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义善堂

  ()  “牧海基金”的表彰大会非常成功,盛世下属的三家报社全体出动,对这次会议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p>

  不仅仅是海城百姓关注有关这次会议的新闻,连沈阳的百姓对这次会议都颇为关注。</p>

  有关这次会议的新闻头天出现在海城的闻纸上,第二天闻纸就会出现在沈阳城门口的公示栏内。</p>

  “牧海基金”在短短数rì之内,就变得人尽皆知。</p>

  利好消息接踵而至,三rì之内,“牧海基金”收到了上百份项目支持申请,短短三rì所收到的申请,比之前半年都要多。</p>

  很多百姓第一次知道,原来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发明就能变成沉甸甸的银元;单个奖项1000个银元的奖金,晃花了百姓的眼,这白花花的银元拿在手上,提高百姓积极xìng的作用比行政命令有效得多。</p>

  武牧就是要这种效果,比如像推动科技进步这种事情,权力机关只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制定了框架之后,就任由百姓zì yóu发挥;只要激发了百姓的积极xìng,剩下的事情就不用多加干涉,百姓的力量是无穷的!</p>

  这一次的奖励大多归了世家,严格起来,只有“盛世最高学术奖”颁发给了百姓,李湘云和程凤章且不用,戴大力和沈聪就乐开了怀!</p>

  银元这两家都不缺,他们要的是这份荣誉。</p>

  获奖之后,戴大力和沈聪联袂找到武牧,想把“盛世奖”的奖金重新捐赠给“牧海基金”。</p>

  武牧深思熟虑,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两笔捐款。这就跟“子路买奴隶”的道理一样,戴家和沈家不缺这银元,想把奖金捐献出来,那么其他人要不要捐?</p>

  如果跟风捐了,那这个奖励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不捐,又显得自己实在是家子气。</p>

  </p>

  武牧当面拒绝了戴大力和沈聪的捐赠,“牧海基金”隔天就收到了戴夫人和沈夫人的捐款,两个女人每人捐款一万个银元,足足是“盛世奖”奖金额的十倍。</p>

  戴夫人和沈夫人同时表示,这种捐款以后将会成为常态,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戴夫人和沈夫人就会来捐助一笔资金,支持“牧海基金”的正常运营。</p>

  这个就没法推辞,毕竟这是两位夫人的捐赠,和“盛世奖”起码没有了名义上的关联。</p>

  在武牧的授意下,武方孔接受了这两笔捐款;武牧心知肚明,这个常态捐款,就是戴大力和沈聪对武牧少占股份的补偿。</p>

  再隔天,“牧海基金”收到了更多的捐款,几乎盛世治下大大的家族,都送来了自家的捐款,数额大不等,从数百个银元到上万银元都有,总数超过了10万银元。</p>

  这次连武牧都不敢收了,泥煤的,这样搞下去成了什么?这跟官员过寿收份子有什么区别?</p>

  但是各个家族的善意又不能拒绝,这种事情,都是互相攀比的,你家的收了,那么我家的也要收,不收那就是即将边缘化的信号,这可大大不妙!</p>

  这种情况就让武牧开始头疼,直到某天昭出了个主意,这才解了武牧的燃眉之急。</p>

  昭的主意很简单,既然大户世家想捐款,而“牧海基金”又不想收,那为什么不再成立一个基金呢?</p>

  武牧恍然大悟,对啊,“牧海基金”是一个偏向风险投资的基金,注定不能依靠捐款生存;那么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就靠捐款生存的基金呢?</p>

  武牧至今仍记得后世的“红会风波”,作为一个草根,武牧当时只能打酱油,最多在网上发发牢sāo,却无法起到任何实际作用。</p>

  现在就不一样,这是一个新世界,可以按照武牧的意志进行改变的世界!</p>

  前世武牧因为声音太,就只能随波逐流;如果到了新世界,还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烙印,那武牧就直接去跳河好了。</p>

  既然想做那就去做,武牧就开始筹备新基金的成立。</p>

  首先要确定掌门人,昭再次给出建议,人选只能有两个:一个是陈江云、另一个就是柳。</p>

  这种能够狂刷声望的好事,自然不能留给别人!</p>

  陈江云担任了“军人家属互助中心”的负责人,每天和一帮大户人家的夫人们乐在其中,就不想再担任其他职务;基金会的掌门人最终就落到了柳肩上。</p>

  柳目前在“军人家属互助中心”帮忙,因为不是负责人,工作起来倒也算是得心应手。</p>

  现在要独当一面作为新基金的掌门人,柳就颇有迟疑,这跟帮忙不一样,帮忙是别人让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作为掌门人则是要给别人分配工作。</p>

  武牧就详细解释基金会的作用,不过就是花钱而已,但是要花的清楚,花的明白,不能花的稀里糊涂!</p>

  花钱这种事情,是个女人都喜欢;武牧解释清楚,柳就不再迟疑,只要能够帮到武牧,柳还是愿意抛头露面的。</p>

  既然是盛世的基金,那就肯定不能用再用“红会”这种舶来品名字,总要取个古sè古香的东方名字才好,武牧冥思苦想,实在想不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慈善组织。</p>

  柳知道了武牧的烦恼之后,就帮武牧科普,中国并不是没有慈善组织,而是中国人低调内敛的为人处世方针,不可能做了好事还要主动大肆宣传,那样就成了“邀名”之举,这样的行为是会遭人耻笑的!</p>

  早在chūn秋时期,就出现过范蠡这样的大慈善家,《史记》称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是十九年间三次获得千金之富,但三次把这些钱财接济他周围的穷朋友与困难兄弟。史上称赞他是一位“富好行其德”的大善人、大慈善家。</p>

  这种乐善好施的行为还是很受人称赞的,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有慈善家,而且zhèng fǔ会出面组织慈善机构,当灾害发生时对贫民进行救济。</p>

  chūn秋战国时期,在救灾减害方面,有平籴(平籴制度,是诸侯国将丰年与灾年各分成大、中、三等,丰年由官府买入粮食,灾年则由官府卖出粮食)和通籴制度。在恤老慈幼方面,不独使特殊群体如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还对年长的老者格外关注,对慈幼事业也十分重视。chūn秋战国之际,古代中国对老人的养恤措施,经历夏、商、周数百年的发展已至为完备,且形成制度。</p>

  两汉时期,zhèng fǔ开始大规模兴建「常平仓」,以备灾荒赈恤之用。</p>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灾荒救济方面,设置了义仓;在医疗救济方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收容贫病者的慈善机构──六疾馆;在养老恤孤方面,在建康专门设立了赡恤孤老的机构──独孤园。</p>

  隋唐时期,不仅仅大力发展义仓,而且在寺院内建立有固定场所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中后唐时期,民间社会的慈善活动还突破了地缘和血缘的限制,救济范围有了新的扩大。“义渡”、“义井”、“义浆”等纷纷出现。</p>

  等到了两宋年间,不仅常平仓和义仓得到发展,而且出现了特意为婴儿服务的慈善机构“慈幼局”。</p>

  自宋明以来,佛教、道教的劝善书在江南地区的民间社会非常盛行。善书的广泛流行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回应,以致善堂林立,善会风行。明清期间比较著名的善堂、善会主要有普济堂、同善会、放生会、惜字会、救生局、义渡局、清节堂、丧葬善会……</p>

  柳如数家珍,武牧就听得直了眼,这,这为什么官方不宣传?弘扬善事这难道不是美德吗?</p>

  这样的问题,柳就没有答案,和武牧同样腹黑的昭也没有答案。</p>

  也没关系,道之所在,虽千万人而吾往矣!</p>

  武牧最终把要成立的慈善组织定名为“义善堂”,就把“义善堂”作为盛世版本的“红会”!</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