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左贤称王

  解决了司马繇,司马颖翻开了账本,他发现有一个人的债还没还:王浚(字同濬),当年讨伐司马伦时,王浚首鼠两端,随时打算当渔翁。司马颖已经看他不顺眼很久了,这次终于逮到了机会,他派和演做幽州刺史,命他刺杀王浚。</p>

  和演找了个同伙,乌桓单于(匈奴一支的首领)审登。两人密谋,想趁王浚外出旅游时杀了他。这个计划本身没多大纰漏,可问题出在了第二天的天气上。</p>

  正当和演招呼大家出发时,天空突降大雨。兵器被淋湿,作战性能受到了很大影响。和演想找个天气好点的时候再行动(你当这是旅游啊,杀人还要翻黄历?)。于是,大部队前队变后队,浩浩荡荡地返回去了。</p>

  七月的天气,下场大雨再正常不过,可审登却觉得这是上天在帮助王浚。雨刚停,这位乌桓单于便到王浚处通风报信去了,王浚听后大吃一惊,他火速召集部队,灭了和演,随后收编了他的部队。</p>

  如果有来生,相信和演一定会每天都看天气预报。</p>

  王浚本来就看司马颖不顺眼,这次终于忍无可忍了。他联合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于幽州起兵,南下进攻洛阳。司马颖派石超率军抵抗。</p>

  司马颖心里清楚,他的军队并没有多大胜算,王浚手下有相当数量的骑兵,现在又和匈奴互相联合,其战斗力比他手下这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部队不知强过多少。正当司马颖犯愁时,刘渊来到他面前。</p>

  “太弟不必担心,请容臣下去募集胡人五部的勇士,则剿灭叛军指日可待!”</p>

  “好吧!那就有劳兄长了!”</p>

  “只是,在臣离去的这段时间,太弟万万不要离开邺都,否则就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p>

  “嗯!”</p>

  …</p>

  胡人聚居区,左国城。</p>

  “左贤王!左贤王!”伴随着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刘渊缓缓进入城中,他离开故乡已经整整四十年了。七岁那年,父亲接到朝廷的“任子”(一种制度,西晋政府规定:王侯的儿子都可以入朝做官)诏书,老左贤王亲自送他出城,殷切嘱咐他为国家效力,一定不要败坏祖先拿命换来的名声和尊严。在朝四十年,他谨记父亲教诲,逐渐成为一名文武兼修的将才,一个胡人的儿子,能有此才干,自然为朝廷不容。他们屡次上书皇帝,请求杀了刘渊,以绝后患。刘渊忍受着漫天的非议,终于走到了今天,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故乡。</p>

  一晃,整整四十年了。</p>

  刘渊认真地打量着左国城的每一个角落,父老乡亲向他投来真挚的信任目光,四十年间,他第一次看到这种洋溢着温暖的眼神。</p>

  右贤王刘宣飞奔到高处,激动地大喊:“我们的左贤王回来了!我们的祖先,呼韩邪单于,曾和汉室定下姻亲关系,皇帝许诺了我们大片土地,还有与汉人平等的地位。汉朝灭亡之后,背信弃义的汉人收回了这一切,族人竟然沦为奴隶。如今,司马氏骨肉相残,上天把大王又还给了我们,恢复祖先基业的伟大时刻到来了!”</p>

  刘宣转而面向刘渊:“你愿意做我们的大单于,带领我们恢复呼韩邪单于的事业,无论过程有多艰难,牺牲有多巨大,都不放弃这个信念吗?”</p>

  刘渊回答:“Yes,Ido!”</p>

  公元304年,赵国建立,建都离石(今吕梁地区),史称前赵,尊刘禅为先帝(这…)。刘渊重用刘曜、陈远达等人,大有席卷中原之意。</p>

  送走刘渊,司马颖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了。先是王浚大败石超,尔后在邺都附近发现了敌军的侦察兵。一时间,邺都人心惶惶,百官纷纷逃命,开小差的士卒更是不计其数。属下卢志建议司马颖趁城中还有一万多士卒,赶紧拥皇帝回到洛阳坚守。司马颖同意了。可在部队的开拔前一天晚上,司马颖的的老婆突然不想去洛阳了(千万别找任性的女人做老婆啊)!司马颖正在左右危难之际,一位将领告诉他:不用走了,由于军心涣散,士卒已经走了十之七八了。</p>

  司马颖的心顿时凉了半截,他急忙召集了几十名卫队骑兵,保护着皇帝向洛阳方向逃去。这条路,司马颖走过很多次,但这次是人数最少的一回(上次可是二十万大军啊)。一路上可谓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因为走得匆忙,没带多少钱,一行人风餐露宿,天当屋顶地为床,好不容易才到达洛阳。</p>

  张方率一万人自芒砀山(汉高祖斩白蛇之地)迎回皇帝。司马颙就这样戏剧性的掌握了大权,分分合合很多次后,两人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趴到了同一战壕里,不知九泉之下的将士们会怎么想。</p>

  张方已经在洛阳城待了大半年了,这哥们儿打仗有一特点:走到哪抢到哪,什么军粮辎重统统的不用。时间一长,就是老百姓全变成石崇都扛不住,吃完军营的最后一颗鸡蛋后,张方下令东迁长安,皇帝不同意,那就逼着他去!</p>

  在这之前,张方彻底洗劫了洛阳城,自魏以来积攒下来的奇珍异宝全部被抢,连各宫帷帐都被拿来做了鞍鞯(为我多灾多难的古都洛阳一哭!)。</p>

  张方等人很快到达长安,司马颙已经恭候多时了。皇帝一到,他立即着手恢复西晋的宗庙社稷,其中当务之急是册封皇储,东宫绝对不能再悬空了。</p>

  连年内战,司马炎的25个儿子只剩下了4个。分别为二子司马衷;二十三子司马晏;二十五子司马炽;十六子司马颖(长子司马轨,二十四子司马恢早逝,如此一来,只剩了一个最大的,两个最小的,还有一个胡作非为的)。</p>

  司马颖直接排除;司马晏比司马衷还二,也不予考虑。司马炽,喂,看哪呢?就你了!</p>

  司马颙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废除苛刻政令,轻徭薄赋等;他还命皇帝向天下发布和解令,希望诸王能够达成和解,不再动刀戈。司马越被任命为太傅,却被他一口回绝了(因为他要做皇帝)。</p>

  忙完这一切,他和皇帝约定:天下不平,不回洛阳。</p>

  司马颙能如此,实为难得。打了这么多年,死了这么多人,这位皇叔终于累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想向世人、向后人赎罪,即使不能奏效,最起码后人书写这段历史时,“司马颙”、“乱臣贼子”这七个字不要那么浓重。</p>

  是年,永兴元年,看似一个美好的开始。</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