</p>

  来人正是石勒失散多年的母亲和弟弟石虎(救他作甚!)。原来刘琨为了劝降,特意在乡下找到了石勒的老妈和弟弟,信的内容无非是加入我们,咱们一块儿砍人之类的。亲人久别重逢,自然皆大欢喜,他命人给刘琨写了封回信:神马礼义廉耻匡扶社稷,那是你们汉人的迂腐礼节,我是胡人,不太懂这些;刘刺史送来母亲和兄弟,石勒非常感激,特备厚礼相谢!</p>

  如果石勒能看到未来,估计会大骂刘琨——正是这个弟弟,一手埋葬了后赵,后话。</p>

  打发走刘琨的使者,石勒准备南下进攻司马睿军团。一旦成功,西晋在南方地区将无容身之地,江东土地肥沃,粮草充足,正好可以犒军。</p>

  张宾告诉他:“不可以。中原地区尚未平定,进攻江东的时机远未成熟,将军应该回师邺城,经营河北;邺城有三座坚固的外城,西面和平阳相接,地理位置极其险要,以此为根基,步步为营,才是成就霸业的上上策!”</p>

  石勒茅塞顿开,小鸡啄米似的不停点头,“张兄所言极是!就依张兄之计!”</p>

  黄瓜到处攻城略地,忠于晋王室的大臣们则苦苦寻找着那一片容身之处。</p>

  皇太子司马端已经吃牢饭去了,那位正牌皇帝司马炽更没有指望。洛阳城破时,一同逃出来的还有秦王司马邺。司马邺是年只有十二岁,他向南逃到密县(今河南新密市),受到舅舅荀藩的热烈欢迎。密县是一个小庙,容不下太多人,荀藩等人拥护司马邺前往许昌。时间一长,他们发现,许昌四面环敌,亦不是久留之地。正当他们踌躇之际,一个消息传来,安阳王司马模兵败长安;五个月后,第二个消息传来:贾疋(pi)在长安击败刘曜,刘曜败退平阳。荀藩等人决定去长安落脚。</p>

  当时,西晋的军事力量还有五支:司马邺等人的“官”军(没兵,官不少);一直图谋自立的王浚;指望不上的司马睿;刚从天水跑回来的阎鼎;安定太守贾匹。</p>

  其中最靠谱的是最后一支力量。贾匹和扶风太守梁琮从凉州回师关中,一路上不断收集被刘曜击败的残兵败将,总兵力达到十五万。</p>

  既然有这么多人,那之前我们为什么说司马越的那十万人是西晋的最后主力呢?因为主力这个名词不是以人数来衡量的,司马越人数虽少,却是西晋最精锐的部队。好比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国名党军大部被歼,渡江战役时,长江对面的**虽然仍有四百万之巨,但战斗力却不可同日而语(绝大多数是强拉壮丁拉来的)。</p>

  </p>

  虽不是精锐,但人数多了终究是有好处的,这跟中学生打群架是一个道理。刘曜听说贾匹起兵,立即率军阻击,双方在黄丘(河南濮阳的一个小村庄)鏖战,晋军凭借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击败刘曜,关西地区的胡人、晋人一齐相应,前来投靠的络绎不绝,贾匹的部队人数居然逼近二十万!(誓把人数牌打到底)</p>

  相比贾匹等人的行动,王浚则不要脸得多,他和鲜卑段氏相互勾结,假称诏命(皇帝远在汉国,哪来的圣旨?),立司马邺为皇太子,大肆封爵百官:任命荀藩为太尉;司马睿为大将军(这个还用你封?);王浚自己为尚书令;裴宪和女婿栆嵩为尚书;田徽做兖州刺史,李恢为青州刺史。之所以说得这么详尽,是因为这几乎为西晋的全部家底了。</p>

  司马睿正和石勒在寿春纠结,没功夫搭理关中,就算没有石勒军的威胁,他能不能派军也是未知数,不提也罢。</p>

  以上是西晋几支军事力量的动向(假使七王仍在,猴子岂能称王!),这对于我们了解晋室的处境大有裨益。</p>

  许昌的形势日益严峻,阎鼎劝司马邺西进长安,以此号令天下。不料司马邺一行人路上遇到强盗,不多的军队彻底被打散(与司马炽如此之像邪?有机会的话,作者一定要写本皇帝和强盗的故事),好在贾匹的先锋军及时赶到,这才把太子一帮人护送到长安。</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