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收贾诩

  第3更,求票支持。

  连续几天,刘宣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呆在住宅没出去。没有人在幕后推波助澜,李傕死后带来的震荡也渐渐平息。

  书房中

  史阿恭敬站着,禀报道:主公,董卓把飞熊军交给了李儒。

  刘宣道:意料中的事情。

  李儒借助刘宣的手除掉了李傕,飞熊军无人主持,必须要寻觅心的主将。但董卓麾下的郭汜樊稠牛辅等人都差了些,只有李傕最合适。尤其李儒还是董卓的女婿,董卓让李儒执掌飞熊军就是意料中的事情了。

  刘宣话锋一转,问道:贾诩最近有什么消息

  史阿回答道:闭门谢客,没有任何消息。

  刘宣吩咐道:准备马车,我要见贾诩。

  诺

  史阿得令,便转身出去安排。

  马车驶出住宅,史阿坐在马车中,脸上有着不解神色,问道:主公,贾诩一把年纪了,卑职看他也没什么能力,为什么您三番两次的去拜访,想邀请他出仕呢

  刘宣说道:他是人才

  一句话,史阿无言以对。史阿没看出贾诩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如果贾诩真的很厉害,就不会如此落魄,不会是门可罗雀。

  马车抵达,敲门后,童儿看到是刘宣,连忙把刘宣迎了进去。

  厅中,宾主落座。

  贾诩脸上挂着笑容,缓缓道:世子这一次来,面色红润,眼中带着笑意,看来是除去了心头大患,再无后顾之忧了。

  刘宣道:先生慧眼。

  贾诩道:世子所为何来

  刘宣双手搭在大腿上,正襟危坐,诚恳说道:这次拜访先生,是请先生出山。如今抵近了一月,长安之行也即将结束。此行来长安,我不希望留下任何遗憾,我希望先生能随我一起返回北海,逐鹿天下。

  贾诩的表情,也在瞬间变得严肃了起来。

  君择臣,臣亦择君。

  乱世之中,这样的例子尤为明显。

  刘宣需要贾诩的辅佐,想要贾诩相助,但是贾诩有自己的考量,也会考虑刘宣是否合适,是否值得他效忠。

  贾诩沉默不言,暂时没有回答。

  刘宣见状,心中却是大喜。

  前两次他说出招揽的话,贾诩二话不说就拒绝了。这次没有像以往那样拒绝,证明贾诩正在考虑,或者说贾诩已经意动了。

  厅中的气氛寂静无比,刘宣没有打扰贾诩。似贾诩这样的大谋士,心智坚定,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服的,倒不如让贾诩考虑清楚。

  好一会儿后,贾诩轻轻吐出一口气,道:老夫有三个问题请教世子。

  刘宣神色一震,道:先生请说。

  贾诩身子微微前倾,问道:世子认为,怎么做才能天下太平

  刘宣思考了片刻,不急不缓的回答道:要达到天下太平,有达到三个标准。

  贾诩问道:哪三个标准

  刘宣回答道:第一,君不疑臣,臣不疑君;第二,文官不贪财;第三,武将不怕死。

  贾诩眼中一亮,很惊讶刘宣的答案。

  君不疑臣,则君主不摆弄权术,官员踏踏实实做事,不揣测君主心思,朝政稳固。文官不贪财,国家大治,百姓自然安居乐业。武将不怕死,勇猛无畏,开疆拓土,征服四夷。

  内无忧,外无患,天下自然太平。

  贾诩又问道:世子认为,治国用王道,还是用霸道

  刘宣轻轻一笑,回答道:王道以仁义治天下,霸道以法理治天下。

  不论是王道,亦或是霸道,都只是治国的一种手段而已,无分轻重,无分好坏。就好比抓老鼠的猫,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霸道和王道都能治国,何必舍弃一种呢王霸兼用,岂不更好。

  只要能治国,不在乎手段。

  刘宣表情严肃,侃侃而谈道:王道和霸道之争,可以说成是儒家和法家之争。儒家以仁义治国,法家以规矩法理治国,两者都是治国之道。真的要区分一下,应当是儒为表法为骨,外儒内法,国家自然大治。

  啪啪

  贾诩脸上笑容灿烂,赞叹道:世子之言,堪称经典。他本是想考校刘宣一番,没想到听到了如此精彩的论述。

  刘宣笑道:纸上谈兵而已,不值一提。

  贾诩脸色恢复严肃,继续道:第三个问题,世子的志向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的宽泛,如果让刘备回答,毫无疑问是中兴汉室;如果让曹操来回答,应当是牧马贺兰山,征伐匈奴。

  但刘宣来回答,却不能依照这些,贾诩不是好忽悠的。

  说什么中兴大汉,说什么牧马贺兰山贾诩又不傻,明白这是套话。这个问题的回答,要体现宏大的抱负,又得有足够的信服力。

  刘宣思考着,眼中忽然一亮。

  要回答贾诩的话,得用穿越必备的经典才行。

  刘宣坐直身体,一字一顿道: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嘶

  贾诩倒抽了口凉气,震惊刘宣的话。

  刘宣这话的抱负之大,器量之广,令贾诩倍感震惊。如果换个人说这样的话,贾诩肯定嗤之以鼻,觉得对方吹牛说大话。但是纵观刘宣的所作所为,刘宣有足够的手腕和能力。

  且不说刘宣在北海国的事迹,单说刘宣到长安后发生的事情。

  斗李傕,以至于李傕给董卓守门。

  借刀杀人,诛杀杨奉。

  以退为进,设下圈套诛杀李傕。

  不仅如此,刘宣同时娶了董菡和貂蝉,成为董卓和王允的女婿。

  论根基,刘宣虎踞北海和东莱两地,有了根基。

  论手段,刘宣智谋出众,为人沉稳,足堪大任。

  在贾诩的眼中,早已忽略了刘宣本身的年龄。贾诩面对的仿佛不是一个十七八岁的热血青年,而像是沉稳自信的中年人。贾诩深吸口气,眼神坚定了起来。

  有了决定,就不再犹豫。

  贾诩双手合拢,起身揖礼道:贾诩,拜见主公。

  刘宣连忙去托起贾诩,道:先生请起。

  两人各自落座,贾诩正色道:老夫归顺了主公,自当撰写文书辞官。主公离开长安时,就是贾诩前往北海国之日。

  刘宣点头,脸上笑容灿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