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短暂安宁

  清除完杨骏的残余势力,西晋朝廷获得了极为短暂的安宁。</p>

  公元291年三月十九日,惠帝征召司马亮入朝,居太宰一职,和卫瓘共同辅政。太宰即太师,为了避讳司马师的名字,改称太宰,居百官之首。司马亮就此辅佐孙儿司马衷处理朝政。这一举措开创了司马诸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河。</p>

  司马衷是年32岁,常言道三十而立,可这位皇帝却没有任何自立的能力,后人评价他白痴一个。也难怪,三十岁还不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其智商不得不让人怀疑。以今天来看,司马衷的一生无时无刻不被别人控制,忠于晋王室的大臣也不在少数,期间有很多摆脱控制的机会,比如现在。</p>

  此时的朝廷只有司马玮一股势力,而且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没有谋逆的意思(军权在握,想反早反了)。司马衷完全可以通过他把权力收回来,然后把其余的王请回封地去。可他没有珍惜(即便不是白痴,IQ也上不了三位数)。</p>

  </p>

  当然,这是从司马衷的角度出发,只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司马衷要有此等见识,怎么会有杨骏专权?</p>

  事实是:皇帝的权力由皇后贾南风代为执行,上面一切全盘否决。下面让我们把角度转向贾南风。</p>

  贾南风接下来发布了许多刀片般的任命书,多到足以把西晋朝廷千刀万剐。</p>

  秦王司马柬为大将军;东平王司马楙(mao)为抚军大将军;楚王玮做卫将军,兼任北军中候;下邳王司马晃为尚书令;董猛为武安侯。</p>

  这些诏书很显然出自贾南风之手,她心里明白,司马诸王肯定不会买她这个皇后的账,而且从辈分上看,只有司马柬和司马玮能尊她一声皇嫂(叫不叫另说),至于那两个司马都是叔叔辈的,司马亮甚至是祖父级的。因此,她企图利用加官进爵来安抚众人。</p>

  本来没兵没权的洛阳诸王这下发达了,擦枪走火的概率大大增加。</p>

  贾南风比司马衷聪明得多,既然自己无法控制这帮人,不如给他们兵权,让他们互相牵制,楚王玮实力最大?那就给他找个对手:司马亮。此外,这几个王都有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例如:司马楙和司马亮关系不和,但和司马繇是铁哥们儿;司马玮生性豁达,不太喜欢这群人,但只有他和惠帝司马衷关系最近(亲兄弟),如此等等。</p>

  总体来说,贾南风构造的势力关系平衡图是稳定的,从表面而言。而且她还在其中预留了几个空位,用以安插贾氏一族的势力。</p>

  司马亮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没出动一兵一卒,却攫取了国家大权。这位祖父级的汝南王的首要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地位。</p>

  效仿贾南风,司马亮也开始大封诛杀杨骏的功臣,封了多少呢?100个?你低估皇爷爷了,500个?还不够多!</p>

  正确答案是1081个!还不带打折的!</p>

  司马亮果然大手笔。估计在杨骏家放火的那帮哥们儿都封候了。一把火烧出400多个侯爵来,这把火烧得太值了!至于封侯名单,史书上一个人都没记载(物以稀为贵)。房玄龄(《晋书》作者)写到这里肯定头痛了一番,一气之下:“此处省略N个字”。(笑笑)</p>

  贾南风开始安插自己的势力了,她要在尽量不破坏稳定的情况下完成从司马家族到贾氏家族的过渡。</p>

  首先,她任命族兄贾模(能臣)为车骑将军,郭彰为右卫将军,以及外甥贾谧为鲁公,与楚王司马玮,东安王司马繇共同参知国政。上文提到,贾充的儿子因失去奶妈而夭折,自然也没孩子,因此将贾谧立为其后嗣。</p>

  贾家无后,也算是贾充为恶一生的报应吧!</p>

  贾谧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却以文名留世,为“二十四友”之首(主要因权势大),这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人物:贾谧,郭彰,石崇,陆机,陆云,潘岳,崔基,欧阳建,左思,刘琨(河北无极县人)等等。关于这些人,我们以后再作介绍。</p>

  利用宗族势力相互牵制,看似稳定,实则不然,因为这种稳定是建立在皇族的强大势力基础之上的,好比车轮的轴心和轴辐,武帝在时,轴心牢固,轴辐能各尽其职。随着司马炎去世,皇族势力被削弱,已经不能起到稳定各轴辅的作用,因此,宗族势力会不可避免地向中心压迫轴心——西晋政局正是如此。</p>

  数学里有一种混乱理论,即处理庞大系统中的一些微小但很重要的问题时,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p>

  这个问题很快出现了。</p>

  问题出在司马玮的为人上。司马玮用法严峻(年少气盛嘛),属于那种谁不服就揍谁的主,所以提起他,大家都很怕怕。别人见了他也就算了,大不了绕道走呗,可司马亮不信邪,老人家很看不惯这个孙子(代沟害死人),于是想教训教训他。</p>

  司马亮先派裴楷接替司马玮北军中侯的位置,裴楷非常聪明,大族的博弈,自己没必要做炮灰,所以没接受官职。司马玮得知后却很生气。</p>

  司马亮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和卫瓘商量,想把司马玮赶回封地去,眼不见心不烦。司马玮这次彻底发飙了,我招你惹你了,何必如此相逼!司马玮立即清点兵马,目标:汝南王府!</p>

  长史公孙宏和舍人岐盛拦住了穿戴停毕的楚王玮,向他进言:君子报仇十年未晚,何况楚王如此年轻,楚王应该和贾后搞好关系,并以此来对抗司马亮,这才是正途。</p>

  司马玮觉得有理,于是乎换上朝服进宫面见贾南风,贾南风还不想和司马亮正面交锋,就把司马玮留下了(军队就在宫外,不留也不行)。但事情还不算完。</p>

  接下来该卫瓘出场了,岐盛属于那种墙头草类型的,谁做大就跟谁混。很为朝廷正直之臣所不齿,其中就有卫瓘。作为辅政大臣,卫瓘觉得是时候处理一下这个小角色了。</p>

  岐盛马上和公孙宏商议,借司马玮名义诬告卫瓘,顺便拉上了司马亮,此二人密谋废立皇后,皇后您看着办吧!</p>

  卫瓘一生耿直,历事三朝,临退休(年届72),却在一个极不恰当的时候处理了一个错误的人(未遂)。有两种人万万不能得罪,小人和女人,卫瓘却统统得罪了。</p>

  贾南风本不想和司马亮摊牌,但事关后位,她顾不了那么多了。</p>

  贾南风令司马玮率领各军守卫宫门,然后发诏:司马亮、卫瓘欲行伊、霍之事。众臣速领兵诛杀之。伊尹、霍光都是历史上难得的辅弼之臣,贾南风这个比喻实在不甚恰当。</p>

  司马玮有心阿谀贾后,但他怀疑诏书的准确性。想给惠帝上书以得到确认,手下人却说此乃密诏,不宜耽搁多时。司马玮觉得言之有理,遂发兵讨伐二人。</p>

  危急时刻,司马亮犯了和杨骏同样的错误:优柔寡断。当时府中军队尚存,他本可以据王府与司马玮的军队相持,但他却选择了束手待毙,终为李肇所杀,儿子司马矩一同赴死。</p>

  司马遐同时发兵卫瓘府第,卫瓘属下也怀疑诏书的准确性,劝卫瓘一面抵抗一面上表确认诏书,卫瓘不听。</p>

  随司马遐行军的还有一人,荣晦。此人早年在卫瓘帐下任职,被老将军斥责过。司马遐仰慕卫瓘为人,无奈皇命在身,他只能暂时保住老将军性命。</p>

  可荣晦没想那么多,抓到卫瓘后第一时间杀了他,子孙九人无一幸免(最好不要得罪小人)!司马遐只有干瞪眼的份。</p>

  一代名臣卫瓘就此殒命。才比伊霍,却没有二人的美好结局。从司马亮的一生来看,他从未作出任何谋逆之事,相反,他一直以匡扶社稷为己任。贾后诏他诛杨骏,他没有同意;辅政后,更未行任何不尊之事,虽然以他的辈分声望,取惠帝而代之不是没有可能;卫瓘几次上书解职,他都没有同意。</p>

  只能说,司马亮是一个好人,却不是治世之臣。</p>

  司马亮死,西晋的车轮已经严重失去平衡,此时,摆在楚王玮面前有两条路:其一,趁势进宫诛贾后一族,扶正王室;其二,暂止兵戈,再图贾氏。前一种高风险,高回报,后一种风险低,收益也低。</p>

  楚王玮可以选择,贾南风则只剩除掉司马玮一条路。她知道,司马亮卫瓘一死,没有人可以和司马玮相抗衡,司马玮绝不会放过她。太子少傅张华托孟观对贾南风说了几句话:楚王大权在握,人主何以自安?</p>

  这更加坚定了贾后除掉司马玮的决心。</p>

  反,不反,反,不反…司马玮在路边摘了一朵野花,苦苦询问着上苍。到底是年轻啊!云龙门就在不远的地方,只要他一声令下,贾南风的项上人头可以马上出现在他面前。</p>

  贾南风没有摘野花,她令属下举着王旗出门宣旨: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其罪当诛!楚王玮身边的军队立马作鸟兽散(真好忽悠),只剩他一个人原地发愣,两秒钟之后,司马玮反应过来:丫的!被贾南风这婊子卖了!</p>

  一切为时已晚!一刻前的刀俎已经成为了一刻后的鱼肉。</p>

  司马玮终究步入了云龙门,只是旁边的威武之师变成了巡捕。</p>

  临终前,他拿出了贾南风的罪证:诛杀亮、瓘的诏书,留给了世人最后一句话:“幸拖体先帝,而受枉如此乎!”</p>

  后世有人评论,假使司马玮选择第一条路,这场宫廷政变会不会就此画上句号?笔者不以为然,司马玮即使不死,也难保为其他势力所杀,性格缺陷使然。当然,历史不能假设。</p>

  公元291年4月13日,司马玮惨死狱中。年23岁。</p>

  给他殉葬的还有岐盛,公孙宏。夷三族(不是不报,时机未到)。</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