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大乱终结

  司马越看着张方的人头,苦笑一声:“世上怎么会有这么二的人啊!”他立即整顿队伍,准备进攻司马颙。</p>

  司马颖的日子也不好过,张方被杀之时,他正率领一千多号人(司马颙担心他尾大不掉,没敢给他兵权),苦苦镇守洛阳。平昌公司马模(司马越之弟)命先锋宋胄等人攻击洛阳,司马颖抵挡不住,向长安方向奔逃。</p>

  祁弘(王浚先锋)率军向西进入关中,大败马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把司马颙赶到太白山做野人去了。最能打的张方被他杀了,此仗若不败,天理何存?王浚随后接管了长安。</p>

  这下完了!</p>

  城中百姓和文武百官早就听说过鲜卑骑兵的残暴,易水惨案历历在目,他们趁城破之际,携家带口逃出洛阳,犹是如此,百姓仍被杀两万(洛阳,又是洛阳!),财物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估计皇宫都被鲜卑人用来养马了)。</p>

  马瞻等人集合剩下的兵士,攻下了长安城,然后带人去长白山接回了野人司马颙。河间王终于有了一片立锥之地。</p>

  你以为跑到洛阳就完事了?差远呢!司马越的部队很快到达关中地区,几场仗打下来,关中地区绝大部分都向司马越表示臣服。司马颙只剩长安一座孤城(若有张方在,焉能如此),“立锥之地”真正成了“锥地”——就是大罗神仙也救不了他了。</p>

  再来看难侄成都王。关中已失,司马颖迫不得已奔襄阳而去,那里有刘弘主持大局,或许可以避避风头。当他风尘仆仆地到达襄阳时,却看到了长长的送殡队伍。人们告诉他:刺史刘弘刚刚病逝。</p>

  刘弘的部将很不友好,他们想把司马颖交到洛阳换钱。司马颖在刘弘灵前放了一排花圈,哭诉一番后夺门而出(再晚一秒就随刘弘去了)。但他没能跑多远,因为在前面的顿丘,冯嵩正等着他。几经碾转,司马颖终于在官差的押送下回到了封地邺都,司马虓不忍杀之,将他幽禁起来,一来防止他作乱,二来暂时保护他。</p>

  很不巧,两个月后,司马虓也死了(上天要亡司马颖乎?)。当天晚上,司马颖被朝廷赐死,两个儿子也双双被杀;与此同时,司马越征召司马颙为司徒,后者在赴洛阳途中被司马模暗杀。一个月后,皇帝司马衷被毒死于显阳殿,皇储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p>

  是年,公元306年。</p>

  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至此画上句点。我们终于可以盘点一下这场席卷全国的惨烈内战所造成的影响了,我们将从三方面来分析。</p>

  首先是死亡名单:凡阵亡被杀人员共计一百万余人;武帝司马炎二十五子(包括夭折的)只剩三人;八王死了七个;张华、陆机、陆云等一大批文人能臣死于非命;平民百姓就更难以计数了。至于七王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其所作所为,使后人有足够的理由把这两个字颠倒过来念。</p>

  张华等人是不该死的。张华以《博物志》流传于世,该书是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书中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风土人情,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传说,无所不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初即来源于此;书中甚至提到了“石漆”(石油),连早期的地质工作者都参考此书。其文学、科学价值举世瞩目。《博物志》仅成书十卷,若假张华以天年,这本书的影响势必会更为深远。</p>

  陆机,大家不会陌生,此人是陆亢之子,陆逊之孙,以文名留世。一百多年后,钟嵘这样评价陆机:“才高词瞻,举体华美”(见《诗品》)。陆机还是一名伟大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现存于故宫博物馆)。这样一个大才子,竟死于司马颖屠刀下,可惜啊!</p>

  至于陆云等人,在此不一一列举了。</p>

  第二点:对国力造成了巨大损耗。军费开支在历朝历代的财政支出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当今某些国家也是)。士兵也是人,士兵也要吃饭拿俸禄的,要不谁跟你干?如何养军,是帝王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秦朝曾经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即每五户供养一名作战士兵,什么购置马匹的费用、打造盔甲的费用如此种种均有这五户人家承担;到了汉朝,汉武帝为征讨匈奴,组建了相当数量的骑兵队伍,打了十几年,总算把匈奴打怕了,外患也得到了解决,但为了供养这些骑兵,自文景之治以来积攒下的钱财全部散尽,武帝晚年时期甚至已经出现财政赤字了。</p>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屯田制。和平时期,士兵种田储粮;战争一起就可以带着之前储备的粮草上战场了。这些政策在当时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曹操虽然屡次被刘备孙权所败,但元气一直尚存,粮草供应充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p>

  屯田制到武帝这行不通了,原因很简单,土地都被门阀士族侵占了,在仅剩不多的土地上,一些将领也变成了大地主,他们以兵士为佃农,变相侵吞着国家财富。庞大的军费开支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屯田制行不通,武帝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乎,罢兵令应运而生。</p>

  罢兵令到八王之乱时期已经比废纸还贱了。各王纷纷募兵,地方军事长官也没闲着,他们只要扯一张牛皮做成大旗,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来庸附,甚至连奴隶石勒都能聚集几百人的队伍。</p>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因为农民们实在活不下去了。为什么会活不下去呢?因为他们的财产都被政府或者军阀抢走养军了。而新组建的大军又会成为骆驼背上的新的稻草。如此一来,征粮——农民财产大量损失——加入军队求生——征粮成了一个恶性循环。</p>

  但这个循环不是无限的,因为耕地就那么多,耕地上的农民却在逐步减少,当减到生产出来的粮食不能满足整个国家的需要时,国家机器就会停止运转。</p>

  该内战时期的总兵力达数百万,这对国家财政,对社会生产的破坏无疑是毁灭性的。且不说军队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千里断炊。</p>

  最后一方面,外族入侵。</p>

  胡人多居住在北部的蛮荒之地,这里的气候环境由于缺乏人为改造,往往非常恶劣。胡人们宁愿窝在家里睡大觉都不想扛着铁锹种点防护林,好解决一下土地荒漠化问题;西南倒没有太大风沙,可树林太多了,耕地少得可怜,这些人也没有烧林为田的想法,所以一直处于赤贫状态,但无论胡人也好,土蕃也罢,他们有一个特长:作战生猛。</p>

  中原地区物产富饶,宜居指数好,没事还能看看海景,捉几条鱼解解馋。可汉人实在是太强大了。那里从来不缺蒙恬刘彻孙策诸葛亮那样的奇人,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倚在家门口向中原望两眼罢了。</p>

  但中原一乱,事情就不一样了。这些胡人土蕃已经寄人篱下很长时间了,对西晋这个主人兼邻居家里的情况早就了若指掌,家里那么多钱却不懂得珍惜,那就让他们失去后体会一下懊悔的痛楚吧!</p>

  于是他们揭竿而起,攻城略地,开始逐步蚕食西晋的地盘,中原打得火热,自然没时间搭理他们——当后者发觉时,他们往往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p>

  君不见李特之流,据成都而自立;王浚铁骑,溺汉人八千;石勒年方十四,便有吞并四海,包举宇内之心…</p>

  一言以蔽之,八王之乱给外族入侵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时机。</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